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包括了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對青少年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影響著青少年人格的形成,更關系著青少年未來的發展方向。本論文從實際案例出發,分析了家庭教育對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性,并簡單提出了家庭教育中特別需要注意的幾點問題。
關鍵詞:健康人格;家庭教育;青少年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5-12-07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就提到少年之于國家的重要性,青少年的素質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家的未來。而身心健康是青少年素質提高的基礎,這個基礎建立在社會、學校、家庭的大環境之上。這三大環境,互相滲透;這三個環節,環環相扣。而一個人接觸最早的,莫過于家庭,家庭的整體氛圍以及父母與子女的親子關系,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孩子的成長是個漫長的過程,每一個階段都有需要關注的內容。家庭生活并不僅僅是吃喝拉撒的問題,這中間包含著愛、耐心,還有方法。家庭教育常常不只影響一代人。那些優秀的家長,往往能建立起好的家風和好的家教傳統,他們不但能把子女教育好,而且能保證隔輩人成才。
一、正確理解健康人格
在心理學范疇內,心理健康這一概念的核心是人格健全,或叫人格成熟。世界上關于健康人格的判斷標準很多,大多數人是沒有達到這樣的標準的。馬斯洛與米特爾曼提出過如下十一點:①具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與個人的成就有“有價值”之感。②適度的自我批評,不過分夸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自發性與感應性,不為環境所奴役。④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幻想。⑤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并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特別不應對個人在性方面的需要與滿足產生恐懼或歉疚。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與目的,并能對自己的能力作適當的估計;對個人違背社會規范、道德標準的欲望不作過分的否認或壓抑。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視社會標準的不同而改變,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⑧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的,個人所從事的多為實際的、可能完成的工作,及個人生活目的中含利己與利人兩種成分。⑨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而改變自己。⑩在團體中能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系,重視團體的需要,接受團體的傳統,并能控制為團體所不容的個人欲望或動機。11 在不違背團體意愿的原則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善、惡的能力,對人不作過分的阿諛,也不過分追求社會贊許。
依據以上觀點,我們可以得出:健康人格的基本標準是個性良好,處世能力較強 ,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及適應能力,情緒穩定,樂觀進取。
那么,怎樣才能具備健康的人格?如何才能在孩子的成長中實現健康人格?
二、健康人格的形成,家庭教育是重點
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學校教育是孩子各方面成長成熟的關鍵,把孩子扔給學校,自己就可以放手。這是一個誤區。現在因家庭教育問題而導致的孩子身心問題已越來越多,已成為值得關注的社會問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家長的言行、思想觀念,總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孩子。兒童時期,因為血緣關系,以及父母對孩子的寵愛,孩子與父母會形成強烈的依賴關系。這個時期,父母與孩子較容易溝通,但父母往往也會因此忽略這一教育的良機。依從甚至放縱,使得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就難以交流,失去控制。青少年時期,青少年與父母親關系的變化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依賴階段,這個階段還保持著童年期兒童對父母的依賴,但是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要求父母重視自己的意見。
二是獨立階段,在這整個階段中都貫穿著擺脫父母束縛的斗爭,他們有了自己崇拜的、學習的偶像。
三是成熟階段,激烈的沖突告一段落,他們自身已經開始成熟,同時父母親終于逐漸承認其獨立的地位。這個階段,是變化劇烈的階段,把握好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保持家人對孩子的持續關注,至關重要。但這個階段中,家長往往也沒有耐心,處于為生活奔波的關鍵時段,總是將責任推給老師,結果往往不理想。
每一個階段,都是屬于孩子不可或缺的獨特體驗。家長只有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調整自己的方式方法,才能有效引導孩子正確發展。
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即使家長自身素質有限,也要盡力學習做一名合格的家長。
那么,家長應該怎樣具體地參與孩子的生活呢?我們從以下事例中總結經驗教訓。
三、家庭教育的正反案例分析
A.程某某,17歲,綿陽中學高三學生,提前一年被清華大學錄取。成績優秀,性格活潑開朗,積極參加各種活動,演講能力一流。朋友多,同學和同學家長都很喜歡他。這么一個優秀的孩子,有著怎樣的生活學習經歷呢?
小學在鄉下度過,中學考入南充市嘉陵城區,以嘉陵區前十名的成績畢業,參加各種招生考試,均上榜。
父母為普通的中學語文教師,家庭和睦,父親沉穩,母親細心。這些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孩子的性格。母親經常用書信的方式與孩子交流,小時候還模仿卡通人物的口吻與孩子通信交流,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現在。孩子班上的同學,母親都認識,和孩子在一起的同學有什么愛好,性格如何,母親都了如指掌,適時進行引導。每一個階段孩子可能會出現什么心理想法,母親都會想到;孩子的一個小舉動,母親都會思考如何與孩子溝通。孩子上高中,父母和孩子一起做決定,選擇了一個更高的平臺,也是最適合他的地方——綿陽中學。離家遠了,母親隔三差五就跑綿陽,用她的話說就是要多接觸、多了解、多溝通。現在這位母親和孩子的老師以及同學母親成了很好的朋友,資源共享,共同照顧成長中的青春少年。有這么多人愛著,程同學自己總結說:“別人愿意與你做朋友,那是因為你足夠優秀,足夠好。”
是的,這位同學的家長,做了我們很多人都覺得太細的工作,但養育孩子的過程,不就是一個長期付出的過程嗎?沒有付出,何談收獲呢?
B.羅某某,14歲,嘉陵區實驗中學初二學生,無心學習,行為習慣極差。課桌已被他完全破壞,寢室墻上被其鑿出一排小洞,家長說家里的紅木家具也被破壞。床鋪凌亂,學習用品從未放置整齊。永遠佝僂著背,頭深埋,不能正視別人的眼睛。嚴重影響其他同學的學習。老師一點一滴地教育了一年半,有收效,但甚微,根本沒有辦法從根本上扭轉局面。
老師深入了解后得知,這個學生,母親殘疾,聾啞人,從小與他沒有交流;父親木訥,沒有文化,不管不顧孩子。從小這個學生就交由他的大姨二姨輪番照看。他的親生父母又為其添了一個妹妹,更沒有精力去看顧這個大兒子了。
一年半,老師從未見過這個學生的父母,什么都是二姨出面。一與老師交流,二姨就是無窮無盡的訴苦,抱怨自己家庭有多么困難,自己是多么地愛護他,但這個孩子又多么不聽話,自己想了很多辦法,這個孩子是多么不配合,現在只想他能拖完整個初中就好。
從家人的訴說中,我們不難看出,口口聲聲說視如己出,只是自我安慰而已。他們并沒有也不可能將侄子與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而這個學生也不可能從姨媽的家庭里面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從他的行為舉止中就不難看出。比如,他不愿回家,寧愿待在學校;在家里總與家人爭吵;手機不愿給家人保管卻愿意給老師保管;絕不好好和大人說話,心中仿佛永遠充滿怒火……可以這樣說,從很多細節中可以看出,老師在他心中的位置遠遠超過了他的家人。
這是不正常的現象,學校、老師是不能代替家庭和家人的,如果這樣的感恩之心都沒有的話,是很危險的事情。老師在教育的過程中特別留意這點,但短期的教育是很難抵過十多年家庭教育給這個孩子心中帶來的陰影。沒有愛,怎么讓他愛?
像這位同學的反面例子現在越來越多,競爭的壓力讓家長無暇顧及孩子。本來最重要的成長因素,現在成為最缺失的成分。
四、家庭教育的關鍵點
從以上案例中,我們可以在有關家庭教育方面得出以下經驗。
1.陪伴
陪伴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游戲、運動、旅行、閱讀……哪怕是一頓便飯,都是最好的陪伴過程。切實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疼愛和保護,這樣孩子才能快樂、自信、 開朗。陪伴中媽媽和爸爸不能是專制的“控制狂”,也不能成為一味縱容的“膽小鬼”,這樣孩子才會獨立性強。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建構愉悅美好的心理環境,孩子就會擁有美好的品格。不論是處于人生的哪一個階段,父母與孩子,都應該是最真誠的朋友。
2.閱讀
閱讀素養高的人,從短期來看,能適應逐漸提高的學習難度;從長遠來看,其求職能力、轉換行業的能力強;從心理學角度講,更容易擁有快樂、充實的人生,產生心理抑郁的幾率較小。喜愛讀書的孩子更愛動腦思考問題,學習能力也會更強,相對來說情緒更為穩定,個性較為冷靜,能自我約束,知識面寬廣。在閱讀中,孩子與那些豐富的思想進行碰撞,這是豐富自我的過程,也是逐步提高自己的過程。
家長在閱讀這方面的引導至關重要。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培養出孩子的閱讀習慣是天長日久、不斷重復的結果。
3.交流
家長之間要交流,家長與孩子要交流,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和諧的氛圍。口頭交流或書面交流都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視,并且在交流中獲得智慧。從古至今都有這方面的例子:《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親愛的安德烈》……在交流中給孩子灌輸個人責任感,教會孩子做人,與孩子探討人生、交流感情,進而讓他們看到正確和錯誤的選擇所帶來的不同后果。不管談吐的雅俗、文筆的優劣,單純從交流的形式與目的來看,這其實是每一個家長都能夠做到的。
總之,健康人格的形成,家庭教育至關重要,而且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美)約翰·羅斯蒙特.父母柔道:少年行為糾錯[M]. 鄧 磊,王若柏譯.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00.
[2]趙紅英.論家庭對青少年人格健康發展的影響[J].教育探索,2005, (5).
[3]馮紹群.行為心理學[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08.
[4](美)M·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M]. 于海生譯.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