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物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遺留下來的、由人類創造或者與人類活動有關的且不可能再重新創造的一切有價值的物質遺存。文物的價值是客觀的,是文物本身所固有的,決不允許因任何目的而改變文物現狀。文物的作用是文物價值的具體體現。只有做到“保護文物,人人有責”意識家喻戶曉,文物才能得以保護,其價值才得以體現,其作用才能得以發揮。
關鍵詞:文物;文物價值;文物作用
1.文物的概念
按照國際上的一般慣例,文物是指一百年以前制作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物質遺存。文物的產生、發展和變化的過程,反映的是社會的變革、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獲得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改變的過程。
文物是在現實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以及自然環境狀況下產生的。不同的國家和民族產生的文物雖然具有地域特點,具有自己的文化內涵,但同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組成部分,屬于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寶貴財富。
2.文物的價值
(1)歷史價值。任何歷史遺跡和遺物,是產生它的那個時代的人們根據需要,運用當時所能得到的生產資料和所掌握的技術創造出來的,具有時代的特點,即歷史性。這是文物歷史價值的重要反映,是文物的首要價值。
(2)藝術價值。現存中國古代文物中,有大量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是藝術史研究的實物史料。文物在供人們鑒賞、娛樂時,給人以藝術的啟迪、美的享受,陶冶了情操。其表現形式、手法技巧等,為后人從中汲取精華、學習創新提供了依據。
(3)科學價值。勞動者所創造的一切,都受到當時生產力水平的限制,超越現實科學技術水平的產品是制造不出來的。文物中包含產生它那個時代的科學技術信息,也就是反映了文物產生時代的科學技術水平和生產力水平。
3.文物的作用
(1)史料作用。文物作為實物,無論是撰寫歷史、恢復其社會面貌;還是對農業史、畜牧業史、 陶瓷史等專業史的研究,都是基礎史料,特別是遠古無文字記載時期,只能依靠文物揭示史實。像壁畫、碑刻等文物,使人一目了然;具有特殊的史料作用。
(2)證史作用。將文獻和文物相互印證,以佐證文獻記載的真實性、可靠性,以此凸顯了文獻的珍貴性,還增加了文獻的實物史料,兩者相得益彰,使反映的史實更真實、立體。
(3)正史作用。由于歷史文獻的作者、記錄者往往受到社會因素和他們本身認識甚至主觀上偏見的局限,有些史籍在形成或傳抄過程中出現偏差或錯誤,有些被統治者刪改等,因而不可能全面地、真實地記錄當時的社會現象和史實,因此,文物起到了校正古籍記載謬誤、訂正史傳、糾正錯訛的正史作用。
(4)補史作用。由于受階級局限和當時條件的限制,有大量史實未被記載,造成史實缺載或失傳被歷史湮沒,有些文獻則記載史實過于簡略,無法完整表達史實內容。而文物可以彌補文獻記載的缺失,填補了歷史空白,起到了補史的作用。
(5)借鑒作用。文物被考古發現, 經現代科學技術分析、檢測和研究,獲取了蘊藏的科學信息,如冶金、水利、陶瓷等,成功的經驗和技術為今日所借鑒和使用,得到傳承和光大。文化藝術文物如書法、繪畫等,當代有許多優秀作品就是在借鑒前人技法的基礎上,經創新創作出來的。
(6)教育作用。①文物直觀、具體、形象,無須更多語言、文字來說明,盡顯古老文明和燦爛文化,祖先的創造力和輝煌成就,使后人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②通過文物可以增長知識,提高藝術欣賞水平,提升個人修養。③以文物為媒介,與各國各界開展多種形式文化交流,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加深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
盡可能完善地保留祖先珍貴遺產并使之傳于后世,充分發揮文物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積極作用,是文物保護和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也是我們的責任。文物工作者要注重提升文物研究水平和博物館管理水平;文物展陳要融知識 性、科學性、藝術性于一體,以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同時,利用互聯網開辦不關門展陳,方便大眾獲取文物信息。走進社區,宣講文物知識,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只有做到“保護文物,人人有責”意識家喻戶曉,文物才能得以保護,其價值才得以體現,其作用才能得以發揮。
參考文獻:
[1]王 蕾.文物的價值和作用探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9).
[2]伍世安.關于文物價值二重性的思考[J].時代主人,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