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院校從2008年開始廣泛設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從目前人才培養情況來看,存在著就業困難、學科性質認識不清、教學計劃模糊等問題。本文分析了地方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從明確身份地位、師資引進及進修、建設實踐基地及課程設置四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地方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建設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一、中國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設置現狀
1983年全國性的學術團體中國教育學會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會成立,標志著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的誕生,距今已有33年。而對外漢語專業(現稱“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則在之后的1985年進入高校。1985年,國家率先批準在北京語言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學院四所高校成立對外漢語本科專業。在當時和稍后的一段時間為我國漢語國際教育事業培養大批專業人才。2008年,教育部在全國范圍內廣泛增設對外漢語專業,當年開設此專業的高校有138所,截至目前,已有342所高校設立了這一本科專業,其中大部分為地方院校。
國家大批量地在高校中增設對外漢語專業,其目的是為了培養更多的漢語教師;但是從目前人才培養的情況來看,其效果卻并不讓人滿意。其主要問題體現在以下幾點。
第一,專業培養目標和學生就業困難之間的矛盾。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現狀令人堪憂,據有關調查數據分析顯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畢業生畢業后能直接從事漢語教學工作的幾率不超過15%。安博教育集團與清華大學合作的《2008年專業景氣度調查報告》稱,對外漢語專業畢業生所從事職業與所學專業的匹配度為中等,其最為適合的TOP5崗位中均與漢語教育無關。
第二,對漢語國際教育學科性質認識不清。漢語國際教育的核心任務是漢語言文字教學,其出發點和終極目標是讓愿意學習漢語的外國學生學習、掌握好漢語漢字,培養他們綜合運用漢語的能力。對學科性質認識的模糊直接影響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規劃。該人才培養方案中沒有突出相應的漢語言文字學功底,卻對外語能力要求高。第三,教學計劃模糊。在大家都在追趕“漢語熱”的形勢下,很多高校對該專業應制訂什么樣的教學計劃卻缺乏明確的要求與規定。多數高校該專業的課程設置為中文、外語、教育的混合,核心不突出,板塊不明確,致使畢業的學生中語文不如中文系畢業生,英文不如外語系畢業生,教育不如教育學院畢業生,處于極度尷尬的地位。
二、地方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環境特點
地方高校開設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辦于各地經濟發展情況參差不齊,辦學條件和環境也不一樣,總的來說,其人才培養環境存在以下特點。
第一,師資。地方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教師以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教師為主,專門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教師較少。教師的專業背景將影響到教材選擇及教師授課的模式與方法,對學生專業發展產生限制。
第二,實踐基地。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以培養合格的對外漢語教師為人才培養目標,教育實踐是人才培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地方高校所在區域普遍存在經濟欠發達、國際交流渠道狹窄、留學生資源匱乏的情況。缺乏教學實踐基地,教學理論知識無法運用于實踐,學生的學習技能也不能在實踐中得到反饋和檢驗。
第三,課程設置。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方面,漢語語言學是主體和核心,教育類和文化類是其重要的“兩翼”。以地方高校J大學為例,J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與漢語語言學相關課程包括“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等六門專業必修課共計320學時,占全部課程學時的12.05%,教育文化類必修課程所占比為21.39%,未能體現“一體兩翼”的課程結構特征。
第四,就業需求。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生畢業后能直接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幾率較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畢業生畢業后去向分布最集中的職業為國有大中型企業、民營企業、事業單位、外資企業。其畢業后從事職業與所學專業匹配度為中等。
三、地方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建設舉措
1.明確身份地位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有明確的培養目標,應在人才培養模式上與漢語言文學進行區分。在課程設置、授課方式上突出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對象。如講解現代漢語有關漢語語言要素知識時,可結合外國學生學習漢語時常犯的偏誤來講授。
2.師資引進與進修
師資質量的高低將直接影響教學的質量及特色。地方高校應大力引進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教師,尤其是高職稱教師。專業教師在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設置以及授課方式上能更具有針對性。對已有的教師團隊應提供赴國內高水平高校本專業進行進修或參與本專業高水平研討會的機會,以改善教師專業知識結構。
3.建設實踐基地
地方高校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應加大力度建立一批專業對口實踐和實習基地,加強與本地外企聯系,擴大本專業學生與外國學生接觸的渠道,積極開展多種方式的對外漢語教學實踐機會。并創造機會選派學生赴海外進行實習交流。
4.課程設置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課程應遵循“三原則”:首先,應遵循教育教學的一般原則。如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等原則。在學習初期應開設基礎類課程,如英語、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等。其次,應遵循第二語言教學原則。在學習中期開設與第二語言教學基本規律以及文化對比有關的課程,如第二語言教學、第二語言習得、中國文化通論、跨文化交際等。最后,應遵循對外漢語教學的原則,在學習中后期應開設與對外漢語教學基本規律有關的課程,如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并在課程設置中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輔以多種形式的實踐訓練。
四、結語
漢語在全世界的廣泛推廣不僅意味著中國國家地位的提升,也說明了中國在全世界推廣漢語言文化的決心。地方高校應緊密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在專業定位、師資引進及進修、實踐基地建設、課程設置等方面充分體現人才培養的國際化及實踐性。并加強各層次的雙向多邊聯系與交流,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就業和深造機會,提高對所學專業的滿意度和認同度,使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得到長久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耿淑梅.基于就業的對外漢語專業建設——以北京語言大學為例 [J].大學(研究與評價),2009,(4):25-28.
[2]余向春.漢語國際推廣師資緊缺與對外漢語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調查分析[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3]陸儉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定位問題 [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4,(2):1-6.
[4]蔣協眾.對外漢語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的比較分析[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48.
[5]文 珍.基于就業視角的地方院校對外漢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析[J].教育觀察,2012,(10):10-12.
[6]何華珍,郭振偉.對外漢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臺州學院學報,2009,(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