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5-12-18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在各行各業中,大學生群體都應當承擔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因此,在解決就業這個民生之本的問題上,要做好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工作,以利于服務社會、服務人民,以助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我們在民辦高校實際工作中發現, 針對大學生的就業指導起步較晚,在職業生涯教育探索階段的重要時期,沒有形成系統有效的教育與指導體系,比較偏重形勢分析與實用技能培養,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不夠,導致學生缺乏遠大理想與堅定信念,愛崗敬業、艱苦奮斗意識薄弱、出現個體發展與貢獻社會不相匹配、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實現不能融合、綜合素質有待提高的情況。因此,我們需要建設一支政治過硬、作風正派的教師隊伍,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探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多元有效途徑。
1.加強工作隊伍建設,奠定職業生涯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基礎
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習近平總書記也曾強調:“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而“教師重要,就在于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可見,“傳道”是第一位的,在我國,教育終究是為人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黨和人民需要的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教師必須牢固樹立這一觀念,高校要加強宣傳,注重培訓,使教師具備崇高理想與堅定信念,用言傳身教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
2.充分發揮課堂主導作用,整合職業生涯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全面加強職業生涯教育課程建設與教材建設,進一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進教材、進課堂、進大腦。幫助學生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將自己的職業目標與方向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服務社會、服務人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而努力,而不僅僅以滿足個體需求,實現自我價值為出發點。應承擔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倡導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意識與自覺,培養集體主義觀念,開展社會公德與職業道德建設,引導學生愛崗敬業,明禮誠信,勤儉奉獻,平衡思想意識與實用技能訓練的關系。
3.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形成職業生涯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從用人單位需求及實地走訪調研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所涉及的大學生可遷移技能與自我管理技能比專業技能更為重要。一般單位都會對新進員工進行崗前培訓、始業教育等彌補大學生應具備的基礎知識的不足,而無法短期培訓解決的可遷移技能與自我管理技能往往決定了事業長遠發展的可能。因此在大學生中要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結合行業對人才的能力需求及大學生自身發展需要,大力開展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現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全面發展,以培養創新創業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逐步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傳統意義的大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實施項目化管理,使之成為學生參與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對學生綜合素質實行學分制管理,推行完善素質教育學分制度。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形勢下,我們要遵循大學生成長成才的規律,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與生涯發展規律,創新方法與手段,提高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將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外化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確行為,使他們承擔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以利于服務社會、服務人民,以助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