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高校頻繁發生大學生自殺事件。有資料顯示,以抑郁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情緒困擾是導致悲劇發生的主要心理誘因,緩解并解決大學生中間存在的抑郁情緒也就成為高校生命教育的重要一環。本文將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際,結合心理學的有關知識和合理情緒療法,探討在高校生命教育背景下,解決抑郁情緒困擾的途徑與方法,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可行的專業解決方案,幫助受抑郁情緒困擾的大學生走向人格完善。
關鍵詞:大學生;高校生命教育;抑郁情緒;合理情緒療法
1.大學生抑郁情緒表現及其特點
大學生群體作為受抑郁情緒困擾的高發群體,有其鮮明的群體特點:第一,阻礙學業完成。據相關調查顯示,大學生中間因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導致休學、退學的人數占患病總人數的30%左右,其中抑郁癥占到了12%。第二,女生出現抑郁情緒困擾的比例高于男生。筆者通過對某高校1200多名大學生進行SCL-90(癥狀自評量表)測試時發現,女生在抑郁的單因子方面得分比男生高2.89%。
2.大學生抑郁情緒產生原因分析
從大學生抑郁情緒產生的社會原因來看,工作和學習壓力是首要前提。難度較高的專業知識和前途渺茫的就業環境壓力一直貫穿于大學生活,始終是每一位大學生都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第二,家庭和學校教育異常是背景。“90后”大學生成長過程中來自家庭的心理教育少之又少;高校限于硬件條件落后和師資力量不足的雙重困境,也難以持久地開展更加有效的心理教育。第三,負性生活事件是直接誘因。成績排名下滑、評獎評優失利、情感受挫等許多負性生活事件,直接導致大學生抑郁情緒的產生。第四,不良的社會支持系統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父母給予的關心不夠、周圍同學朋友的不理解和漠視、老師對相關問題的忽視,都有可能導致學生加重抑郁情緒,使得情緒困擾越來越嚴重,以致造成嚴重后果。
從大學生抑郁情緒產生的心理原因來看,首先是錯誤認知。大學生碰到各類事件特別是負性生活事件時產生的錯誤認知是抑郁情緒產生的重要起因。然后是情緒困擾。由于錯誤認知而造成的情緒困擾,把這種抑郁情緒具體化、擴大化。同時缺少有效解決問題的策略。大學生限于專業、心理知識的匱乏,無法尋求有效的自我解決辦法。最后是由人格特點決定。大學生作為高素質群體,其趨于人格完善的傾向比一般社會群體更加明顯。
3.大學生抑郁情緒的應對策略與合理情緒療法的應用
(1)分析階段。參照合理情緒療法中的心理診斷階段的操作過程,對問題學生的問題進行初步分析,通過與其交談,找出受抑郁情緒困擾的具體表現(C)和這些表現相對應的誘發性事件(A),并對兩者之間的不合理性(B)進行初步分析。
(2)領悟階段。本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問題學生領悟合理情緒療法的原理,使其真正理解并認識到合理情緒療法的必要性:第一,是不合理信念(B)引起了抑郁情緒困擾,而不是誘發性事件(A)本身;第二,要解除抑郁情緒困擾,不是致力于改變外界條件,而是應該改變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善情緒;第三,引起抑郁情緒困擾的認知恰恰是問題學生自己的錯誤認知,反復向問題學生分析說明其中原因,促進其領悟。
(3)修通階段。作為整個療法的核心,本階段要采用多種技術,使求助者修正或放棄原有的非理性想法,從而使抑郁情緒及癥狀得以減輕或消除。這一階段可以介入的方法有很多,本文重點介紹心理學中“黃金規則”的使用。以大學生處理人際關系失敗導致產生抑郁情緒為例,此時的“黃金規則”是指“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即你希望別人對你好,你就對別人好;你希望你有困難時別人幫助你,在別人有困難時你去幫助別人,這是一種理性觀念。而有些問題學生常常會錯誤地理解成“我對別人怎樣,別人就必須對我怎樣”,當這類絕對化的要求難以實現時,他便會對別人產生憤怒和敵意情緒,從而封閉自己,進而產生自卑抑郁情緒。這實際上就是違背了“黃金規則”。“黃金規則”自身的合理性和邏輯性,便于其為高素質群體的大學生所接受,一旦問題學生接受了這一規則,他們很快就會發現自己對別人或環境的絕對化要求是不合理的。
高校生命教育的開展不僅需要普及全員,更需要針對每個具體生命安全隱患,找出其背后的情緒困擾,借助專業知識,幫助問題學生緩解或消除情緒困擾,促進其人格走向成熟。
參考文獻:
[1]郭念鋒.臨床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
[2]許又新.心理治療基礎[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