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會繁榮發展,經濟快速起飛的背景下,國家越來越強調發展的全面性與可持續性,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制度來維護社會各方面的穩定,推動發展。近年來,中央為了解決成為社會焦點的“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每年都會出臺關于“三農”的文件。而在“三農”問題中,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關鍵詞:農村;發展;基礎設施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5-10-23
一、農村發展中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
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把“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三農”問題的解決必須提高農民的素質,掌握科學技術,更好地建設新農村。
在國家放寬了農民工進城務工的政策之后,大多農民做的“臟、亂、險”的工作,難道只因為城鄉二元制結構的限制嗎?原因無非是大多農民工素質偏低,包括道德以及文化層面,也因此使得農民工侵權事件不斷上演。面對這種情況,只有極少數農民會有維權意識,而大多則保持沉默,更有人采取偏激的暴力行為。而且在農民工聚集地,偷、搶、砸等行為時有發生,這不得不使人對國家義務教育政策的是否落實進行反思。占6億之多的農民是社會持續發展的主力軍,農民素質的偏低對和諧社會的構建,對新農村的建設是極為不利的。相比之下,大城鎮利于各種優越教育資源的匯集,但二元制結構的存在,帶有歧視性的戶籍制度的阻隔,使農民子弟無法自由地選擇教育質量更高的學校。對此,國家不斷加大投入進行整改,使“教育資源得到了優化,提高了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1]在鄉村陸續出現了成人學校,這為農民學習科學技術創造了條件。各類農業專家也陸續到農村進行講座,為農民傳授科學種田的知識以促進農業的發展。而且社會各界也日益關注對青少年的教育,如國家取消了義務教育階段的費用,對貧困生進行相應的助學補貼,這極大地改善了農村教育的現狀,降低了青少年輟學的幾率,提高了鄉鎮居民的文化素質。
在衛生方面,過去因病而貧的村民不在少數,但農村醫療合作社的開展改善了這一狀況,雖與城鎮的保險水平有些差距,卻不可否認大部分由國家報銷的醫療政策不僅減輕了農民的開支,也為縮短城鄉差距,建設新農村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長期以來,由于傳統思想影響,多數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加上農村人口呈上升的趨勢,就使人均農地面積日益縮小,農民收入較低,而不斷上漲的物價又讓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雪上加霜。這樣農村中許多病患者只能選擇一些非正規的鄉村診所進行簡單的救治。在農村,即使是正規醫院所用的設備也是比較落后的,而未達標的衛生環境又提升了農村傳染病的發病率。如此很難想象國家西部偏遠地區的情況,因為交通不發達,信息流通不暢,加上多數醫護設施都集中在中心城市,使地區醫用資源短缺。而城鎮地區,由于比較優越的地理環境,更多掌握醫療技術的人員選擇在此就業。如此下去,只會增加社會的不和諧因素。但在新時期,國家加大了對農村醫療衛生方面的投入,各項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多次大量資金的投入,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的醫療條件。
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出路
完善農村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農村、城市與國家的共同努力。國家政務必須實現公開透明化,讓農民能時刻關注到惠農政策及財政走向。農村在建設中必須結合實際情況,更須完善國家監督機制,以保證政策的真正落實。
在教育方面,憲法規定每個公民具有平等的權利,卻出現了不平等的戶籍身份現象,因此國家必須盡快廢除不合理的戶籍制度,加大對偏遠農村的科學教育投入,改善閉塞的信息流通渠道。
在環境建設方面,近年來隨著工業化的開展,農村環境開始走下坡路,失去了原先的碧水藍天。試想在建設中,能否因地制宜,對分類垃圾進行循環利用呢?城市向農村運送垃圾造成農村環境被破壞,是否應當承擔相應的費用呢?
在醫療衛生上,“加快農村衛生體制改革,打破部門和所有制界限,引進競爭機制”,[2]促進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使農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三農”問題是一個歷史問題,更是一個各個國家都存在的現實問題。因此,只有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農村發展速度加快了,城鄉差距縮小了,農業的基礎地位鞏固了,社會發展才能真正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
參考文獻:
[1]周志雄.新農村建設的模式與路徑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2]宋洪遠.中國農村改革三十年[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