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營口老港遼河航道狹窄、彎道多,且多發橫風橫流,在這種情況下完全依靠拖輪拖引無動力鉆井平臺出港給引航工作帶來新的挑戰。本文作者通過詳細分析拖引平臺風險因素,提出在無動力情況下依靠拖輪拖引靠泊的風險控制。
【關鍵詞】無動力;平臺拖引;風險控制
2014年10月30日,“DSJ300-L2”號鉆井平臺在營口老港遼河航道狹窄、彎道多,且風向多變、橫流的情況下,歷時16小時,拖帶30余海里,順利靠泊盤錦榮興港區舾裝碼頭,圓滿完成引航任務。此次作業標志著營口港引航站的引領技術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1、通航條件
(1)航道環境:營口老港區位于渾、太、遼河入海處,航道水深-17m,長27.6公里,航道狹窄且彎道多,秋季以來,風、流與航道垂直。盤錦興榮港位于遼河入海口,為河口港。
(2)氣象環境
10月28日:營口,霾轉晴,北風轉南風3-4級,垂直橫流。
10月29日:營口,晴轉多云,南風5級。
盤錦,晴轉多云,西南風5級。
10月30日:盤錦,多云,西南風轉北風3-4級(以作業前一天16:00時氣象預報為準,作業時以現場實測風力為準)。
(3)平臺環境:“DSJ300-L2\"號鉆井平臺長82米,寬55米。無動力,需完全靠拖輪牽引,因此應選擇在實測風力小于5級,浪涌高度低于lm,白天且潮流較緩時進行拖引。
2、拖引風險因素分析
平臺自身結構風險 主要風險因素:1、無動力;2、質量大所以慣性大;水線上下受力面積大;淺水效應明顯。風險分析:1、完全靠拖輪拖引;2、速度下降時,旋回性變差 ;低速時,易發生漂移;水越淺、速度越高,下沉量越大,越易縱傾。
航道環境風險 主要風險因素:營口老港區位于渾、太、遼河入海處,航道水深-17m,長27.6公里,航道狹窄且彎道多。風險分析:易發生擱淺。
橫風橫流影響 主要風險因素:潮流流向趨于東北-西南流,與航道走向相垂直;季風主要是偏北風,與航道走向幾乎相垂直。風險分析:由于出港時速度較低,舵效差,若出港的時機掌握不好,易偏離航道造成擱淺。
3、平臺 拖引風險控制
3.1 引航前的準備
(1)制定引航方案
研究周密的引領方案,制定船舶移泊航線:從營口老港區40-42-03N、122-58-59E處起拖,經駁載錨地東南角安全下樁,靠泊盤錦榮興港區。派出一名高級引航員主引,三名年輕引航員副引的精銳引航隊伍。
(2)確定拖輪數量和位置
因為阻力的增長和無動力裝備對水移動速度呈指數增長關系,其主要阻力相當于對水移動速度4節時的4倍,因此拖帶無動力裝備速度較慢,也是拖帶無動力裝備要求避開急、頂流航行的原因。因為不能制動,所以拖帶無動力裝備作較長距離航行,特別狹長航道拖帶時,必須按精確計算所得的阻力來安排拖輪的數量,為了確保馬力是足夠的,申請營港22”、“營港20”、“營港25”“營港28”、“盤錦港1” 五條拖輪協助作業。
(3)細劃職責和分工
引航員在帶纜、航道內航行、靠泊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協助拖輪的安全和操縱難度。各作業拖輪需聽從主領引航員指令進行操作,明確各自所在位置和應當發揮的作用,有任何疑慮或特殊情況及時告知主領引航員。無動力裝備靠離泊都完全依靠拖輪的協助,引航員提前處理好和拖輪船長的關系,把引領方案告知拖輪船長及平臺負責人,以便取得最大限度的配合。
(4)做好保障措施
整個拖帶組保持VHF守聽。提前與VTS聯系,保持航道清爽,預靠泊位門機定位,鄰近泊位不能有船靠泊。正確顯示號燈號型,以保證航行安全。引航員的便攜式對講機應充足電并帶上備用電池,正確顯示號燈、號型,船員做好給拖輪解纜的應急準備。
3.2 速度的控制
一般原則是直航道可以快些,彎曲航道要求慢些。在轉向時,一定要有提前量,因為整個船隊的旋回圈會比一樣大小的裝備大很多。具體操作如下:
出港時,氣象情況復雜,航道流水近乎與航道垂直,因此建議風力小于4級,流速小于2kn高潮后半小時進行作業。高潮后半小時,此作業仍為高潮末,流向為垂直船首,流速為1-1.5節,風向南,風力3-4級通知解纜。進入航道前,應盡可能加速到5節以上,并控制船位處于上流處,盡量抵消橫流壓力的影響,占據主動。
進入港池靠泊過程中,應時刻注意船速,因為沒有動力,應及早控制船速,尤其在前后距離比較緊張的時候。靠泊時注意攏速和角度,及早使用拖輪克服。盡管沒有動力,當拖帶到速度4節時,裝備本身還是有一定的慣性,應充分運用。
3.3 拖輪的使用
按照引航預案,首尾拖輪擔任主拖,傍拖在兩側帶纜,保障平臺在中心線上航行,必要時放纜倒車協助降速。在拖纜帶妥后,首拖逐漸加車以提高航速,其他四條拖輪協助,并時刻保持應急待命狀態。
當平臺與碼頭有500米縱向距離,此時流速小于1節,需要拖輪協助駛靠下流的泊位,建議首拖輪用來控制平臺的首尾向,傍拖輪的船首與平臺運動向基本一致。拖輪尾靠緊平臺,而拖輪船首用舵調整,使產生向后旋動不致向碼頭產生過大推力,盡量使平臺運動速度不超過2節。引航員應合理使用拖輪,保證平臺的運動方向與運動速度。平臺與靠泊碼頭縱向距離為100米時,將傍拖輪改為頂推方式,使其逐漸靠向碼頭,此時平臺縱向速度為0.5節左右,橫向運動越慢越好。
3.4 防止偏離和旋轉
出港受橫流影響明顯是營口港航道的特點,因此最好在流水趨于平緩時離泊。進入航道后,傍拖的四條拖輪必須在引航員的指揮下,密切合作,盡量將平臺控制在航道中心線上,并時刻注意位置的變化,如果偏離,盡早采取措施,使用拖輪糾正。保持與拖輪聯系暢通,發現問題及時溝通。
進入港池后,在本身慣性和流的作用,平臺向右后運動,此時慣力遠大于流的作用,極易發生旋轉,可命令拋錨,先拋2節,在松至3節以控制平臺的運動,如果3節錨鏈抓不撈,可松至4到5節,在流速緩慢時迅速擺正,利用拖輪頂推使平臺首尾與流向基本一致。
由于平臺在盤錦榮興港舾裝碼頭停靠時間不確定,且在潮流下,會有大量泥沙運動,若下錨來進行靠泊,在離泊時錨可能被埋住,這樣就采取不拋錨方法。如果有必要下錨,可下1節短錨,待靠攏系妥后收起。
參考文獻:
[1]營口港水上交通管理規則
[2]營口港鲅魚圈港區五港池68#-71#鋼材泊位工程通航安全影響論證報告
[3]金炳松.析鲅魚圈港區冬季水域特點對航行安全的影響 .航海技術.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