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討論信息生態對于提高高校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質量的作用,研究信息生態理論應用于高校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的可行性,找出當前高校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信息生態;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
中圖分類號:G250.76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10-27
20世紀后半期以來,人類社會進入了高度發達的信息化時代。人類在廣泛利用信息資源時出現了很多生態問題,例如,信息爆炸、信息污染、信息孤島、信息安全等,人類和信息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信息生態學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應運而生,它的產生和發展為人類解決社會科學領域的諸多問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和解決問題的思路。
信息生態學強調從系統整體出發,從促進和維護整個信息生態系統的角度,對信息、人及信息環境之間的關系進行宏觀的考察和分析,對信息生態系統進行合理的規劃、布局和調控,以實現信息生態的穩定、有序。[1]
在一個平衡健康的數字圖書館信息生態系統里,數字信息資源被充分利用,用戶信息需求得到最大滿足,信息環境得以不斷地優化。因此探索信息生態對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的影響,對于深化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具有重要意義。許多專家和學者紛紛運用信息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來解決本領域內出現的各種信息生態問題,從而營造一個和諧健康的信息生態環境,實現信息生態系統的平衡。
一、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引入信息生態的可行性
印度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認為:圖書館是一個發展著的有機體。根據生態系統由生物與非生物成分組成、有時間空間概念、系統處于動態發展中、具有適應和調控能力等特點,數字圖書館實際上就是一個信息生態系統,是指由數字信息、人(信息服務人員、信息用戶)和數字圖書館生態環境組成的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的人工系統。數字圖書館信息生態系統由信息服務人員(信息生產者、傳遞者、分解者)、信息用戶(信息消費者)、數字信息資源、數字圖書館技術平臺、數字圖書館信息生態環境等要素構成。[2]
信息生態與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在構成要素以及各個因子作用方面有類似之處,兩者存在一定的相通性。
人是信息生態系統這個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中不可或缺的決定因素,信息生態的存在和發展都離不開人的參與,人處理和利用信息、人類活動影響著信息環境。行動和決策可以由人根據數字信息環境的變化而進行調整,使利益最大化。
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系統的主要作用是滿足信息用戶的信息需求,幫助用戶解決問題,是一個以信息用戶需求為中心的信息資源服務系統。“數字圖書館生態系統是指數字圖書館空間范圍內的人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的復合體。”[3]也就是說信息生態和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都要把人和信息環境的關系協調好。
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持,信息技術在信息收集、整理、加工、利用等程序中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信息環境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除此之外,信息生態與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都是為了尋求一種平衡狀態,兩者的目標一致,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是實現數字信息的供需平衡,信息生態是追求系統的平衡。“信息生態學是一種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的信息的收支規律和相互作用機理的科學,通過對信息生態系統的發生與發展、結構與功能、系統平衡和調控機制的研究,尋求一種人、信息、環境之間的均衡狀態,即信息生態系統的信息流動和循環在較長時間內保持輸入和輸出間的相對平衡和穩定。”[4]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的目標也是使這些資源得其所用,通過不斷完善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庫,為用戶提供優質的信息資源,實現數字信息資源的優化配置。
二、信息生態視角下的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存在的問題
1.信息服務理念問題
重技術輕服務。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無形中夸大了技術的力量,卻忽略了發明并使用技術的是人,人們越來越依賴信息技術,使得人們的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信息技術是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支撐,人們把眼光過多地投入在服務方式上,不重視服務的內容,忽視人的真正需求,過分地看重技術因素,形成重技術輕服務的思想。
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受信息生態啟發,以人為中心,服務于信息社會,朝著虛擬化、多樣化方向發展無法避免,但是信息技術解決的是信息存儲、傳播和溝通問題,無法分析和解答信息對于人類精神層面的影響。
數字圖書館是技術的結晶,但是建設數字圖書館的真正目的是提供數字信息服務,幫助用戶解決問題。服務理念的錯位使得人的主體地位被掩蓋,阻礙了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的健康發展。數字化、高技術含量的信息服務被一味地追求,這造成了對信息技術的盲目崇拜,而用戶的精神追求被無視,用戶的數字信息需求被輕視,人對于提升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質量的作用被忽視。這種重技術輕服務的思想傾向對數字圖書館的健康發展不利,對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工作的進步也不利。
重服務模式,輕服務內容。在追求高新信息技術的今天,數字圖書館紛紛“與時俱進”,出現了種類繁多、花樣百出的服務模式,新的服務模式等層出不窮。數字圖書館采用新型的技術來豐富信息服務的模式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大量的精力都花在研究服務模式上面,不如把心思花在建設數字信息資源上,畢竟解決問題是信息利用者的最終目的,而不是景仰高科技的服務模式本身。與傳統的手工服務模式相比,數字圖書館多樣化的服務手段雖然節省了很多時間,但是卻與數字信息服務本質偏離。
2.信息服務人員問題
技術因素的作用在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過程中被盲目夸大,人本身卻被忽略了。人是信息生態的主體,信息可以用于人的生產、傳播和消費方面,信息環境又可以通過人的信息活動受到影響或得到改變,人是整個信息生態系統中最活躍的因素,人發明掌握著信息技術。如果沒有人的信息活動,也就不存在整個信息生態系統。缺乏創新性、知識結構不合理是當前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人員普遍存在的問題。
3.法律法規不完善
完善的法律法規是信息生態系統有序運行的制度保障。作為不斷發展中的數字圖書館,與之相應的法律法規還不成熟,尤其亟待完善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過程中涉及的法律問題。關于信息網絡傳播權、著作權、隱私權等方面的規定在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中還不完善,侵權范圍還不明確,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息服務。在法律上難以很快明確在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中所涉及的知識庫中的知識產權歸屬問題,不同信息政策法規背景的地域之間信息資源的合理利用問題,在保護隱私上的一致性問題等,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的風險就加大了,需要在實踐過程中逐步解決。[5]此外,具體的法律法規在數字信息共享方面,有關信息知情權、保密責任等方面也缺乏,這也極大地制約了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
三、信息生態視角下的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策略
1.優化數字資源配置
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要求數字信息資源的最優配置,使數字信息資源利用率提高,發揮數字信息的最大價值。信息生態具有系統性,尋求人、信息、環境之間的平衡狀態,通過對信息生態系統的發展、功能與結構的調整來實現。這就要求數字圖書館尋求一種信息資源的最優配置方案,整體規劃布局要從系統角度出發,數字圖書館要合理配置各結構要素、比例等,數字圖書館要使信息輸入和輸出量都處于穩定和通暢的狀態,通過優化配置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使數字圖書館信息生態的平衡得以實現。
2.提升信息生態主體素質
信息的創新增值與信息行為密切相關,而實施信息行為的主體是人,因此信息生態主體的素質能力直接關系著信息的增值創新。信息服務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涉及面廣,為了適應各讀者的需求,圖書館培養出的人才必須是復合型的“通才”。為了夯實質量服務的基礎,工作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學科專業背景,還要有相關學科知識。除此之外,流暢的漢語表達能力和外語閱讀能力也是圖書館員要具備的。潛在的信息意識、高超的信息能力和成熟的信息倫理道德觀念等信息素質也是工作人員應該具備的。圖書館員還應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開拓創新的能力、協調溝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愛崗敬業的精神,這些綜合素質也是必不可少的。
3.營造良好的信息生態環境
數字圖書館信息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平衡體系,信息環境對系統的動態平衡具有很大的影響。
一方面,在信息活動中要重視信息技術的作用,對數字信息資源采取各種技術手段進行加工、整理、儲存、傳遞和管理,從而促進信息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另一方面,數字圖書館要保證信息基礎設施能跟上數字圖書館的建設發展需要。
4.加強與數字圖書館相關的信息規范與法制建設
各種信息法律、法規必須制定和完善,司法執法力度也應加大,同時社會輿論監督也應強化,使信息道德、倫理規范必須被信息的生產、傳播和利用者遵守,最終營造良好的信息法制環境。
5.構建以用戶為中心的生態評價體系
生態評價是生態系統實施控制的前提,是生態系統控制以及制定生態規劃方案的依據。[6]圖書館信息生態系統的評價,有助于從生態系統的視角,對圖書館中信息資源、信息人、信息環境的相互關系及發展變化規律進行全面的認識,使圖書館內外的信息資源得以被科學合理地開發挖掘,為館藏資源的優化配置提供依據,這也是圖書館信息生態系統未來發展的指南。
科學的評價體系無論對圖書館信息生態系統的發展還是信息生態系統的平衡,都有著重要的意義。[7]
參考文獻:
[1]韓子靜.信息生態學與信息生態系統平衡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 2008.
[2]郭海明,劉桂珍.數字圖書館信息生態分析[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 2007,(1):12-13.
[3]管先海,劉 偉,白 樺.對數字檔案館信息服務的思考[J].檔案管理,2005,(5):21-24.
[4]彭 堅.構建數字檔案館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思考[J].檔案學通訊,2007,(3):70-72.
[5]王俊琦.規避數字檔案館信息服務中知識產權的風險策略[J].蘭臺世界(下半月),2010,(5):23-24.
[6]肖蜀吉.企業信息生態系統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0.
[7]鄧 勤.高校圖書館知識服務淺析[J].速讀(中旬),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