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進入高年級學習后,學生的閱讀與理解能力比中年級有所提升,在閱讀課程設置上,高年級主要以篇章為主,文章內容的審美價值較高。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引導,使學生在語言環境中理解其中蘊含的審美價值,感受作品中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將其轉化為自身的文化素養。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閱讀;審美性教學
一、自主學習,合理引導
每個人的審美觀是不同的,所以教師所提倡的審美理念也并不能代表學生整體的審美觀。因此,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應用審美性教學策略的關鍵是培養學生主動閱讀、主動理解、積極探索的能力,通過學生熟讀文章,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語言中蘊含的審美情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主要擔任引導的角色,通過設置合理的問題,使學生明確閱讀的方向,并對問題展開討論,根據自己的審美觀,將討論結果轉變為文化積累。
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六年級上冊閱讀課程“感受自然”主題課程學習中,實施審美性教學策略的方法是讓學生通讀《山中訪友》《山雨》《草蟲的村落》等課文,對文章獲得初步的理解,教師再提出幾個讓學生思考的問題,如“在這幾篇文章中,哪些句子或者段落能夠幫助我們感受自然?”“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是什么?”通過設置此類問題,讓學生自行理解與探討,得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二、情境構建,加深理解
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實施審美性教學時,應該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根據文章語境快速進入豐富的想象與聯想中。比如,在學習《燕子》這一文章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首先預習課程,在上課之前創設問題情境:“每年春天,我們都能看到燕子,就你個人的理解,你們認為燕子像什么?燕子又象征什么?”教師通過設置此類問題情境,讓學生結合生活去思考與解答問題,將傳統的內容理解深化為知識的拓展與延伸理解。
三、重點釋義,多讀善思
“讀書百遍,其意自見。”這句話可以完整地概括小學高年級的有效教學方法,因為小學生高年級這一階段學生的理解能力雖然較中年級有所提升,但是仍不足以只看一遍就理解全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學生只有多次通讀文章,通過對一個個問題的理解與掌握,才能不斷深化對文章的理解,充分挖掘文章的價值。所以,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審美性教學的實施也要循序漸進,由學生主動探索,不斷形成自我感受。基本模式可以概括為:初讀文章,感知文章的基本內容→精讀文章,找出文章的重點內容→品讀文章,對文章內容進行延伸,拓寬視野。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能力特征,使學生由閱讀轉變為理解,由理解轉變為探索,讀出感情。比如,在學習《白楊樹》這篇課文時,學生讀第一遍時可能只是對白楊樹的生長環境及文章的整體結構有所了解,而到第二第三遍時,學生逐漸總結出白楊樹“堅強”的品質,對重點描述白楊樹堅強品質的內容進行歸類。讀第四遍后,學生會逐漸從白楊樹的精神品質領悟到做人的道理,即做人也一樣,要挺直腰桿,像白楊樹一樣堅強,以適應社會需要。
在實際教學中,運用該模式操作時,教師應為學生提供積極引導,對重點內容進行講解,充分培養學生的思維與發散能力。
四、多媒體輔助教學
隨著教學手段的不斷提升,多媒體教學設備也被廣泛應用到教學中,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教學來輔助課程學習,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所學內容,使文本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級語文《圓明園的毀滅》中,教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來展示圓明園毀滅前的場景,讓學生體會圓明園當年的壯觀,通過與毀滅后的對比,讓學生不僅對美景被破壞感到憤怒,而且可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使教學效果得以提升。
總之,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實施審美性教學策略時應充分結合課程內容,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與理解文章,對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并深化情感,促使學生逐步實現閱讀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于江敏.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赤子,2015(4).
[2]楊瑞紅.淺談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8):119.
[3]陳 偉.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有效策略的研究[J].才智,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