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學科對心智水平較低的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也成為制約小學生成績的瓶頸。而事實上,數學同樣也是一門富有魅力的學科,在小學階段,如果我們教師善于引導,促使學生不斷體會數學的獨特魅力,小學生就會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對數學學習產生無窮的興趣。
關鍵詞:小學數學;挖掘魅力;提升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數學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不是只學習單純的邏輯知識,更有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挖掘小學數學自身的魅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1.立足數學教材,聯系學生生活
數學教材是教師與學生開展數學學習的重要載體和紐帶,也是挖掘小學數學自身魅力的關鍵媒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立足教材,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感受到數學學習與自身生活的聯系,并能夠創造性地運用數學知識,增添生活的樂趣。數學知識或者問題并不是憑空產生的,這些都來源于生活生產實踐,數學知識是將這些實踐經驗進行高度的概括而得出的,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將這些知識科學的還原,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更好的理解數學知識。如在學習長度單位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形象深刻地理解這些長度單位,可以引導學生聯系實際來學習。比如,看看自己的鉛筆盒有多寬,自己的練習本有多長或者是估量一下自己所在的教室有多高,等等。通過這些生活實踐的觀察讓學生真實地知道“厘米、分米、米”這些長度單位到底有多長,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與探究的興趣。總之,立足數學教材,但不僅僅局限于教材,而是將教材與學生生活有機地緊密地聯系起來,是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
2.根據學生實際,選取教學內容
小學階段的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且注意力不集中,好奇心強。因此,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地選擇數學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或者是將教學順序重新編排,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如教師可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和經驗水平,恰當地設置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尋、去發現,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發現數學的魅力。在教學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這一知識后,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其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的底和高都不相等,那么它們是否存在一半或者是2倍的關系?說明理由。”學生聽到這樣的問題時,會聯系自己先前學過的平行四邊形以及三角形知識進行積極的思考探索和討論,并通過討論或者思考得出這一結論不成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并沒有過多地參與,只是以問題的形式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學生在探索中會發現數學的魅力,就會喜歡學習數學。
3.進行多樣化練習,拓寬學生視野
數學具有很強的邏輯性,要求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強。但是,學習數學的方式不單單是課堂的機械訓練與課后完成一堆練習題,而應該是有啟發性的、針對性的練習,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做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的內涵,拓寬學生的視野,引導學生明白數學不僅僅是一系列運算符號,還與生活生產密切相關。因此,要引導學生進行多樣化的練習,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接受“大數學教育”,即將數學與生產生活融匯在一起的教育。首先,可以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如在教學“比一個數多或者少的應用題”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準備兩種不同顏色的卡紙,先由自己擺放,先擺相同的部分,然后擺放多出的部分:如果求某一種的總數,就用加法,將同樣部分與多出部分相加即可。其次,可以運用游戲的方式讓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練習。最后,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相關的情境,激發學生探索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探索中鞏固已經學過的知識并探索發現新的知識。這對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極為有幫助,這樣的練習能夠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形成良好的數學思維方式。
總之,小學數學本身具有無窮的魅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挖掘數學教材與學生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和運用數學知識。同時要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多樣化的練習,設置難易程度不同的練習,讓學生在不斷挑戰中拓展自己的視野。
參考文獻:
[1]吳壽業.小學數學課堂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J].考試周刊,2012,(20):78.
[2]肖小松.淺談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J].教育,20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