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誠信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水平和自律能力是現實的需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形勢下大學生的誠信狀況以及誠信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要建立合理的誠信自律機制,為實現大學生真正成長成才提供參考。
關鍵詞:誠信教育;自律;機制建設
中圖分類號:G416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5-11-02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積極倡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好形勢下,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是時勢所需,是時代之要。
一、新形勢下大學生的誠信狀況
大學生群體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其誠信狀況一直都備受大眾的普遍關注,現在大學生絕大多數屬于“90后”,復雜的社會內外部環境對他們誠信品質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新形勢下,大學生的誠信狀況整體是好的,絕大多數大學生都認為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都能把誠實守信作為做人的基本原則。但是,大學生群體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誠信缺失問題,主要表現在政治、學習、人際交往、就業和經濟行為等方面。
1.政治誠信
大學生參與政治活動主要表現為學習各類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課程、參加團委黨校組織的各類思想政治類學習活動、入黨活動等方面,其政治誠信缺失主要表現為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缺失。有些大學生把思想政治類的公共課程學習不當回事,認為只要靠“純背”或和任課老師搞好關系甚至作弊就一定可以通過考試,思想政治類課程的學習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根本沒有起到思想內化的作用;有的大學生入黨時動機不純粹,參加團委黨校組織的各類思想政治學習活動只是為了入黨時能夠“加分”,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最終教育目的相沖突。
2.學習誠信
大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誠信缺失的表現主要集中在考試舞弊、上課逃課或讓人代課、作業或論文抄襲、考試代考等方面。在大學考試中,舞弊現象層出不窮,舞弊手段也是花樣百出,這不僅對學風建設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已經建立好的正確的價值觀;有些大學生為了打游戲或忙于其他事務,上課逃課、讓人代課或考試代考的現象也是很普遍;有些大學生為了完成老師交代的作業或論文任務,自身不努力,卻喜歡直接抄襲“走捷徑”,是學術行為上的不端。
3.人際交往誠信
當代大學生社會活動活躍,人際交往出現多元化,可是,無論是在現實世界中的人際交往還是虛擬世界中的人際交往,大學生都不同程度表現出了誠信缺失。有些大學生為了“撐面子”或不愿透露更多個人信息,在與同學老師交往過程中,對自身某些情況進行隱瞞或保留,缺乏真心誠意;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比如在各種論壇、微信、微博、QQ等各類平臺或應用的使用中,有些大學生喜歡隱瞞真實身份,或者發表一些不符合大學生身份或不負責的言論甚至“臟話連篇”。
4.就業誠信
隨著高校的進一步擴招,大學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仍然存在就業難的問題,大學生就業競爭壓力大。一部分大學畢業生為了獲取更多就業成本,在個人簡歷上花功夫,搭“花架子”,隨意增減簡歷內容,甚至編造假證,同時,工作“三分鐘熱度”,如出現不如意便隨意走人,不遵守協議或勞動合同,這些都是誠信意識淡薄的表現。
5.經濟行為誠信
隨著經濟水平的快速提升,社會消費水平的逐漸提高,大學生消費觀念也在發生改變,隨之出現了一些經濟行為誠信缺失的行為,主要表現為信用卡使用不當、惡意拖欠學費或助學貸款、通過不當手段獲取困難補助或助學金等。
二、新形勢下大學生的誠信教育狀況與不足
當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主要由高等學校來承擔,一般是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作為主要方式,以開展學術講座、組織黨團活動等方式為輔助方式,內容方式途徑是多樣的,誠信教育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仍然過度依賴他律來實現誠信教育的目的,自律教育仍顯不足。
1.誠信教育理念相對滯后
在大學生形成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關鍵階段,高校依然將學習成績和實踐能力放在教育的首位,沒有注重對大學生自身思想道德的教育,誠信教育理念相對滯后。一方面,大部分高校過于注重學科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重視對硬件設施的投入,缺乏誠信教育的相關機制。另一方面,針對高校大學生的誠信教育相關理論相對較少,大部分是學術論文和期刊文章,與誠信教育相關的理論體系支撐較為缺乏,我國大部分高校只有思想道德修養課程中的章節來教育學習,從而致使高校誠信教育的基礎薄弱、重視不夠的現象極為普遍。[1]
2.誠信教育機制尚不完善
在當前形勢下,隨著網絡及微信微博等自媒體的迅猛發展,社會失信事件頻頻得到曝光,對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意識影響是不可小覷的。然而,高校的誠信教育機制仍然跟不上社會發展變化的腳步,傳統的誠信教育機制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大學生的需求。第一,誠信教育體系缺乏實踐。目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體系主要依賴理論課程教育,教師往往只注重課本知識的講授,仍然以“填鴨式”的教育模式為主,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在開展黨團日活動過程中,則主要依靠各類會議文件精神的學習,往往也是浮于表面,很難起到誠信教育的作用。第二,缺乏誠信教育監督機制。當前,大學生中出現的誠信缺失事件,大都由輔導員或其他老師進行“談心談話”,誠信缺失嚴重者就按照校紀校規進行相應處罰,大部分高校大多沒有制定或完善相應的誠信教育監督機制,誠信教育的效果不盡如人意,大打折扣。第三,大學生誠信教育缺乏評估機制。“誠信”本身很難以用量化的指標去評價,導致很多高校缺乏評估機制或者評估機制不完善。同時,雖然大部分高校堅持要求把德育放在首位,但在實際操作中,衡量學生素質高低的標準絕大部分依舊是專業學習成績。
3.誠信教育主體發展不均衡
大學生誠信教育本身是一個系統工程,家庭、學校和社會形成合力才能取得實效,然而在現實中,誠信教育主要由學校或家庭履行,家庭中的誠信教育尚未形成體系,具體體現在家風家教 中;學校的誠信教育則主要是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學習,導致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教育主體發展的不均衡,不能很好形成有效合理的教育系統,與誠信教育的實際需求是不適應的。
4.誠信教育社會環境亟待優化
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同時,出現了一些“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道德上的唯利是圖,社會責任感的逐漸弱化,造成了部分社會行為的“失范”,社會上不誠信現象時有發生,社會環境和社會風氣中的不誠信現象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造成了很大的沖擊。比如,在政治生活領域中,一些地方政府言而無信,失信于民;在經濟領域中,制假販假活動猖獗,假冒偽劣商品泛濫等不法行為盛行;在科研領域中,在名利的誘惑和驅動之下,科研造假之風盛行。[2]
三、合理建立大學生誠信自律機制
針對大學生誠信教育自律機制缺失的問題,中南大學軟件學院在全校范圍內率先提出了以“無人監考”的方式加強學風和考風建設,在培養學生的誠信品格和自我約束的能力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引導學生把誠信應考、誠信為人內化為自身的一種品質,該舉措也在學生中和社會上都產生了良好的反響,但要從長遠來考慮,還需要有健全的誠信自律機制為保障。
1.加強誠信自律的引導機制建設
“自律意識的養成與環境有密切關系, 自律意識依賴于外部客觀因素的影響, 優良的校園文化氛圍有利于大學生自律意識的形成。”[3]因此,在加強大學生自律意識的培養中,要加強制度建設,營造自律氛圍,提高自律能力。一方面,主要通過學校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通過“他律”制度形成“自律”意識,讓大學生都能清楚明了自己的行為準則,明白“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從而培養自身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形成良好的自律意識打下基礎。另一方面,建立大學生自律管理制度,將學校各項制度的約束力內化為大學生的“自律”行為,形成自我有效的監督,從“主動”變成“被動”,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意識。
2.完善誠信自律的組織機制建設
在高校,大學生組織是他們學習生活的載體,班委會、團支部、學生會、各類學生社團等大學生群眾組織,都為實現誠信自律提供了組織保障。一方面,加強班級管理。班集體是大學生成長的基本組織,加強班級管理就是要以班級為單位制定誠信管理規章制度,在本班學生的日常學習、人際交往、就業求職等方面建立自我管理規章制度,同時,配套建立班級誠信自查自糾制度和監督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強化其他組織自律功能。其他組織就是指團支部、學生會和各類學生社團。團支部、學生會和各類學生社團等組織也是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的重要組織載體。一般而言,參加此類組織的大學生在興趣愛好、理想態度、成長經歷等方面能夠產生共鳴,因此,通過強化此類組織的自律功能,能夠起到共鳴共振的效應。
3.強化誠信自律的實踐機制建設
參加社會實踐和考察活動能使大學生從感性認識中加深對問題的理解,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達到知與行的統一。[4]通過開展多種多樣的誠信自律實踐教育活動,強化實踐機制建設。一方面,誠信實踐活動日常化。多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專業實習活動、勤工儉學等實踐活動,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將誠信自律貫穿其中,在實踐活動中踐行誠信自律理念。另一方面,誠信實踐活動形式多樣化。結合學校各種社團活動、實踐活動、校園媒體等,將微信、微博、手機報等新興媒體作為校園新媒介,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使學生在媒介實踐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內在需求,培養自律能力。[5]
參考文獻:
[1] 趙振華.大學生誠信教育研究[D].晉中:山西農業大學,2013.
[2]代紅梅.我國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研究[D].沈陽:東北大學,2008.
[3]黑格爾.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4]傅國棟,趙 研,韓 笑.新形勢下大學生自律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4, (9):95.
[5]柴迎紅,張 劍.新興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自律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