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以來,在國際局勢動蕩、國內宏觀經濟指標企穩回暖及“去杠桿”政策指引等多重利空因素影響下,貨幣市場持續收緊,債券市場收益率大幅走高。
11月14日周一,國家統計局公布10月經濟數據,1—10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同比增長8.3%,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0.1個百分點;連續兩個月出現小幅回升。貨幣市場依然延續緊平衡態勢,資金成本全線上行,隔夜加權回購利率比前一交易日上漲7bp。債券收益率也水漲船高,出現上行,收益率曲線平坦化上行。10年期國債160017上行3bp至2.885%;10年期國開債160210上行2bp至3.215%;信用債也逐漸受到影響,收益率普遍上行5bp左右。
一連幾日至11月18日周五,資金面始終保持趨緊態勢,雖然人民銀行當周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和MLF凈投放6020億元,但依然無法完全緩解資金面的緊張。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當周也下跌了1%,加劇貨幣市場的不確定性。
11月21日至25日,資金面較上一周有所緩解,美元指數也有所回調,人民幣貶值壓力減小,雖然央行小量凈回籠100億元,但前期受市場情緒影響有所超調的債券市場小幅回暖,當周債券收益率震蕩小幅下行。
11月28日,進入11月最后一周,突如其來的流動性緊張席卷了整個債券市場。資金市場出現很久不遇的緊張局面,隔夜和7天回購利率飆升,同業存單發行利率持續上行。一級市場,包括國開債等取消發行的情況大大增加。機構大量贖回貨幣市場基金、委外等產品以確保自身流動性,而這種贖回又迫使管理人在市場大量拋售債券,不斷推高債券收益率。雖然央行當周凈投放700億元,但是顯得杯水車薪。至月末最后一天,隔夜加權回購利率上漲至2.40%,7天回購加權利率上行至2.67%,同業存單各期限利率飆升至4.0%以上。1年期及以下利率債收益率上行30~40bp,而中長期限產品上行12~20bp,曲線明顯平坦化。
12月1日,11月中國制造業PMI數據公布,為51.7%,升至兩年來的高點,連續4個月在榮枯線上方;而非制造業PMI為54.7%,也為年內最高點。在宏觀經濟數據回暖的影響下,債券市場收益率持續上調,當日10年期國債160017上行7bp至3.01%,重新回到3%以上,10年期國開債160210上行7.25bp,達到3.355%。信用債市場調整也不斷加大,AAA級短融收益率上行至3.7%~4.15%,而中票和企業債收益率均上行20~30bp。
雖然跨月后貨幣市場略有好轉,但央行隨即凈回籠資金,以維持市場偏緊的節奏,因此債券市場繼續保持調整,同業存單發行利率持續上行,AA級各期限同業存單利率均在4.2%以上。市場對資金市場轉向的預期不斷增強,機構不斷贖回委外產品,再加上止損盤的止損,債券收益率繼續面臨大幅調整。
12月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CPI環比上漲0.1%,同比上漲2.3%,PPI環比上漲1.5%,同比上漲3.3%,均高于預期。再加上13盤錦高新債擬提前贖回、中證登新規落地等因素,債券市場繼續遇冷。10年期國債160017上行2bp,最終突破3.10%,10年期國開債160210上行3bp至3.46%。從全周來看,各期限利率債收益率調整普遍都在8~10bp,債券市場繼續維持深度調整。
站在12月回望全年,從年初開始,因面臨“資產荒”壓力,加之貨幣市場寬松,機構的資產配置需求增加,資產收益率不斷下跌,一個又一個價值洼地被填平。為了獲得足額收益,投資機構不惜采取拉長資產久期、抬高杠桿比例等方式。自9月以來,宏觀經濟數據有所企穩,監管層發出控制杠桿率等信號;但機構在業績壓力的驅動下,依然保持較高的杠桿率,市場風險不斷累積。最終當流動性緊縮、市場發生反轉時,機構又不斷拋售資產,導致債券收益率的抬升從短期向長期傳導,從利率債向信用債傳導。部分重倉長久期資產的機構面臨較大的浮虧壓力。
收益和風險相輔相成。接近三年的債券牛市,讓市場對宏觀增速的壓力、貨幣市場的寬松有了一定的慣性思維,在盡情享受流動性盛宴的同時,忽視了對市場風險的控制。
2016年即將過去。截至12月中旬,債券收益率已經是年內高點,我們無法再用“轟轟烈烈牛市年”來形容行情,市場已略顯一絲倦意,而倦意正來自于前期對預期和收益的過分透支。
2017年,在國內經濟增速平穩的預期下,在“去杠桿”政策指引下,在美元強勢升值的國際背景下,貨幣市場的不確定性將成為懸掛在債券市場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但是,隨著債券市場收益率的上行,配置價值也將逐漸凸顯。也許,2016年末的上行就是為來年的交易機會埋下伏筆。
2017,山高水長,道一聲珍重!
作者單位:長城華西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金融市場部
責任編輯:羅邦敏 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