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是本科生教育的最后一道重要環節,也是對畢業生學習能力、專業技能和科研能力的一次初步檢驗。本文通過剖析影響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相關因素,對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監控體系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實施路徑,以達到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監控;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識碼:A
一、前言
畢業設計(論文)是普通高等院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綜合性實踐教學環節,是對即將畢業的本科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本科生通過這一教學環節的學習,梳理自己的知識結構、框架體系,使所學知識更系統化、合理化,從而優化知識結構,深化所學的理論、基本知識與技能,提高收集資料、查閱文獻、調查分析、軟硬件開發及調試能力。畢業設計質量的好壞,直接反映了高校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和高校的人才培養水平。但是,隨著各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呈滑坡趨勢。近期,筆者借鑒了兄弟院校的做法,再結合多年在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監控一線工作的實際經驗,提出一些改進建議與措施。
二、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方面存在的問題
1.敷衍了事,投入精力有限
完成一篇優秀的畢業論文(設計),學生需要查閱大量的有關資料,進行多方面的調查和數據搜集工作,獲得一手資料,并將資料進行分析、比對、整合,然后提出設計(論文)的最初設想,進而進行科學研究。不經過踏實努力的付出,無法做出高水平的畢業設計(論文)。目前情況卻是有些學生不愿意對課題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不去了解課題的現狀、發展的趨勢,遇到困難也不積極主動地去解決;有些學生過分依賴指導教師和網絡資源。另外,很多學生在進行畢業設計(論文)的同時,還忙于考研和就業。他們往往認為考研和就業才是頭等大事,而忽視了畢業設計(論文)的重要性,無法全身心投入到畢業設計的任務中去。這種心態直接影響了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
2.盛行抄襲,缺乏研究創新
從近幾年的畢業設計(論文)答辯情況看,學生的畢業設計(論文)質量有逐年下降的趨勢。部分學生對畢業設計(論文)的意義認識不夠,對自身的要求不高,只求順利通過,沒有科學探索精神,過程松垮,不求進取。這樣的畢業設計(論文)質量肯定不高。還有部分學生在畢業設計(論文)初期基本不投入任何工作,到了中后期就抄襲他人成果。有的指導教師出的選題幾屆雷同,下屆學生可輕松借鑒上屆學生資料,甚至照搬論文、圖紙,將參考演變成抄襲。有的學生直接網絡搜索相關文獻,拼湊論文后直接交給指導教師,缺乏自己的研究分析。
3.管理缺位,監管規范老舊
畢業設計(論文)是一項長期又復雜的教學工作,需要精心的組織與嚴格的管理作為保障。目前很多院校缺乏嚴格的管理機制和具體的操作規范,導致畢業設計(論文)的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出現監管不得力的現象。
另外,指導教師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盡到監管責任。畢業設計(論文)本身要求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在此基礎上,需要指導教師提供全面的指導,假若學生放松懈怠,指導教師缺乏必要的責任心,那畢業設計(論文)質量勢必不高。有的指導教師認為學生就業不易,就會對其放松要求,大部分學生均能通過論文的評審和答辯。學生的學習壓力和動力無法激發,潛能不被發揮,培養質量必然下降。假若指導教師疏忽,沒有及時杜絕抄襲現象,就會造成有學生幾乎整體抄襲的結果。
4.畢業設計與考研就業,兩者時間相互交叉
畢業設計(論文)的時間安排與學生擇業時間正好重合。學生為了搶抓就業機會,將精力投放于招聘會及面試復試。即便找到工作的學生,有些用人單位要求學生提前上崗,使得這部分學生更無暇顧及畢業設計(論文)任務了。有的學生提前找好工作,也沒有崗位實習的需求,但是認為畢業設計(論文)選題與自己從事的工作無關,便失去了搞好畢業設計(論文)的學習動力。
另外,近年來,考研競爭日益激烈,考研人數呈上升趨勢,考研學生為此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畢業設計(論文)的選題階段正好是出考研成績的時候,上線的學生為復試做準備,未上線的學生爭取時間找工作,都把畢業設計(論文)擺在次要位置上。有很多學生都是在最后階段抄襲、拼湊出文章交差了事。
正是由于上述種種原因,再加上其他因素的疊加,導致畢業設計(論文)的管理工作很難長期、有效開展,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難以保證。
三、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監控實現路徑
1.提高認識,加強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
畢業設計(論文)對體現整個學校的教學質量的意義不言而喻,學校、學院及各個管理部門都要充分認識到它的重要性,加強組織、管理,指導教師及學生都要提高認識。只有通過此項實踐環節,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及科學素養,使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實踐技能及方法得以綜合應用和鞏固提高,切實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縮短學生以后接觸新工作的適應期。
在提高認識的同時,還需開展寫作訓練。論文寫作不是看了幾篇文章,然后將不同的論文材料堆砌而成,而是一項能充分體現科學探索精神的過程活動。大學教育不應該是單純的寫作教學,而是要與學生的科學研究興趣相結合,使學生主動探索科研活動。大一新生入校以后,學院就可以有意識地安排論文寫作課程,可以是每學期由教師在這方面指導一到兩次,以逐步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其科研興趣。
2.加強管理,構建有效的質量監控體系
為了提高學生畢業設計(論文)質量,必須對畢業設計(論文)過程中影響質量的環節實施監控,構建質量監控體系,將質量問題消滅在萌芽中。
(1)預防性監控。所謂預防性監控,包括監控指導教師的職責及選題是否合適。指導教師方面,畢業設計(論文)必須由教學、科研經驗豐富的講師及以上職稱的教師承擔,指導的學生人數也應當依據不同的職稱規定上限,指導教師定期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檢查學生的任務進展情況,并提供相應的指導,填寫“過程情況記錄表”,對敷衍了事的學生提出明確的警告。
選題方面,要求指導教師三屆內不能出現重復課題,以此遏制學生抄襲風氣的滋生,鼓勵學生創造性學習。選題范圍、難易程度適當,以注重學生基礎能力訓練,發揮學生積極性,促進教學、科研及實踐的融合為原則。鼓勵在教師的科研項目資源中汲取素材,形成畢業設計(論文)選題,真刀真槍地讓學生參與到科研項目中,以提高學生的科學分析和研究能力。
(2)過程監控。所謂過程監控,主要包括:開題答辯、中期檢查、畢業設計(論文)答辯前后的監控。開題答辯有助于促進學生盡快投入到畢業設計的過程中來,熟悉所做的課題,了解該項目需要完成的任務,安排好各方面進度。中期檢查主要是考查學生畢業設計(論文)的進展情況,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給出相應的指導意見。對完成任務不理想的學生,指導教師提出警示,幫助并督促其完成規定任務。指導教師在學生最后論文答辯前應嚴格、認真地查看學生論文的完成情況及各類文檔資料,發現問題及時與學生溝通,要求學生結合該課題的設計方案、工作量盡快對課題加以完善;對學生的文獻檢索、閱讀及綜述能力、進度以及學生的科學素養、學習態度、紀律表現等情況進行評價并打分,給出評審意見。答辯組評閱教師仔細評閱學生論文,根據學生的選題情況、論文工作量、論文所體現的專業能力水平和最終論文質量,給出評分及評閱意見。畢業設計(論文)的答辯過程嚴肅認真,著重評價學生對論文的自述情況、回答問題的表現及畢業設計的水平和工作量,考量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對專業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3)結果監控。所謂結果監控,就是在答辯結束后,高校教學質量管理辦公室組織督導組對畢業設計(論文)進行抽查,按專業、指導教師職稱情況進行劃分,隨機抽查學生的畢業設計,還可以收集和聽取來自教師、學生、評估專家、社會用人單位等各層面的意見和建議,并進行分析匯總,從而提出改進意見,最后將結果逐一反饋給教師,使其在以后的畢業設計(論文)指導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
3.全面改革,提升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
(1)教師學生雙向選擇。為避免學生對指導教師的過分依賴,鍛煉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積極了解學科領域的熱點、難點,學生可通過畢業設計系統選擇感興趣的多個課題。如多名學生選擇一個課題,指導教師根據學生專業學習情況及個人特點,挑選最適合學生的來完成課題。
(2)結合學生創新訓練。大學生的各類創新訓練及競賽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學校的重視,在校內,學院鼓勵學生參與申報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和比賽,通過對項目的探索、研究和競賽體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創新訓練項目還可作為畢業設計(論文)選題,學生在此成果基礎上,將項目研究不斷深化,將課題做實、做大。
(3)加強校企聯合指導。為提高生的感性認識,可以“真刀真槍”地參與其中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初步訓練學生從事工程研究的能力。學院積極聯系企業,挖掘和聘請在企業從事工程技術工作的工程師,利用他們豐富的技術知識和工程實際經驗指導學生畢業設計課題。
企業課題針對性強,任務明確,有利于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和團隊協作精神,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顯著提高。
(4)提前開展各項工作。目前存在畢業設計(論文)周期時間短、與就業考研相沖突的問題,從大三秋季學期開始,學生與指導教師雙向選擇,指導教師結合自己的科研項目與學生的興趣愛好,擬定畢業設計課題。畢業設計(論文)的時間相對延長,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研究進度拓展課題的廣度和深度,以此提高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通過兩年的探索研究,課題研究的深入程度肯定高于僅用一個學期即完成的論文。這幾年的答辯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
參考文獻:
[1]柳巧玲,米天勝.高校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綜合評價研究[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0,(3).
[2]諸培新,代 偉.高教大眾化下畢業論文質量提升研究——基于指導教師與畢業生問卷調查的分析[J].高等農業教育,2010,(7).
[3]王志俊.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與學生綜合能力之探討[J].人力資源管理,2010,(2) .
[4]龐淑芬.提高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途徑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