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中職院校已經開始重視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以培養出適應企業需要的現代職業人員。如何更好地開展職業素養的教育一直是各中職院校探討的課題。本文從職業素養的內涵入手,分析中職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現狀,根據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四點職業素養培養的途徑,旨在為中職院校提高學生職業素養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中職院校;職業素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一、職業素養內涵
每個員工在工作過程中都會表現出諸多品質,比如職業理想、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溝通能力、創新能力、工作行為規范等,將這些品質綜合起來便是這名員工的職業素養。所謂職業素養,是指在職業中的所有規范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綜合表現出的各種品質。[1]
1973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提出了“素質冰山模型”:將一個員工的素質視為冰山,并分成冰山顯現的部分以及冰山深層不可見部分。其中,顯現的冰山是指這名員工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不可見的冰山是指這名員工自身的價值觀、社會角色、自我形象等,恰恰是這部分對員工的工作表現起著決定性作用,因此成為關鍵技能。根據這一理論,職業素養包括以下內容:職業道德、職業知識和技能、職業關鍵技能。
1.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是指員工在職業生活中應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會道德在職業生活中的具體體現,體現在員工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職業責任及職業紀律等方面。
2.職業知識和技能
職業知識和技能是員工從事某項工作所必須具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級,是通過各種培訓學習掌握并經過國家技能鑒定認可的。中職院校的課程基本圍繞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來開展。
3.職業關鍵技能
職業關鍵技能是員工職業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各種職業能力,包括溝通協調能力、團結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新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繼續學習能力等。
二、中職院校職業素養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學生職業意識淡薄
中職院校的學生職業理想模糊。多數學生由于成績較差才來到職業學校進行專業學習,加上年齡偏小,因此對將來要從事的職業規劃意識淡薄,學習缺乏主動性和探索性。
2.學校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缺乏關鍵技能的鍛煉
學校已經開始倡導與企業接軌,根據行業需求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增加技能實踐課程等,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但是根據前期調查顯示,企業在選用人才時,最看重的是關鍵技能水平的高低,而非僅僅專業技能水平高的學生,學校針對這方面缺乏一定訓練,這也是經常出現企業提出的員工專業水平較好,但是表達能力或協調能力較差的原因所在。
3.缺乏有效的職業素養的評價體系
中職院校若想有序開展職業素養的培養工作,需要對每個學生的職業素養進行客觀科學的評價。目前,中職院校對職業素養的評價局限于操行考核、專業課成績等這些方面,并未形成一套完善的體系,因此構建一套評價體系實有必要。
三、中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途徑探索
1.結合社會需求,創建中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的教學環境
首先,學校要加強和企業的聯系,根據社會的需求變化,在專業設置和課程規劃上避免閉門造車現象;應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來進行,對人才培養方案加以改進和完善,將學校教育的平臺作為企業實戰的前沿陣地,使學生在學校期間從思想上、行為上都以企業員工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約束自己。
學校開設課程教學過程中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模式,適當增加學生實踐操作環節的課時,提高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在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習的同時,還需適當地引入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課程,如職場禮儀、職業心理、法律法規等,以提高學生就業所需的關鍵技能水平。
2.引導自我管理,加強中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的行為養成
目前中職院校學生素質相對不高,很多學生對自己以后的就業或者職業規劃沒有想法,只是隨遇而安,以當一天學生上一天課的心態來對待自己的學習生活,畢業后隨便找個工作一個月能掙幾千塊錢就滿意了。所以首先要改變學生的這種消極思想,樹立自信,培養他們的價值觀和職業規劃,隨時了解學生的思想變化;在校園生活學習中增加學生進行自我管理和學習的機會,通過一些職位的安排讓他們不僅能管理自己,也可以管理別人。比如加入自管會、宿管部、校園安全稽查隊等組織,認識到每個部門的組成和職責,通過這些部門的工作,培養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強化遵守職業行為規則的觀念。
3.構建評價體系,保障中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的科學管理
為了檢驗學校職業素養教育建設的成果和學生個人職業素養的培養成效,必須構建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職業素養的評價體系構建可以使用模糊評價法。根據影響學生職業素養的因素進行分類,形成不同級別的指標很多,將這些因素指標加以權重,變為科學合理的評價等級信息,作為學生職業素養重要參考信息。使用綜合模糊評價法對學生的職業素養進行評價,有利于將專業知識技能和關鍵技能聯系起來進行科學、全面、客觀的評價,這也符合現代企業在選擇人才時的要求,能夠更好地幫助學校開展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教育工作。
4.引入企業文化,形成中職院校職業素養教育的實踐平臺
企業文化可以說是企業的靈魂,也是一個企業的魅力所在,所以在職校學生職業素養建設中,必須把企業文化引入校園,把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融為一體。
首先,加強企業和學校的合作,定期請企業人員、已畢業的優秀校友等到學校作報告,安排學生進入企業參觀、培訓或者短期實訓。其次,企業可以資助招收冠名班級,為以后入職該企業,企業可以全程參與對應班級建設和教育,讓學生盡早了解該企業,為以后就業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同時,校園的建筑、道路、社團和活動也可以用企業的名稱命名,營造出學校和企業密切聯系的氛圍。最后,教學中要引入企業的教育理念,采用一體化、任務式教學模式,讓學生身兼學生和學徒兩種角色,不僅學到知識和技能,同時也對團隊溝通、角色職能、工作規劃、5S等職業素養有深刻的認識。
中職院校關于職業素養的教育要以市場為導向,真正提高學生適應企業要求的職業能力,并把職業素養的教育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中去,通過多種教育手段實現學生職業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職業道德[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1.
[2]胡永宏,賀恩輝.綜合評價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3]姚 宏,葉 寧. 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 2011,(12).
[4]閔 清,黃曉初,張 麗. 中職生職業素養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 職教論壇, 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