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我國的高校教學質量得到進一步發展。但調查顯示,我國高校的班級凝聚力卻逐步下降,這種矛盾的現狀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也應引起眾多高校管理者的思考與探究。當前高校班級凝聚力呈下降趨勢,這是高校進一步建設背景下展現出的一種矛盾現象。實踐表明,用核心價值觀塑造高校班級凝聚力能夠取得明顯的效果,是一種值得嘗試和思考的有力手段。
關鍵詞:核心價值觀;形塑;高校班級;凝聚力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10-29
當代的高校學生具有更鮮明的個性與意識,傳統的形塑方法已經無法取得明顯的效果。本文在此淺談如何用核心價值觀形塑高校班級凝聚力,提高 高校管理質量,促進高校進一步發展。
1.用核心價值觀塑造共同的意識
高校班級的凝聚力取決于全體學生的意志、意識和人生價值觀。由于當前大學生個體意識鮮明,受現實生活、互聯網等多方平臺的影響,學生的價值觀、情感觀差距較大,較難形成共同的意識,致使班級凝聚力逐步降低。
例如,對待“好心人攙扶摔倒老人煩被訛詐”的社會報道,教師在詢問學生對此事的看法時,會出現不同的聲音。有學生認為這種報道比較片面,自己遇到摔倒老人時一定會伸出援助之手。相反,有的學生認為當前社會金錢主義盛行,傳統美德缺失,獨善其身更好,不會主動采取行動。
學生的思維和意識折射其內心的思想,這種巨大的差異是導致班級凝聚力不強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核心價值觀的塑造,讓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情感觀和是非觀,使學生可以更理性地看待事物。通過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班級學生才能在面對問題、挫折和抉擇時產生較為相近的意識和思維,采取相似的動作,班級凝聚力才能得到提高。
2.通過社會實踐增強凝聚力
實踐調查顯示,在部分高校班級中,學生之間的關系并不融洽,有學生甚至無法準確叫出所有同學的名字,部分學生認為班級缺乏集體性的實踐活動,導致班級學生難以形成默契。
由于缺乏集體性的活動,高校學生之間的關系不夠熟悉,默契和信任不夠,進而導致凝聚力不足。在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中,教師可以組織適當的社會實踐活動,讓班級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感受核心價值觀,并在活動中增強了解與認識,提高班級的融洽度,為凝聚力的提升提供強有力支撐。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當地養老院、福利院等社會福利機構進行公益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公益活動中感受社會的正能量,消除負面意識的侵蝕,有助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更為關鍵的是,在活動中,班級學生可以共同面對困難與挫折,有助于形成班級統一意識,并加強學生之間的關系,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塑造班級榮譽
調查顯示,高校學生表示自己無法在班級中獲得足夠的成就感,也沒有足夠的榮譽感。在這種背景下,學生難以對班級產生足夠的認同感。因此,教師要增強高校班級凝聚力,就需要塑造班級榮譽,讓學生對自己的班級產生足夠的信任感和認同感。
一方面,教師需要讓學生意識到班級榮譽對班級、對個人都能產生正面影響,必須要讓學生意識到只有創造班級榮譽,才會擁有更好的個人榮譽。進一步說,教師要鼓勵與引導學生通過付出獲得成功,引導班級學生共同創造班級榮譽。
另一方面,教師要通過核心價值觀教育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認知觀念,尤其是可以用平常心對待他人的成功。調查中發現,部分學生具有一定的自私心理,會對其他同學獲得的成就產生敵意,因此不愿意幫助其他學生,更不愿意幫助班級創造共同的榮譽。
通過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教師必須讓學生正確看待他人的成功,必須要學會謙讓、寬容和大度。只有改變了學生的意識,其才能正確地對待同學和班級,才能真正認識到班級榮譽,并為之付出努力。隨著班級榮譽的形成,班級學生才能以班級為驕傲,才能夠主動積極地維護班級、愛護班級,增強班級凝聚力。
核心價值觀不僅僅是一種先進的意識,更是一種優秀的理念以及帶有凝聚力的意志。教師可以合理運用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產生相近的意識觀念,通過實踐,增強學生之間的信任和默契,并利用班級榮譽切實提高班級凝聚力。在此基礎上,教師應該不斷總結與交流,深度挖掘核心價值觀,推動高校管理與建設。
參考文獻:
[1]李煥武.用核心價值觀形塑高校班級凝聚力[J].管理觀察,2015,(15).
[2]周 怡.高校班級凝聚力建設探析[J].職業時空,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