【摘要】農田水利工程的管護,即要有明確的管護目標,健全管護運行機制,又要創新管護措施,落實管護責任。管理、使用好工程,才能發揮工程效益。
【關鍵詞】農田水利工程;管護;措施
農田水利工程的使用和管護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多年的水利工作經驗告訴我,水利工程只有使用它,才能更好地管護它,也才能達到我們建設它的目的—最大程度的發揮工程效益。本文依多年積累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使用中的經驗,談談如何創新工程的管護措施,確保工程發揮效益。
1、農田水利工程現狀
界首市現有農田水利工程主要為灌溉機井、蓄水涵閘、小型電灌站、面上排澇溝等,其工程的類型、數量、分布和使用情況如下:
1.1 灌溉機井
全市現有機井6899眼,以機配為主,配套功率6.84萬KW,灌溉輸水以軟管輸水為主,灌溉水利用系數較高,基本達到0.85。俗稱
的噴灌機是群眾較多使用和發揮效益的灌溉機械。
1.2 除澇工程
全市共有大溝46條,分屬泉河流域23條,潁河流域16條,茨谷河流域7條。其中17條大溝通過治理已達到5年一遇除澇標準,仍有29條不足5年一遇。現有大中溝橋433座,小溝橋涵2937座。除澇工程的排水體系基本形成,存在標準偏低、配套橋涵阻水等現象。
1.3 涵閘工程
界首市現有大中小涵閘100座,主要分布在潁河、泉河沿岸及各內河上,其中:泉河沿岸37座,潁河沿岸13座,內河50座。涵閘的管理分國管和鄉管,其中:國管50座,鄉管50座。涵閘工程建設年代久遠,存在閘門碳化、露筋、鐵件銹蝕、止水老化,啟閉機屬淘汰設備等問題,導致涵閘漏水,不能有效蓄水,地表水流失嚴重,利用率較低。
1.4 小型電灌站工程
界首市于上世紀60—90年代建設67座小型電灌站,其中5座國有管理,62座鄉鎮管理。由于土地改革實行聯產承包到戶,土地的耕作模式已經不適合電灌站的渠系灌溉要求,導致工程多年閑置,渠道全部損毀,鄉鎮所管的62座電灌站全部報廢,無利用價值。
1.5 近期農田水利建設工程
近年來,界首市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步伐加快,工程實施迅速。從2010年起,已實施完成第二批、第六批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項目,完成投資13200萬元,主要工程內容包括1384眼機井及配套,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0.51萬畝;大中小溝疏浚235.33KM,新(重)建大中溝橋101座,小溝橋涵1382座;新建大溝節制閘1座。包括現代農業項目、中小河流治理、土地整理項目、農發項目、八小水利工程等數量急劇增加,今后仍將建設大量的農田水利工程,所建工程的大部分是田間地頭的小型水利工程,其特點是單體工程小,類別多,分布散,使用功能各異,管理難度較大。
2、農田水利工程的管理
從對水利工程多年的管理情況來看,國有的、有專人管理的、經常使用的水利工程就能管護好、使用好,發揮效益;鄉鎮集體所有的、無管護主體的、管護責任不明的、不使用的工程就會被損毀。
為切實解決鄉鎮管理中的難題,我市從工程建設的源頭切入,注重建設實用有效的工程。從建章立制、健全管護機制、創新管護措施入手,形成多方合力,長期堅持。
2.1 明確工程的管護目標和措施
從根本上解決長期存在的管護體制不順,產權歸屬不明,建管脫節,責任權利分離等問題是我們實現管護目標的具體措施。為此,我們探討實行農村小型水利設施管護“四個一”措施,即每一個工程一份管護檔案,一份管護協議,一個管護主體,一套管護機制。2014年任寨鄉作為試點鄉鎮開展了“兩證一書”的發放工作,該項工作由任寨鄉祥雨水利設施管理合作社負責完成,這樣即摸清了家底,又明晰了權利。
2.2 建立管護組織,落實管護責任
依法明晰產權,放開建設權,搞活經營權,保障收益權,落實管護主體和管護責任,對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護經費給予補助,是著力解決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問題的關鍵所在,按照“產權有歸屬,管理有載體,運行有機制,工程有效益”的要求,2010年8月界首市率先恢復了鄉鎮水利站,2012年配齊了154名村級水管員,2013年又成立了任寨鄉祥雨水利設施管理合作社作為試點,2015年又在邴集、靳寨2個鄉分別成立水利灌溉專業合作社,建立健全水利管護專業合作組織。
通過管理體制機制的創新,我們探討推進小型水利工程的管護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管理辦法,即:按照受益范圍在一個行政村內的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權歸村集體所有,跨行政村的工程所有權歸鄉鎮所有,跨鄉鎮的工程所有權歸縣級水務局所有的原則確定工程所有權。鄉鎮范圍內的工程使用權、管理權歸本鄉鎮合作社,合作社再把使用權劃片細化到具體社員,層層落實管護責任。
2.3 農田水利工程管護措施
成立合作組織的鄉鎮于2015年12月底完成“兩證一書”的發放工作,確定工程權屬,明確管護主體,簽訂管護責任書,落實管護責任。
合作社本著“管護好工程,服務好農民,發展好自身,讓工程發揮效益,讓群眾深得實惠”的宗旨,改革創新工程管理模式,積極開展管護和服務工作。探討的方法主要是吸收和發展村干部、村級水管員、種糧大戶和工程(機井)所在地的戶主入社,采取村級水管員包全村、村干部包到自然村、社員包到具體工程的管理模式,并簽訂管護責任書,實行獎優罰劣。要求合作社主要成員經常開展巡查,做好巡查記錄,發現損毀及時報修。
3、工程管護資金的籌措和使用
農田水利工程管護效果的狀況,主要取決于管護資金的落實,在資金籌措上,有項目實施的鄉鎮,應依托項目建設平臺,用項目建后管護資金將管護組織建立起來,倉庫、辦公場所搭建起來,必須的維修、維護設備購置到位。合作社正常運行后,資金籌措主要來源于縣級農田水利工程專項維修養護資金補貼10萬元/年,同時,合作社也要進行自身經營創收。工程管護資金的使用,主要用于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及設備的日常維修管護、必要的小型簡易管護工具的購置、村級水管員誤工補助、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管護獎補、社員管護機井補助等。
4、強化考核監管
要建立監督考核機制,縣級水務局要對水利工程管護合作組織的管護效果進行考核,實行獎優罰劣,并和管護經費補助掛鉤。建立完善考核與獎補公示制度,提高民主參與和監督水平,確保工程管護經費專款專用,促進農田水利工程管理工作走上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