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定篇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主要體現為課程性質工具化、教學內容模糊化和教學效率平淡化等。而定篇課堂教學收效甚微的原因分別是教師專業素質有待加強、學生領悟經典的水平參差不齊、教材編寫水平有待提高。本文將就定篇課堂教學的現狀進行透視,并進一步探討定篇課堂教學收效甚微的原因。
關鍵詞:定篇;課堂教學;現狀透視
國內有語文學者認為語文教材文選可分為“定篇”“例文”“樣本”和 “用件”四種類型[1]。四種類型各司其職,在語文課堂之中各自起到不同的作用,教學過程中建構的課堂也有所差異。到底應該側重于文本內容的解讀,還是應當幫助學生通過文本解讀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抑或學習的重點要放在語言構成法則本身?這也是我們提倡不同類型的選文要進行不同的課堂教學構建的原因。
一、定篇課堂教學的現狀透視
1.課程性質工具化
關于語文的性質,歷來在專家學者當中都存在著不同的聲音。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爭議也是由來已久。而我國201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則明確提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作為語文教學的其中一個組成部分,定篇無疑也具有語文課程所具有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一特點。從學生的角度對定篇的課堂性質進行解讀,學生學習定篇的目的就是以文本為載體,體會蘊含在其中的民族文化與底蘊,而非咬文嚼字理解語法規則本身和如何組合出如此優美流暢的文字。從這一點來說,定篇無疑是更加側重于人文性的。比如,學習魯迅先生的《社戲》時,我們應該側重于引導學生領悟魯迅先生故鄉的風土人情,從而感受到風俗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對于風俗人情的熱愛之情,而不是引導學生逐字逐句地感受風景的優美和作者遣詞造句的方法[2]。領會經典的魅力,這才是定篇的核心。
反觀今天的教學實踐,許多教師并沒有將定篇當成定篇來教。不管是白居易的《江南好》還是李白的《靜夜思》,對于這些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名家名篇,大部分的老師都采取了與其他類型文選一視同仁的態度,在教學中讓學生學習作家如何用詞精確,造句優美,而不是讓學生在字里行間細細品味出江南所承載的風俗人情。
在這一過程之中,定篇課堂教學的人文性得不到凸顯,取而代之的是如何“用”語文知識、如何使用某種修辭手法、如何系統進行字詞句段篇章的學習,等等。這都是其他類型選文的特質,也是工具性最突出的表現。
一旦定篇課堂教學的性質工具化,那么定篇教學的要旨便無從談起了。
2.教學內容模糊化
觀照大部分的語文課堂實錄,教師對于文本的建構和解讀,并不太明朗。把定篇教成用件,把用件教成了例文等,都是許多對文選教材的分類鑒別不清的老師容易犯的錯誤。如小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教材中第六組的課文《農業的變化真大》《太陽》等科普文章,只需要讓學生獲得相關的科學知識,激發對科學的興趣即可。這一教學要求是基于對年級階段目標的把握,也是對用件這一文選類型的教學建構的需要。在進行這些科普文選的教學時,就完全不必要讓孩子們深入去發掘課文的價值和語言等。一旦對用件類型的選文進行精讀解剖,那么用件就擺出了定篇的姿態。這時候,教師所教的到底是“用件”還是“定篇”呢,容易使人產生疑惑。
教師在課程內容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對文選類型有個總體的把握,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不會讓教學內容模糊化。
3.教學效率平淡化
“文質道兼優”一直以來都被當做文本進入教材的一個標準。然而,當我們審視語文課堂的時候,這一標準是否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以語文出版社2002年選編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為例,該教材每單元均收錄了四篇選文,每一單元設置有單元導語,每一篇選文后均有“思考與練習”“字詞積累”,部分選文甚至附有“附文”。這些都囊括了文本內容本身、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認知以及語言要素的構成等知識體系。
薄薄的一本文選型語文教材,承載著龐大的信息量。而教師必須要結合學生的學情、課程標準的要求等各方面的因素,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構建和處理。在這一過程之中,如何平衡文本的“文、道、質”,往往見仁見智。
貪多嚼不爛。一線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如果在課程內容教學化的過程中處理失當,混淆了課程內容、教學內容和教材內容的關系,做不到因材施教, 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定篇課堂教學收效甚微的原因探究
1.教師專業素質有待加強
“教師專業素質指教師擁有教學情境的知識、能力和信念的集合,它是在教師具有優良的先存特性的基礎上經過正確而嚴格的教師教育所獲得的。”[3]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其專業素質應當包括語文專業知識、語文專業技能和語文專業情意。
首先,語文專業知識扎實,能夠敏感且精確地鑒別出不同文選的類型。因此,語文教師應當主動加強學習,掌握最前沿的語文教育研究相關成果,給自己充電。現實中,有些教師對自身以及語文知識的認識比較模糊,認為只要自己掌握基本的語文常識、語文知識即可,而忽略了鑒別文本之類的基本功的訓練。如果不能夠正確地對教材進行文選的鑒別就進行了教學內容的建構,這一教師的專業知識是存在著缺陷的。其次,語文專業技能熟練,能夠針對不同類型的選文進行課堂教學實踐。不同的文選類型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不一樣,針對不同目標所選取的教學方式也有所區別。是讓學生更多地進行接受學習還是生成學習,教師應當做出正確的判斷。事實上,小部分教師,特別是新教師在這方面的把握還是有所欠缺的。最后,語文專業情意深厚,能夠在課堂中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幫助學生更好地領悟文本。
2.學生領悟經典的水平參差不齊
作為受教育者而言,學生的學情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到教學效果。由于學生的個性發展水平不一樣,對于經典篇目的領悟能力、言語感受能力等也不是整齊劃一的。這就給定篇的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障礙和挑戰。
3.教材編寫水平有待提高
關于課程編制的標準,西方眾多學者曾經涌現過大量和教育目的(即所謂的人才培養目標)的教育思潮,如希臘之審美教育、中世紀宗教主義、盧梭所倡導的自然主義、近代實用主義等[4]。教育目的指導著課程的編制,而課程的編制又反過來促進教育目的的實現,兩者相互依存。教材編寫不僅僅要實現這一教育改革的目的,還要落實到具有三個維度、五個領域之間的相互交叉的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之中。
如何讓優秀文化以定篇的身份進入到我們的語文教材中,讓學生品味到的經典魅力既不失典雅的文化精髓,又適應日新月異的時代發展需求,是每一位教材編制研究者所要考慮的問題。這是語文教育的一大難題和挑戰,需要不斷探索以尋求更好的發展。
作為深厚文化底蘊載體的定篇文本的選取對于定篇課堂教學的構建有更加深刻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顧云虎.語文教材定篇、例文、樣本與用件的劃分[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24).
[2]胡俊國.以《社戲》為例談文學作品的定篇教學[J].語文建設,2011(6).
[3]連 榕.教師專業發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熊子容.課程編制原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