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有效推進“教學做合一”課堂,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本文從“教學做合一”課堂推行不力的原因分析入手,提出了提升師資素質的策略、課堂內外任務進度管控的方法以及教學做課堂中合理安排教學活動的策略。
關鍵詞:教學做合一;有效課堂;任務進度;管控
一、“教學做合一”課堂推行不力的現狀
1.師資現狀
師資素質如何,取決于教師理論與實踐水平。如果教師曾經歷過充分的“做”,才能對理論有更多的體會。教師在挑選任務時,應盡量做到循序漸進,把“做”中的領悟、“做”中的智慧教給學生。但從目前高職教學一線的現狀來看,還存在一些問題。
2.課堂現狀
在課堂教學中,有人把理論體系的學習內容當成工作任務。由于缺乏實戰經驗,憑想象,把工作過程錯誤理解為任務。還有的片面理解“教學做合一”課堂,雖是從“做”始,但教學內容僅限于“做”的素材,只體現有限的理論,只教有限的技能,導致學生考級考證通過率低,更談不上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從形式上看,都是教、學、做,但都不是真正的“教學做合一”課堂。
3.學生現狀
近年來,高職生源質量越來越差,特別是理解力和自覺性方面存在很大問題。只有少數人想學,雖然他們很用功,但方法不好,悟性差。還有一些人雖有學習能力,但無自控力,習慣不好。即使教師備課認真,用心挑選任務,充分準備課內外教學資料,效果仍不盡如人意。應用翻轉課堂、任務驅動法教學時,悟性差的學生學不會,悟不到“做”的目的,不會利用課前準備的資源;悟性好的,不勤奮,懶得悟,任務驅動“驅而不動”。常見現象有以下幾種:①課前布置的任務偏多,學生沒有自學能力,學習不主動。課外學習素材沒有派上用場。②任務難度不大,學生學習態度有問題,不想做。③上課時隨便亂寫筆記,課外不整理復習,抄作業,不認真完成任務。④任務下達后,教師未及時對執行進度進行檢查,該做的學生不能按時、按量、按質地做,進度推進阻力大。
綜合以上各類現象可看出,造成無效課堂的根源有很多,只準備合適的任務并布置下去是遠遠不夠的,這樣做的后果會導致好差生兩極分化現象日益嚴重,課堂氣氛不佳。
二、多管齊下,提升“教”的素質
1.鼓勵青年教師進行專業學習深造
學校應鼓勵教師考碩、考博,通過專業學習深造,提升年青教師的理論水平。
2.教研活動要常態化
系部及專業教研組要經常組織教研活動,及時討論現場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集思廣益,分享成功的心得與經驗,總結失敗教訓。教研活動可針對某一教學現狀進行分析、調查與研究,集體討論與學習新教學理念,在討論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3.鼓勵教師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學生只有在做中學,才能真學。教師也只有在做中教,才能提升教的能力。教師只有親身經歷了,在做中知曉問題的關鍵,才能根據工作流程中的關鍵點形成線索,并以此為依據重新組織理論,最終達到理論與實踐真正水乳交融的境界。教師在做中提升實踐能力的同時,更能提高理論認識高度。
4.激勵教師考取行業證書
“家有梧桐樹”(具備高級別的專業執業證書),“引來金鳳凰”(企業)。鼓勵教師積極考行業內高級別證書,在提升專業水平的同時,企業會主動找上門來。
三、加強課堂內外進度管控,調動“學”的能動性
1.培養導生,樹立好學風
對有學習愿望、理解力略差的學生,應與他們建立網絡聯系,要耐心、及時在課內外解答學生提出的各類問題。遇到既聰明又好學的學生,要多鼓勵,完成基本任務后,應增加任務難度,先示范,再要求其獨立完成新任務。對這兩類學生,關鍵是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樂趣,并讓他們慢慢帶動班上的學風。
2.合理分組,互幫互助
經一段時間的觀察后,將好生與差生分到同一個小組,讓好生當導生(組長)檢查其他組員的執行情況,對差生提供幫助。老師重點輔導導生,再由導生向小組成員或全班同學講解具體任務。
3.任務進度管控經常化
老師示范后,馬上讓學生跟著做,然后當堂對完成情況進行考核。根據任務復雜程度不同評分。堂堂考核,堂堂給平時分。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營造緊張的學習氣氛。
可采用以下幾種方式來考核:①組內自主型考核。組長檢查其他組員的任務完成情況,在組員成績單上給出評分。也可以是組員間相互檢查,由小組長監督和記錄考核結果。②老師主導型考核。以點名抽查方式檢查,如發現有評分不公的情況,則對小組其他成員同時罰分,以增強考核的嚴肅性。③班級間互評考核。班級間交換考核時,要求評價人簽名,為被評人改錯,并對錯誤的地方給出評語。督促每個同學無論是自己做任務,還是檢查別人,都要認真仔細。通過班與班間的交換檢查,還能幫助發現不同任課教師在教學中的疏漏,促進其改進教學方法。
4.考核記錄及時反饋
組長每周向老師提交《考核周記》,匯報組員平時分情況,針對考核中出錯的技能點或知識點,及時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意見。
課堂考核經常化后,課堂內外應逐步形成學習氛圍。在“教學做合一”課堂,采用分組導生制既是一種組織學習的方法,又是一種管理課堂的方法,更能提升學生的情商。
四、辯證理解“教學做合一”教學方法,優化“做”的行動與內容
“教學做合一”課堂是一種做中教、做中學的課堂。但在踐行這一教育理論時,有些人片面看問題。如認為“做”的行動僅限于“做”的內容,為做而做,未達到“從做這事引導人做那事”的要求。從實踐中獲得真知的過程,絕非是從實踐到理論的單向活動。做的含義有三種特征:①行動;②思想;③新價值之產生(教學做合一論)。“教學做合一”課堂在以做為中心的前提下,應重視知識的作用,從做(行動)始,通過做(行動)形成思想(理論知識),由思想再行動從而產生新價值(創造)。
有效的“教學做合一”課堂中“做” 的行動應該是:①從“做”始,由做的素材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問題;②由小組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③老師在解惑時,不僅要講解在“做”中遇到的,還要講未遇到的情況。學生不僅要能完成一般的操作任務,而且還要有面對更為復雜的情況時能完成相應的操作任務的能力;④讓學生再反思,再“做”。這其中的“做”不光是“做”操作的任務,還包括完成理論學習的任務;⑤在“做”中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甚至撞擊出創新的火花,最終教會學生自我學習和獨立思考的方式方法。
老師是“做”中“教”的引導人,學生是“做”中“學”的主體,不斷提升“教”的效果,調動學生“學”的能動性,優化“做”的行動與內容,才能打造真正的有效的課堂。
參考文獻:
[1]余 浩,陳年友,周 源.教學做合一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楊映玲.“分組導生制”的課程教學體驗與思考[J].中外企業家,2014(35):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