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既是教學的對象,又是學習、認識和發展主體,一切外在的教育要轉化為學生的主體素質,只能通過學生主動探索才能形成。因此數學教學應倡導探究性教學模式,力求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這是《初中新課程標準》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文基于初中數學新課程的理念,以及學生的生理認知特征,積極探索適合初中學生數學學習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初中數學;探究;情境;疑問;思想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探索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成功的開始。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想方設法把學生的專注力吸引到課堂上。要想把學生的心思留住,教師就得從學生發展的內在需要出發,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來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自然地生發學習需求。創設情境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體驗學習過程,幫助學生有效解決問題,促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因此,創設情境應注意四個問題:①要有一定的探究性。②要有數學味。③要有啟發性。④要有吸引力。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點燃學生渴求知識“火把”的一根導火線。但要注意,不能對情境本身作過多的具體描述和渲染,以免喧賓奪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創設教學情境的方法可以不拘一格,靈活多樣。如在教學九年級下“幾何問題的處理方法一”這一課時,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一只小猴子推著一個大的銳角三角形走進一片草地,一只老猴子拿著一個小的鈍角三角形也走進草地,它們兩個看見了對方的三角形,小猴子說:“我的三角形大,所以我這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大?!崩虾镒诱f:“不對,我這個三角形是鈍角三角形,有一個鈍角,所以我這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大。”同學們,上面兩只猴子所推的兩個三角形,到底哪個三角形的內角和大呢?
2.設障立疑,激發思維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能引思,思則生趣。”思維都從疑問開始,疑問是學生思維的起航點。在教學過程中,適當設障立疑,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產生急切了解真相的心理期待。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到學習中,讓學生由被動學習進入主動、自覺的學習狀態,從“要我學”進入“我要學”的境界,在品質、知識、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高度發展。教師在設障立疑時要注意把握時機,注意問題的適當性、趣味性和有效性,通過設置“問題陷阱”,學生在解答問題時不知不覺掉進“陷阱”,引起學生積極思考,然后就會想方設法爬出“陷阱”,進而由教師引出課堂教學主題。教師在設障立疑時遵循的一般思路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解答問題,針對學生出現的矛盾,引發學生的爭論與思考。在激起學生對知識的強烈興趣后,教師點題。
3.把握數學思想,學會自我發展
在教學中不能僅僅教給學生數學知識,還要讓學生掌握開啟數字知識的法寶——數學思想。《初中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應讓學生“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今天,教師在教學中要更新觀念,不能以題論題,盲目訓練。要從思想上不斷提高學生對數學思想的認識,從數學內容中抽象概括出數學思想,把掌握數學知識轉化為滲透數學思想,這樣的教學才能把知識轉化為能力,這樣學生學到的不僅是數學知識,而且學到了數學知識精髓。數學思想是對數學知識內容和本質的認識。初中常用的數學思想有數形結合思想、方程與函數思想、分類討論思想和轉化思想,學生只有掌握數學思想,才能舉一反三,才能品嘗到學習的快樂。
4.教學中要常幫助學生反思與總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學中,我重視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的培養,同時要幫助學生自覺總結先進數學思想方法、優秀學習方法等,常思考,常研究,常總結,才能促進學生打好基礎,全面發展。例如,教學常見的行程問題可以幫助學生總結幾種情況:①相遇問題。②追及問題。③水路行船問題。每個問題又有幾種情況。一般情況下解決行程問題時通常采用線段圖或列表進行分析,從而找出等量關系,列出方程,解決問題。
總之,教無定法,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奚根榮,沈龍明.初中數學有效教學實用課堂教學藝術[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
[2]許月良.新課程課堂教學技能與學科教學[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