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五年制高職教育有其自身的辦學方向和特點,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也要符合一定的要求。語文教學需要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相結合,同時符合學生的個性及心理特點,才能實現語文課堂的高效開展和學生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高職語文教學;人文性;工具性;個性心理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1.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發揮語文課程的教育功能
徐暉(原高教司文科處長)強調:“實施素質教育很大程度上要落實在語文課程上。語文課以其廣闊性、綜合性、豐富性、文學性和社會性等特點,在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健康人格的培養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五年制高職語文課程需要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學習基礎和未來發展的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讀、寫、聽、說訓練,促進學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注重發揮其人文教育、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綜合功能,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態度、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行為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中閃耀著人文精神的光芒,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不畏困難、頑強拼搏的精神;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剛正不阿的人格魅力;如“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鞠躬盡瘁的愛國精等,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高職語文教學在人文素質教育方面的特殊功能,做到 “潤物無聲” “潛移默化”,突出文學教育。
教師帶領學生正確理解且運用語言文字的同時,引導他們汲取其人性之精華,培養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社會公德意識和精神境界,形成誠信、敬業、合作、勤奮等職業道德。
2.與學生專業知識結合,為進入職場提供必要的條件
五年制高職學生是畢業后即將進入職場的準職業人,就業、創業是他們即將面對的現實,因此,高職語文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需要和未來的職業生涯需要,加強對學生與未來崗位相適應的綜合能力的培養。
語文教學需要和學生專業教育結合起來,把語文基本教學任務和不同專業教育的要求結合起來,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方向精選學習內容。例如,給旅游專業的學生上課時,可以多介紹一些歷史文化、地方文化和名人趣事;給企業管理的學生上課時,可加入設計企業案例環節,開設演講活動。又例如,同樣是《林黛玉進賈府》一課,服裝設計或室內裝潢專業可以側重于對文章所蘊含的具有鮮明的東方美學特征的分析,市場營銷或酒店管理專業應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對人物語言的分析上。
語文教學應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前提下,結合專業的不同特點,開發多種課程資源,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和評價方式,構建開放且有活力的語文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方面可以采用以下多種方法,項目教學法: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練,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情境模擬法:設置求職情境,讓學生按照要求分別扮演面試主管和求職人員,進行現場模擬訓練,讓學生在較為真實的環境中,熟悉求職環節、注意事項,掌握求職應聘的技巧。角色扮演法。讓學生扮演各種職業角色進行交際活動和禮儀演練,鍛煉學生的溝通交際能力。總之,構建多元化、立體化的教學模式,可以實現語文教學與專業教學的有效銜接和整合。
3.符合學生個性及心理特點,構建開放且有活力的語文課堂
五年制高職學生實踐、體驗欲望強,但應試能力弱,因此,在高職語文教育中,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語文教學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以和諧、愉悅的教學環境為前提,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開展教學,讓學生在興趣的推動下自覺主動學習,從而得以發展。
通常職業學校學生的學習專注力不如高校學生,因此高職語文教師應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中可以利用各種電教資源,將電視、電影、音像制品等現代化工具引入課堂,最大限度發揮現代化教學手段優勢,把教學內容變虛為實、變靜為動。直觀教學不僅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其中要注意的是合理恰當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避免不恰當地使用教學手段造成誤導或限制學生想象力的發揮。
參考文獻:
[1]馬成榮.江蘇省中職、五年制高職語文、數學、英語課程標準及教學要求研究報告[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2] 曹明海.語文教育文化過程研究[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