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已經用于各個領域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人工智能無法取代或超越人類智能。之所以稱之為“智能”,是因為它所體現的自動化水平提高到了一定程度,但仍未超出工具的范疇。人工智能作為一門學科仍隸屬于計算機科學,包括模式識別、機器學習、數據挖掘等等,這也是它局限性的體現。本文在比較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的基礎上闡述人工智能的局限,并為人工智能應有的發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人工智能;局限;方向
人的思維往往是瞬時的,不存在檢索和計算的過程。這源于人腦的高度復雜性,電信號傳遞的狀態就能產生意識。所以無論是從輸入信息還是處理結果上都比人工智能復雜的多,用時也短得多。下面將基于Hebb原理,自下而上探究人類智能的各個層面,并對應得給出人工智能的根本局限。
1、感知層
感官并不產生感覺,例如人的眼耳并不能產生視覺和聽覺。視覺和聽覺產生于大腦的感知層。這一層負責保存外界的“印象”、短時記憶、還負責產生概念的一般表象,在概念識別和思維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根據Hebb原理,當感知層接受刺激時,一部分神經元同時處于興奮狀態,因此它們之間的連接被增強,這便記錄了外界的信息。當大腦再次受到同樣或相近的刺激時,大腦會感知到這些印跡,這些印跡被綜合為一個值得注意的對象,很多基本的概念是這樣形成的。刺激是綜合的,人可以從中抽象出形狀、色彩、聲音、溫度等,說明感知層是多維的,其中最重要的兩個維度是空間和時間。
人工智能的模式識別本質是特征分析,它所記錄的外部信息是離散的、數字化的,數字與數字之間無關聯,只能針對某一特征對數據逐一分析來達成該特征的識別。人腦的感知層不僅能連續得記錄外部信息,以對照的方式進行整體識別,還能感知信息間的關聯,提取任何可能存在的共性,從而在感覺的基礎上形成知覺。
2、概念層
概念是人思維的最核心要素,語言是它的外像。關于概念的兩個基本問題是概念的產生和概念的識別。上文已經基于Hebb原理闡述了基本概念(用于概括一類直觀對象)的產生和識別,這類概念直接來自于感覺,很難為這些概念下一個定義,比如“直線”。復合概念,顧名思義是由基本概念聯接而成,其產生和識別都來自于基本概念的關聯,即它的定義。
概念間的聯接確切來講是被強化的聯接,聯接被強化之前也必然存在實質的聯接,也就是突觸,聯接的強化就是突觸權值的改變。神經網絡模型已經以數據結構的形式模擬了這一過程,但這一模型較真正的神經網絡有很大的不同。神經網絡模型中神經元的個數是有限的,每個神經元承載了復雜的算法,神經元之間的聯接是單一的,這使得神經網絡模型只能針對包含有限參數的具體問題,每次信息輸入(學習、訓練)都會使突觸權值發生變化,其本質是參數逼近。而真正的神經網絡可以存儲大量的印跡,每次印跡都互不干擾。這說明感知層的各個維度之間,概念層的各個概念之間的聯系是完全的,而且絕不是單一的(否則會造成印記覆蓋)。這樣才能記憶現實中的大量信息,并能抽象出任意模式。
3、思維
三段論是人思維的自然形式。其中小前提是概念的識別,大前提是已形成的概念聯接。作出判斷則是神經興奮在概念聯接中的一次傳遞,傳遞的結果又反饋到當前信息。外來信息會與內在的概念網絡形成對照,這也是對外來信息的審核。通過審核的信息會被過濾出去,不被察覺。如果對照后存在矛盾或者不存在對應的聯接就會產生問題。特別的,如果人在閱讀或者交流的過程中,如果不存在相關的概念及聯接,就會啟動一個問題解決(或者理解)的過程。以問題解決為目的的思維存在演繹和歸納兩種形式。
3.1 演繹是基于已有聯系的。通過演繹來解決一個問題,本質上是找到前提到結論的通路——思路。思路一般按照概念發散的順序進行,發散的方向主要受概念聯接的強度印象,也會受目的及潛在的意愿影響。思路可以是上行的,即通過高層概念來取得聯接。也可以是下行的(分析的),即通過底層概念來取得聯系。下行的過程會深入到感知層,也就是表象。表象在思維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概念及聯接是外部信息的簡化,神經興奮在概念間傳遞時耗時和耗能都是最小的,這是人應對日常信息或者解決一般問題的形式。而表象是外在的“印象”,信息丟失的程度較小,會像外部信息一樣較為綜合的激活上層概念,使上層較弱的且關鍵的聯接被激活,從而形成思路。
人工智能可以實現自動推理,但仍無法勝任日常問題的解決。根本原因在于人工智能只能從孤立的聯系中思考問題。人腦可以通過表象把問題放在普遍聯系中去思考,更容易發現問題的關鍵,且能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2 歸納則是建立新的聯系。人面對的世界是復雜的、連續的,人從中提取的概念及聯接則是有限的、離散的,所以永遠不可能是充分的。人腦要能適應外界,就必須不斷的產生出新的概念和聯接,這便是人腦學習的過程。由Hebb原理可知,概念之間存在潛在的聯接,它們是人腦在接收外界信息時,由感知層而上在概念層形成的強化,是外部信息在概念層留下的印跡。所謂“潛在”,即這些聯接并未獲得注意,未形成判斷以語言的形式被表達。然而在思維時,當人的注意集中在某些概念上時,相關的潛在的聯接會被激活,并被人意識到,進而形成判斷并表達出來。這種思維方式即歸納,是哲學家或思想家較為擅長的思維方式。
在人工智能中發現事物關聯的技術是數據挖掘。數據間的關聯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通過分析每條記錄的屬性值得到的,因此從效率上比人類智能要差多。不否定數據挖掘可以發現人所未能發現的關聯,但這些關聯的價值仍需人來評估。
4、結論
人工智能與人腦的本質區別在于結構,基于存儲-計算模型的硬件結構,和基于數據結構-算法的軟件結構,決定了現代計算機無法實現真正的智能。目前人對大腦結構的認識還處于初級階段,但該結構的輪廓已經可以通過認識論、神經生理學方面的成果加以描述。這些成果足以說明人工智能的局限和實現真正智能的方向。要實現真正的人工智能,需找到模擬神經元工作的基本電路,使其具有相同的記憶和計算特性,這點是目前可以實現的。還需揭示神經元協同工作產生意識的完整過程,并以此建立與大腦相似的龐大網絡,這點目前還很難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