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信托法》和行業主管部門監管政策的支持下,信托制度優勢不斷迸發,伴隨著國民財富的積累,信托已經發展成為僅次于銀行業的第二大金融子行業,管理資產規模超過16萬億元。
經過近十年的高速發展,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的背景下,信托業正處于行業轉型的關鍵時期,而如何轉型的問題更是備受各方關注。信托行業經歷了從監管層到信托公司的積極探索,監管層面接連發布行業管理文件和設立信托業保障基金,信托公司競相增資和大力發展創新業務等,由此信托業也逐漸認識到:是時候將目光集中于自身生態系統 的構建上了。
信托行業生態系統的建設,從目前暴露出來的行業風險角度看是迫切的,從行業轉型的角度來看又是亟需的。而從其實現路徑來分析,建立集中統一的行業基礎設施和對信托行業產品進行集中統一的管理,是較為適宜的抓手。正如銀監會主席助理楊家才所指出的:“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落實到信托業,就是要從內部開始,研究完善信托業治理體系和現代治理能力建設?!?/p>
集中規范化發展將促進信托業轉型發展
信托因其高度靈活的關系結構而能夠縱貫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并可橫跨個人投資者與融資市場,在當下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已充分顯現。但另一方面,信托產品風險頻發,不時觸動監管層和投資人的神經,難免給人以行業發展不規范的不良印象。
表1對信托業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風險事件進行了簡要梳理,不難發現,信托業風險主要表現在信托產品發行登記和還本付息環節,這“一頭一尾”的風險又往往因大部分產品由銀行代銷而“傳染”銀行,存在導致金融業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可能。
“要建立信托產品登記信息系統,這是信托業規范發展的基礎,也是金融市場重要的基礎設施?!边@是楊家才針對信托業存在的問題提出的明確思路和要求。不難看出,信托業的監管層已經將行業集中規范化管理作為了監管目標并積極嘗試推進相關工作。
借鑒金融同業發展經驗,充分發揮信托制度的優勢,
促進信托業轉型發展
在推動信托行業轉型過程中,深入研究金融同業發展經驗,及時總結、有效借鑒并移植成功模式,能令信托行業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并進一步發揮制度優勢,促進信托業轉型發展。
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視察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時指出:“我國信托業目前還沒有建立集中登記托管體系。如果從國家層面設立一個機構,進行集中統一托管,這對于規范信托業發展意義重大?!?/p>
2012年,在充分借鑒債券登記管理經驗的基礎上,信托業在銀監會非銀部帶領下,由中國信托業協會和中央結算公司共同建成并運行了“全國信托數據庫暨信托合同登記系統(一期)”,匯總收集全部信托產品信息并進行智能統計,對全部信托公司發行的產品進行了集中統一登記。這是一次有益的嘗試,填補了行業基礎設施的空白,對信托產品登記業務進行了探索。
2015年,為適應新形勢下對信托行業“全面化、精細化、專業化”的監管需要,銀監會專門設立信托監管部。在信托監管部的指導下,“全國信托數據庫暨信托合同登記系統(一期)”持續平穩運行,截至2016年8月,該系統對全國68家信托公司報送的6.23萬個信托產品進行了登記,登記產品初始規模17.38萬億元,開立投資人賬戶42萬戶,登記系統作用明顯,效果顯著。
建立集中統一的登記平臺,助力行業轉型
為有效防范行業風險,引導信托行業健康發展,2013年年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影子銀行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辦﹝2013﹞107號)中針對信托行業明確提出了“建立完善信托產品登記信息系統,探索信托受益權流轉”的工作任務。同年,為落實國務院工作精神,銀監會發布了《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信托公司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銀監辦發﹝2014﹞99號,并在文件中明確指出:“抓緊建立信托產品能登記信息系統,制定信托產品登記管理規則,擴展信托產品登記的監管功能和市場功能,研究設立專門登記機構負責該系統的運營與管理工作?!?/p>
為此,在銀監會信托部的引領和指導下,結合行業產品登記制度的頒布實施,“全國信托數據庫暨信托合同登記系統”以加強信托行業基礎設施建設為工作目標,在現有產品登記、數據匯集和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圍繞監管需求和市場需要,實現緊盯重點風險領域(對融資平臺、房地產、礦業、影子銀行等范疇使用信托關系的金融產品領域重點監管)、強化持續監管等監管目標,將對信托產品進行集中化、標準化和精細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積極探索信托受益權流轉和產品價格發現及風險揭示機制,進一步發揮夯實信托行業基礎、提升監管有效性和服務市場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