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高校工作的共性,又在辦學任務、服務對象、在校生結構等方面有著自身的個性特點。準確把握新形勢下民族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點及規律,正視和了解民族院校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并采取有效措施,對進一步開展民族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起到極大地促進作用。
關鍵詞: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特點規律;采取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B
1.民族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點
結合我國當前新形勢來分析,民族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為辦學任務獨特,所以更應該把握好以下幾個特點來開展工作。
(1)多民族性。民族院校的少數民族學生一般占在校生總數的絕大多數,大多來自不同的民族,其文化基礎、心理素質、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各不相同,這使得他們的個性與漢族學生相比顯得更加突出。
(2)獨特的文化心理素質。各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和生活環境特殊,形成了多樣化的文化和心理素質。需理解和尊重其強烈的進取心和民族自尊心,同時對其消極思想文化觀念及時加以引導、糾正。
(3)民族宗教信仰和傳統觀念。宗教在我國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中有著比較廣泛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 一些宗教意識和習慣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并演化為民族的生活習慣, 影響著人們的意識和行為,因此,對其積極部分需認同和尊重, 對其消極部分應及時加以引導和糾正。
(4)貧困生較多。民族地區大多屬于欠發達、不發達或邊疆地區,民族院校的貧困生人數遠遠高于其他高校, 而且特困生較多,政府和學校雖然采取了資助、減免學費等諸多措施, 但受財力、環境所限,并不能使所有貧困生走出困境。
(5)存在學困生。由于地理環境的原因,民族地區大多處于邊遠地區, 因此基礎教育條件相對較落后,導致少數民族學生入學時文化基礎參差不齊,入學后感到壓力很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學習時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6)隱含不穩定情緒。少數民族學生熱情豪爽、直率粗獷的個性背后,情緒具有不穩定性,自控能力相對較弱,這容易導致其行為出現盲目性。
2.民族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向互動。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雙向活動,是辯證統一的過程。教育者是一定社會環境下的思想品德表達者,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組織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受教育者是能動地踐行思想品德規范并影響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動的主體,也是自我教育的主體。
(2)內化于心,外化于形。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幫助和引導受教育者實現內化和外化,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社會所期望的思想品德,是內化和外化辯證統一的過程。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幫助和引導下,將一定社會的思想品德要求轉化為個人認識,并轉化為個人行為,從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
(3)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由于民族學生的文化基礎、心理素質、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各不相同,應采取科學方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需循序漸進,對其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的。
(4)協調自覺和自發影響。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立體的,有黨、團組織、學校、家庭等多種教育主體,同時也是開放的過程,是各種自覺影響交互作用的過程。受教育者不僅自覺受到教育主體的各種影響,而且同時受到各種教育環境的影響。因此,必須協調好各種關系,以保證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實處。
3.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對策
依據民族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點和規律,采取有效對策,應把握以下幾點:①理論聯系實際,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個人生活相結合;②教書育人,充分調動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學會做人;③尊重少數民族的主體地位,使其積極參與、服務民族工作;④教育引導,提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總之,應根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總體性要求,結合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規律,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少數民族學生積極培養健康向上的人格,成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從而更好地促進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朱為鴻,李小寧.論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J].中國民族教育,2001,(1).
[2]馬毓新.民族院校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社科縱橫,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