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勤”老師是趕著幼兒學,而“懶”老師則不同,其采用的方法往往是出人意料的,是引導幼兒學,讓幼兒喜歡學、樂意學。“勤”老師是面上下功夫,而“懶”老師往往是底下下功夫,面上很輕松。
關鍵詞:“懶”老師;勤幼兒作為;不作為
一、勤幼兒是這樣的
1.他們動手能力強
廚房區傳來稚嫩的童聲:面粉放多了,挖出半勺后再看一下天平。只見三個幼兒圍在小天平旁邊,一個挖面粉,一個稱,一個指揮,忙得不亦樂乎。轉眼間,又一個幼兒手里已拿著一個雞蛋,隨即在桌子上磕了一下。接下來的下一秒,如我料想的一樣:蛋液沾滿了小姑娘的手。可她的反應卻出乎了我的意料,只見她瞥了下嘴說道:“比上次好一點點了,可還是失敗了,把鍋拿過來,不然要浪費掉啦。”
美工區顯然與廚房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個區域幾乎聽不到有誰在說話,偶爾冒出一兩句也是“讓我用一下膠水”“剪刀放哪了”。他們似乎已沉浸到美的世界,似乎這時的他們就是偉大的藝術家,正在全神貫注地創作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建筑區、手工區等其他區域的幼兒,看似他們自己的領域內也是毫無章法可循,可他們之間的配合以及整個活動的進行,又是那么和諧,那么井然有序。
2.他們成就感強
在活動的最后,我注意到這樣幾個細節:美工區的幼兒把自己的作品拿給老師幫他們封紙盒口時,他們的小心翼翼讓我意識到這個作品對于他們的意義;廚房區的幼兒給自己做好的雞蛋餅做造型時,所流露出的激動和喜出望外之情,讓我深深體會到幼兒們對這個小小雞蛋餅所投入的感情。
幼兒通過各自的區域活動所獲得的成就感是發自內心的,好像做完今天的這項活動,他們就能像大人一樣,變得特別強,能做很多小孩子不能做的事情。
3.他們幸福感強
“老師,你快過來看一下我們的雞蛋餅。”小姑娘話還沒講完,就急忙拉著我這還算是“陌生人”的老師,去一起分享他們的喜悅。“這個小扣子是你自己縫上去的嗎?”我走到手工區的一個幼兒跟前問道,她甚至顧不上看我一眼,只是輕輕點了下頭,然后滿滿幸福的微笑溢滿了整個小臉。在紙牌游戲區,幼兒的聲音此起彼伏,抑或是神氣于自己能贏牌的勝利,抑或是欣喜于自己搶先一步的按鈴,都能給幼兒帶來巨大的幸福感。
幼兒的幸福感就是這么簡單,小小的付出,小小的回報,甚至是沒有回報的付出。
二、“懶”老師是這樣的
1.活動中不插手
老師的“不插手”不等于不干預,而是指絕不動手干預,不手把手教,不動手操作、示范,留給幼兒足夠的時間、空間去自己探索,去發現。其干預的最大限度僅限于一定的語言引導。在幼兒忙得團團轉時,這位老師只是在旁邊站著看一看,幾乎不會進入活動區域“幫”幼兒。
2.活動前精心設計
“我很懶,我很怕活動不適合孩子,導致他們進行一半而終止,或孩子根本對我構想的區域活動不感興趣,這個區域待一會,那個區域待一會,這樣孩子的各方面的能力根本得不到提高。這樣的話,我就需要抽出很大的精力來維持秩序,而這個工作是我特別不想做的。”該老師笑了笑繼續說,“因此,我會在活動前想一些與幼兒生活經驗相貼切或幼兒真正有興趣的題材,把它們放到我們的區域活動中。”該教師的“懶”是基于“懶”之前的勤,活動之前精心設計,才讓她在活動中少了很多后顧之憂。
3.活動后總結
幼兒區域活動的結束,伴隨而來的不是整個活動的完結,而是該名教師與幼兒針對本次區域活動的討論與總結。教師針對各個區域的活動,逐一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了改進的建議。在這個基礎上,該名教師也向“當事者”的幼兒詢問了他們的想法,在其為幼兒搭建的這個平等、友好的平臺上,幼兒很是樂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及觀點,對于這個過程,幼兒是很投入的并且也是很享受的。
“懶”老師有自己的原則,對待幼兒,不該“幫”的堅決不“幫”。正因為“懶”老師懂得活動中的“不作為”,以及活動前期的“作為”,才得以培養出這么一群能干的勤幼兒。
參考文獻:
[1]溫 莉.我愿當一名懶老師[J].山東教育,2009(10).
[2]張中波.莫做“老黃牛”,學當“懶老師” [J].教育科學論壇,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