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高等學校“普通生物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實驗改革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普通生物學”是我國高校生物工程和生物技術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集動物學、植物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生理學、免疫學等諸學科于一體的綜合性專業基礎課程。開設“普通生物學”實驗,可以讓學生掌握實驗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增強學生獨立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結合長春理工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校”)生物技術和生物工程專業的實際,我們進行了積極的探究。
關鍵詞:普通生物學;教學方法;實踐改革
一、“普通生物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許多開設“普通生物學”課程的高校,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在授課過程中,主要依賴教師的講解,不斷地向學生輸送大量的理論知識,而學生在課堂上通常是聽眾,做聽課筆記,被動接收的狀態[1],很難有效地從課堂教學中掌握知識。而“普通生物學”與大自然中的生物息息相關,涉及生物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遺傳變異、長期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的變化,等等[2],其中涉及的一些理論和空間結構通過文字的敘述,很難被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使得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另外,“普通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直觀性強的課程,實驗課時的安排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研意識,這對于保證教學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二、改革方法探索
(1)在快速發展的21世紀,生物學在工業、農業、醫學等領域都得到了大量的應用,因此,在“普通生物學”的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基礎知識與實際應用的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既要講授生物學知識,奠定扎實理論基礎,又要適當地增加生物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和應用,增強學生對生命科學研究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造就更多的生物學高級人才。
(2)傳統課堂上,教師占據主導的地位,課程的內容安排較為單一陳舊,學生有很多的問題和想法得不到及時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在教師對基礎知識進行講授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發地組成學習小組,針對感興趣的知識點,借助電視、圖書、網絡等搜集材料,給其他同學以書面形式或者多媒體方式進行專題演講,同時解答教師和其他小組成員提出的相關問題。通過這種方式,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言語表達能力和多媒體課件制作能力,增進了同學之間互幫互助的感情,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同時也豐富了課堂文化。
(3)現代教育技術中,運用多種先進的設備和技術手段,如多媒體演示和顯微投影,通過圖片、影音等多種方式融合到一起,將知識點更加直觀、生動展現出來,比如動植物細胞以及細菌的形態觀察,從而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制作媒體課件的過程中,應該突出重點和難點,增加圖片、聲音以及動畫的使用,突出生物學的特色,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并輕松地掌握知識。
(4)“普通生物學”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也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普通生物學”的教學需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因此,實驗在“普通生物學”教學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學習的基礎上,例如顯微鏡的使用方法、植物色素的提取、動植物的解剖方法等,可引導學生重視實驗現象的觀察、實驗數據的收集、實驗結果的分析。同時可以增加一些探究性、綜合性、設計性的實驗內容,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強化實驗思路和實驗技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研創新意識。
學習“普通生物學”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有關生物學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使學生對分子和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有機體的穩態、發育、遺傳、適應與進化等諸方面有一個全面的理解,為今后其他課程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對于“普通生物學”教學方法和實踐的改革,在我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肯定,受到了廣大學生的普遍歡迎,然而教學探索永無止境,我們要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高等教育建設做一塊奠基石,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匯聚更多的力量,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奮斗。
參考文獻:
[1]王曉靜,陳鐵山,韓 鋒,等.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普通生物學》教學模式改革實踐[J].教育學論壇,2016(14):79-80.
[2]李 娜.《普通生物學》教學改革的研究和實踐[J].井岡山醫專學報,2007,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