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改革是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大力促進教育公平,縮小教育差距。教育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手段,而實現教育公平的前提是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本文在我國教育領域資源配置研究的基礎之上,總結目前形勢下我國教育資源配置存在的問題,并剖析其成因,探討教育改革背景下實現教育公平的對策,努力實現教育公平與社會公平。
關鍵詞:教育公平;資源配置;研究
中圖分類號:G521.9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1-08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構建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逐步縮小區域、校際差距。”教育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手段,而實現教育公平,前提是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在黨的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引導下,推進縮小高校的‘貧富差距’”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黨中央明確提出的要求,體現了鮮明的教育公平理念,也是把我國從人口大國轉變成為人力資源大國的有效途徑。
一、教育平等與教育公平
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是互相區別而又密切聯系的概念。教育平等是指人們不受政治、經濟、民族、性別及社會地位等差異的限制,擁有同樣接受教育的權利。教育的平等是更具有客觀性的評價標準,它強調數量、品質上的一致性與相同性。與教育平等不同的是,教育公平的概念更加側重對教育資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相關利益關系的分配調整,教育公平的判定要受到主體立場、價值觀等因素的影響。教育平等與教育公平分別表明了兩種性質的公正:一者為“均等性”的公正,一者為“非均等性”的公正。
對于教育公平的探討,可以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進行概括。從縱向來看,根據瑞典教育家托爾斯頓·胡森對教育機會均等三階段的劃分,可以從起點均等、過程均等和結果均等三個不同時期所面臨的不同問題進行分析;我國諸多學者對教育公平的研究也多是基于教育機會均等三階段的理論。尤其在過程均等之中,普遍主張優化教育資源的配置,特別是對城鄉、地域間差距的改善。
從橫向來看,對教育公平的研究離不開對教育機會、權利與資源的探索。教育公平是一種主觀規定的設定,是指教育的個體或群體受教育可能性大小以及獲得相應教育資源的一種客觀條件的可能性、現實程度的判定。
二、我國教育資源分配問題及原因
從今天的教育資源格局來看,這里的“區域、校因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際差距”,一方面表現為因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同而出現的差別對待的情況;另一方面表現為在“以校為單位”的教育財政投入不同導致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公而產生的校際差距。
1.教育資源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
不均衡的經濟與社會發展差距以及地理、歷史因素,造成我國教育資源的分配也隨之出現了地域性差異。與發達省份相比,相對落后的省份學生的入學機會顯得偏少。不同地區在提供教育就學機會與教學環境,以及不同階層的受教育者在獲得優質教育資源或者是教育入學機會等方面都存在顯著差異。
(1)不公平的體制:城鄉教育的二元結構。城鄉二元結構是我國城鄉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征,社會結構的二元分割在教育資源的分配上也為我國教育的發展產生了較大的阻礙。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的經濟繁榮發展的成果逐漸惠及到了教育領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村教育條件落后的情況,但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的根本問題并沒有消除,其原因在于城鄉的教育二元結構遠未消除。
在教育起點上,城鄉居民因兩種戶籍制度引發了一系列不便。首先,二元結構導致了城鄉之間生產要素的流動受到了較大的制約,鄉村的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起點上就受到了其固定的生產方式的約束;其次,二元結構采用的二元管理機制也在資源配給、社會保障、財政投入等方面向城市側重,而農村因在教育方面的長期投入不足則產生了“馬太效應”。在教育的進程中,城鄉的教育人員在質量上與待遇上存在巨大差距的原因同樣出于城鄉二元的分割模式。無論是在人力資源還是財政資金方面,政府長期對城市傾斜,率先滿足城市的需要,造成城市教育資源的相對過剩。此外,農村教育工作環境艱苦,教學條件簡陋,教育人員數量匱乏及培訓不足,難以滿足正常的教育需求,造成農村教育資源的結構性短缺,無疑更加放大了城鄉教育二元結構的問題。
(2)不公平的格局:教育的地域差距。本部分以我國高等教育資源的地域分配為例,主要從高校數量、教育財政投入等方面,依據中國統計年鑒中數據為參考樣本分析現狀及其成因。
總體來說,我國高等教育資源的地域分配均衡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地域差距影響。《中國統計年鑒(2013年)》的數據顯示,在數量上,我國的普通高等院校數量為2483所,高校數量從東部到中部到西部依次遞減,呈現出階梯型分布格局。在質量上,教育的地域差異更為顯著,截至當年最新一批“211”院校與“985”院校公布,東部地區分別擁有62所和23所,分別占總量的58%和59%,中、西部地區約為20%。顯著的“東西差距”表明高等教育資源的配置在數量與質量上均是向發達地區傾斜的,在經費來源上仍存在很大差異。西部高校主要依靠國家財政的扶持,東部高校更多依靠事業收入以及社會捐贈等方面。
綜上所述,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兩個方面。其一,經濟發展的差距。高等教育處于經濟發達地區更易于得到良好的辦學條件,而高等教育培養的優質人才往往對該地經濟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其二,地方政府的政策指向。大多數的高教資源配置是要經過地方政府調控的,地方政府的政策指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影響地區的教育資源配置。
2.傳統的財政體制存在明顯弊端
以高等院校為例,自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校行政部門仍一直采用按傳統行政計劃思路管理高等教育的方式。而隨著其弊端逐漸顯露,最大的問題是投入和產出的不成正比,造成教育資源的流失。
一方面,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約占GDP的4%,總體教育投入較低,但高等教育又占據了過高的比例,嚴重忽視了對專科教育的投入。這種“以學校為單位”的投入方式,造成了巨大的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平。另一方面,中國的教育經費并不像人們所認為的那樣緊張,我國仍存在一千億元的教育預算尚未得到使用,這一點在今年的兩會上已經被證實。其深層次的原因,即在于國內教育財政投入的不合理,這也是人們對我國教育投入始終感到不足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我國的教育經費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長,也一直是處于上升狀態的。但目前的問題在于如何把這龐大的教育資源基數分配地愈加合理,因為在此龐大基數的基礎之上,“均”的價值將會更加重要。當然,“平均”并非等分全部的教育經費,而是指在合理制度的保證中,將其置于一個公平的平臺之下做出合理的配置。學校結合其在國家教育大格局的地位,并參照自身實力來展開平等的競爭。
三、促進當代教育資源配置公平的建議
1.實現城鄉教育一體化
城鄉教育不公平的深層緣由在于城鄉的二元結構。打破城鄉二元格局是實現城鄉教育公平的必要選擇。
第一,實現城鄉教育公平必須把城鄉教育視為一個整體,防止農村教育脫離城市教育。不僅要解決農村教育的條件問題,還應當保證農村視野的開闊,將城市與農村的教育參照融合,才能做到城鄉優勢互補,實現教育公平。第二,城鄉教育一體化的進程中,必須同時保留城鄉的差異以及特色的一體化。城鄉教育一體化并非城鄉教育的一致化,應當把二者放在同等的地位去看待,改進農村薄弱的、缺乏特殊性的教育環節,使之與城市相靠攏。第三,必須樹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體制。更加合理分配社會資源、教育資源,加大對農村的扶助與管理力度,逐步改變欠發達的社會面貌。
2.改善區域間教育差異
政府是教育資源差異的調節者。國家政府當引導教育改革,側重“兼顧公平”,建立系統的平衡機制,地方政府對于我國現存的教育資源的區域差距能夠起到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
首先,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應當得到更大力度扶持,地方政府應當發揮地方優勢,制定適符合地區實際發展水平的政策;其次,要保持好義務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的平衡發展,在教育資源的配置上保持均衡;最后,鼓勵發達與欠發達地區間的教育資源流動。
3.支持教育產業發展
從學校自身角度看,一方面,高等學校應當主動投入到企業化改革,高等學校即是高等教育的企業,應當自主經營,尋求高校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目標,有效提升其自身的競爭動力;另一方面,企業的運營模式的存在會促進教育內部的效率的提高,有效提升教育資源的利用率,避免教育資源的浪費。
雖然當今教育產業化的發展并沒有得到絕大多數學者的認可,這些學者主要認為教育擔負著特殊的社會功能,不應當以盈利為目的,而將教育產業化發展也可能引發更大的社會不公。但是綜合以上觀點,以政府為主導,適當地引進競爭機制,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率是對教育公平的實現有積極作用的。
4.加強學校自身軟實力建設
校園軟實力是校園發展的精神和靈魂,是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根基,也是高校核心競爭力的組成部分。學校應當加強自身軟實力建設,努力構建富有內涵、個性風格和學校特色的教育環境。
以高校為例,高校校園的軟實力建設將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身競爭力,從而塑造具有一定精神品位的高校。高校應當把自身的定位、獨有強項與特色的優勢、大教育及環境下承擔的教育使命以及學校的文化傳統與人文精神等結合起來,逐漸塑造具有獨特個性的校園品牌。發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以及學術文化等,努力打造自身的品牌形象。
總之,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觀點,為我國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也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和發展規律。努力實現教育公平,是最終把我國從人口大國轉變成為人力資源大國的有效途徑,是實現民族振興“中國夢”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袁 敏.教育公平研究綜述[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10, (5):38-43.
[2]陳曉宇.中國教育財政政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鮑 威,劉艷輝.公平視角下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的區域間差異[J].教育發展研究,2009,(23): 37-43.
[4]宋 乾.箭在弦上:推進城鄉教育資源合理公平配置[J].科技致富向導,201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