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年刻板印象是指人們對老年群體的某些特征產生的比較固定的觀念或看法。本文重點分析了產生老年刻板印象的原因。未來的研究可以集中于怎樣減少刻板印象威脅和增加積極老年印象。
關鍵詞:老年人;刻板印象;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B844.4
文獻標識碼:A
老年刻板印象(aging stereotypes)指人們對老年群體的某些特征產生的比較固定的觀念或看法。當個體被納入老年群體時,其附隨的刻板印象亦會被冠于此人身上,亦即我們會采用與我們對老年群體的看法及信念相一致的方式來知覺和對待此人,這種現象稱為刻板化(stereotyping)。
對老年刻板印象的研究有利于政府在制定各種有關老年人的政策中更加貼近老年人的需求,切實保障老年人的各項權利。
對個體而言,對老年刻板印象的研究有助于成年人在整個一生中完善對衰老的認識,幫助個體平穩地過渡到老年期,并能適應自身心理和生理產生的一系列變化。同時研究老年刻板印象還具有利他性,通過對這一領域知識的了解,我們可以幫助他人成功地應對老年期的任務和挑戰,并學會如何與老年人相處。
一、文化因素
對年齡刻板印象性質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因而這些研究中可能會暗含一些文化偏見。例如,也許在其他文化中不存在對青年人比對老年人更偏愛的情況(Schaie 和 Willis,2010)。正如Liu等人(2003)所指出的:“我們了解到的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主要來自于一些白人對另一些白人的看法。”在亞洲文化中對孝或孝道的重視要求年輕人要尊老敬老,老年人在這種文化下就擁有更高的地位(Ho, 1994),因而,孝道的存在可能意味著在亞洲文化中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比在西方文化中要積極(Liu等, 2003; Zhang 等, 2002)。
一些研究結果又表明,老年刻板印象在亞洲文化中比在西方文化中更消極。Harwood和他的同事(Harwood 等,2001)的報道指出,亞洲太平洋地區(中國、菲律賓、日本、韓國)中的青年人與西太平洋地區(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的青年人相比,前者認為老年人更缺乏活力(如有吸引力、健康的、強壯的)和仁慈(熱情、大方、博學)。同樣地,Yun和Lachman (2006)發現,與美國同年齡組被試者相比,無論青年、中年還是老年的韓國被試者,都對老年人心理和身體的衰老表現出了更多的擔憂。
二、年齡因素
有人提出這樣一種假說,認為老年人比青年人更不容易,因為他人消極的老年刻板印象而影響到自己的態度,這是因為老年人擁有更復雜和更分化的年齡刻板印象模式,并且他們傾向于看到自己所處的年齡群體與青年群體之間的相同之處(Chasteen, 2005)。但這種假說只得到了一部分學者的支持,因為老年被試者在評判老年的目標對象時有時表現得比較寬容,而有時又比青年被試更為嚴厲。黑羊效應(Black Sheep Effect)(Marques等, 1988)對后一種情況給出了一個合理的解釋:當群體成員對威脅到群體積極認知的成員進行排斥時,黑羊效應就發生了。Hummert 等(1997)在對基于面部衰老的老年刻板印象的研究中證實了這種黑羊效應。在這個研究中,盡管青年、中年和老年被試者總體上都對看起來較年輕(即看起來60歲)的被評對象有積極的刻板印象,對看起來顯老的(看起來80歲或90歲)的被評對象有消極的刻板印象,但老年群體明顯比其他兩個群體更容易對看起來顯老的對象產生消極的刻板印象。
三、性別差異
隨著年齡的增長,男性表現出的變化可能更多地表現為控制力的喪失和資源的減少,這表明其作為配偶的價值和在男性群體中的地位在降低。在某些程度上,這些變化也反映了一些事實上的改變(如肌肉松弛和睪丸激素的降低)。但同時,老年人擁有的寶貴知識及經驗也許可作為一種補償因素。但在當今社會,知識或技能不太可能通過老年人來傳遞。快速變化的技術使得年輕人具有了知識優勢,這導致老年人更可能認為自己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對女性的刻板印象主要是外表吸引力的降低(Kite等, 2005)。盡管女性仍然被視為“善良的”,但其作為“配偶”的角色地位也下降了。然而,她們作為“母親”或“祖母”的角色價值仍在持續(Kite 等, 2005)。有一種觀點認為,老年女性寵愛其孫兒、孫女,并愿意在更廣泛的范圍內進行慈善工作。她們也許會被認為(期望)是友善的,能提供安慰的港灣,同時也是“善意歧視”的接受者。在最消極的情況下,那些被認為缺乏“母性”的婦女也許就會被稱為“丑陋的老太婆”或是“干癟的小老太”,這是一種同時包含了沒有吸引力和吝嗇或自私的刻板印象,因此,她們更容易遭遇到“惡意的歧視”(NCEA, 1998)。
四、社會歷史原因
其實,人們對老年人并不是從一開始就持有消極的刻板印象。18世紀時,老年人受到更多的尊重,他們在自己的村莊和城鎮里有很高的權力和地位。老年人就是這個村落歷史的縮影,他們有著豐富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人們都把年長者當做“指引道路的明燈”,因此,老年人的知識經驗讓他們獲得了更高的權力和地位。
隨著歷史的發展,有兩個重大歷史事件改變了老年人的這種崇高地位。第一個是印刷機的出現,讓那些原本只能通過少數老年人口述傳承的信息和歷史能夠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且人人都能接觸到。現在每個人都能擁有曾經只有老年人才能掌握的資源。第二個是大事件工業革命。在以農耕為主業的社會里,一家幾代人都住在同一個屋檐下是很常見的,老年人是家庭里重要且受歡迎的角色,并且日常與家里其他年輕成員的交流,使得整個家庭的情感紐帶更為穩固。然而,工業革命的出現,使得在工廠工作的人們不得不加快生活的節奏,人們需要搬家到他們工作所在地;但老年人卻不愿意僅僅為了自己兒女的工作而進行頻繁且長距離的搬遷。同樣地,因為老年人并沒有為家庭做過什么貢獻,家里的年輕人開始把其視為家庭負擔(McCannGiles,2002)。幾千年來,人們認為家庭最重要的就是傳統和穩定。然而工業革命的出現卻帶來了不同價值觀變化。能按照工作場所的需求調整自己的技能以及家庭遷移的靈活性,這對一個家庭的生存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參考文獻:
[1]A. Chasteen. Seeing eye-to-eye: Do intergroup biases operate similarly for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Human Development,2005,61(2).
[2]M.L.Hummert,T.A. Garstka,J.L. Shaner. Stereotyping of older adults: The role of target facial cues and perceiver characteristics[J].Psychology and Aging,1997,12(1).
[3]Mary E.kite,Gary D.stockdale,Bernand E.Whitley,etal. Attitudes Toward Younger and Older Adults: An Updated Meta-Analytic Review[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5, 61(2):241-266.
[4]R.L.K-ane,EB pall-more.Ageism: Negative and positive[J].Jourmnalof Public Health Pllicy,2000,21(2):247-249.
[5]K.W. Schaie,S.L. Willis.Handbook of the Psychology of Aging(7th ed.)[M].San Diego:Elsevier Acadenrnic Press,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