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困生的教育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探討農村小學教學中轉化學困生的應對措施:注重培養學困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課堂上注意有目標地巡視課堂,幫助學困生及時理解消化知識;注重培養學困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研究
一、注重培養學困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1.加強直觀教學
數學是一門具有科學性、嚴密性的抽象性學科。數學知識因抽象而顯得枯燥、單調無味,因此,教學時應增強教學的直觀性。例如,講解物體面積的計算時,我通過讓學生去觸摸實際物體的表面大小,例如文具盒蓋面的大小、課桌表面的大小,再讓學生自己選擇一兩件物品去觸摸某一面的大小。學生有了真切感知后,能理解物體面積這一定義。直觀教學能讓學生動眼,動手,動腦,動口,能吸引學生課堂的注意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使面積這一抽象概念具體化,使學生充分感知數學知識的有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2.教師保持語言生動,有趣
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方法,將抽象枯燥的知識用生動的畫面和語言來表現,以此來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例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由學生分角色扮演《西游記》中的唐僧師徒,配合多媒體手段,讓學生在游戲中認識分數,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3.營造輕松氣氛和良好學習氛圍。
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只是課余時間來進行,課堂上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陣地。每一節課開始,我都會微笑著和我的學生問好,為其營造一種不受拘束和自由寬松的課堂氛圍,為每節課的開始開個好頭。在課堂上,若發現有個別學生發呆,我會隨即向這個學生提問較簡單的問題,面對發窘的他,我會再重復一遍問題,給他臺階,讓他集中精神,告訴他“上課還應再專心、努力些”;如果有學生做小動作,我會把他玩弄的東西收好放桌上,他也會較自覺地坐端正并認真聽課,經過提醒、督促和耐心的輔導,一段時間后,他會逐漸打消在數學課堂上這種“休閑”的念頭,也會逐漸有了數學學習的緊迫感。
二、在課堂上注重有目標地巡視,幫助學困生及時理解和消化知識
一些教師在長期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對待學困生的方法就是將他們劃入另冊,利用課余時間為他們進行“填鴨式”的灌輸模式學習,這大大挫傷了他們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導致他們對數學學習產生厭煩、逆反心理。例如,我教學“鐘表的認識”一課時,全班只有一個學生不會認半點、整點。這時不能批評、打擊她。就在小組合作時,我走到她跟前,一步一步地引導教會她怎樣思考。經過引導,這位學生心中亮起一盞燈,一下子明白了如何識別鐘表。學困生往往依賴性比較強,教師在引導之初,就要讓他們感到學有靠山,不懂就問。教師應耐心輔導,盡最大可能幫助他們在課堂上掌握本節課的知識。
三、注重培養學困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對于小學數學教育來說,培養學生專心聽講,勤于動腦,獨立思考,按時、認真、細致完成作業的習慣非常重要。而學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社會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但大多數學困生的學習習慣不好。為了培養他們認真演算的習慣,如教學四則混合運算時,就讓他們把過程寫在式子下邊,這樣也便于引導他們養成耐心檢查的習慣。再比如學困生的依賴性心理較強,遇到問題不思考就直接寫答案,其至丟在一旁不管。這時就要耐心輔導他們,不能放棄他們,應引導他們審題,分析問題,從而一步步解決問題,不給他們現成的思路和答案;布置作業時也可以適當降低作業難度,讓他們感到有能力獨立完成作業。再對他們不斷提高要求,對作業好的學困生及時提出表揚鼓勵,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學習習慣自然就會慢慢變好,最終實現轉化的目的。
實踐證明,以上的方法對學困生學習成績提高幫助很大,也使整個數學教學水平得到了提高。當然轉化學困生還有很多好方法,還需諸位同仁共同探討。
參考文獻:
[1]胡友仁.淺談差生形成原因及轉差措施[J].數學教師,1997,(2).
[2]趙繼超,馬曉燕,杜玉祥.數學差生的人格特征[J].數學教育學報,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