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用品”的美麗與環保
房子是耐用品,“歲月”是最好的設計師。“耐用”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視覺感受要非常經典,經得起歲月和時間淘汰;二是指它用的材質,能用一百年的和能用十年的品質肯定不同,好房子可以世代傳家。
“看上去很美”絕對是好房子的要素之一。要讓房子的外觀耐看,首先一個就是外立面,包括貼面材料的使用,包括涂料色彩的搭配,窗戶陽臺等看得到的東西,都要合乎購房者的審美觀。
當然,房子“外形好”并非只是一棟兩棟房子給人的感覺,小區整體的觀感也要好,比如小區樓座的布局,兵營式布局早已成為購房大眾審美的“出土文物”。小區內部景觀的串聯是否自然、和諧,小區與外部環境是否協調等都很有文章可做。
節能環保也是好房子的一個細節。我國80%以上的建筑是高能耗建筑,單位建筑面積是發達國家能耗的兩倍以上。現在國內很多新建住宅中,都可以看到雙層貼面墻、隔音設施、環保材料、水的循環利用、大而保暖的窗戶等節能環保細節的出現。
其中,雙層貼面墻的承重墻表層采用樹脂螺栓或木龍骨,外貼石膏板。實現雙層貼面墻,架空空間用來安裝鋪設電氣管線,開關,插座使用。另外,與磚墻的水泥找平做法相比,石膏板材的裂痕率較低,粘貼壁紙方便快捷。
臺灣建筑師謝英俊曾在屏東鬧市區蓋過一個技術思維的綠建筑。他在屋頂上裝了一個自然通風器,利用通風器把空氣吸上來形成自然對流,再用消音箱和隔音窗過濾掉都市的噪音。在房屋陽臺上種滿綠色植物之后,就創造出了都市里鳥語花香的安靜效果。
如今大陸的某些新建住宅也采用了綠色低碳、新風換氣環保技術。正壓式換氣是指通過換氣設備強行排放室內空氣,使室內外形成壓差,從而通過設置在墻壁上的帶有過濾網的送氣口吸入戶外的新鮮空氣,來保證室內空氣的質量。
選擇環保住宅不僅是一種公益的象征,也會給購房者帶來一系列實際的好處。很多節能環保技術,都能降低房子的日常使用成本。如采暖方式,傳統的窗下布暖氣片,熱量損失大,室內供暖不均勻,而“腳暖頭涼”的地暖供熱,不僅符合人體學,還能節約熱源。當今最新的干式地暖集成技術具有采暖舒適度、節省室內空間等優點的同時,又有效解決濕式地暖不易維修、滲漏不好控制等問題,保證全干式內裝的實現。
居住空間的“內容”升級
房子大或小,房產證上的數字是一回事,可以用來居住的使用面積是另一回事。“高效率”的戶型設計,也是好房子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
什么樣的戶型設計才夠“高效”?有關人士認為,首先是得房率要高,那些得房率徘徊在六成的房子,絕對難以用好來形容。其次是面積的方便利用性,很多人買房子會考察戶型是否方正,這一點不無道理,那些邊邊角角多的房子,面積聽起來大,用起來小。
還有適合居住性,如不同房間面積的合理分配,功能空間的設計是否到位等。一些房子各種功能的房間比較全,但在安排其位置方面功夫不太到家,有的干脆用走廊來連接,結果無形中浪費了許多空間。還有房間的面寬、進深的合理設計等,甚至門窗的開口都會影響使用的“效率”。
此外,近年來新興的空間可變理念,主要是通過大跨度空間結構形式,套型內為連續的大空間,內墻可更多采用便于拆改的輕質隔墻,通過這種方式,實現隨著家庭構成與需求的改變來調整房屋的布局,以此提高戶內空間的靈活性,適應家庭生命周期的使用需求。
大家對住房不滿意的因素有很多。老一代人,孩子和中青年人會有不同的抱怨,老人抱怨影響舒適度的一些設計細節,比如電源插座、門窗開口的位置和開啟方向,還有功能房間的設計(衛生間、廚房)。
人性化的好房子應該重點引入適老化的通用設計理念,在細節之處體現對老年人的關懷。例如在衛生間、浴室、門廳處安裝扶手;戶內避免形成地面高低差;調整內門的開啟方向,如廁所的門要外開,或采用推拉門;在門廳、浴室、廚房處采用防滑的地面材料;確定插座、開關的適當高度,避免給老年人及兒童操作帶來不便;采用大面板的開關和操作按鍵、桿式手柄的門把手和水龍頭等。
而對園區而言,中心花園不僅是增加集中綠化的功能,更是一個園區的組織功能。中心花園首先是一個人文實現地,但在功能和景觀上則是一個安靜的、私有的、可參與的花園,它是自己家門口的花園,也是一個大家共享的城市園林。園區里面的大草坪是開放式的,小孩可以自由地在草坪上踢球、放風箏、老人可以自由踏青散步,真正可以讓業主親草、親地、親自然,沒有讓漫步者掃興的“請勿踏入”之類的警示牌,它是開放的,開放式的大草坪所要迎接的,正是漫步者興之所至的腳步。
社區文化:“圈子”是這樣形成的
10年前,當你擁有一幢別墅,可能會被稱為“豪宅”。如今,房子早已不再是單純的居住空間,優秀的建筑可以比作風景,與人文更好地融合,住宅社區儼然也有了屬于自己的文化,圈層文化正是其一。“孟母三遷擇鄰而居”,它告訴世人,你所生活的社會圈子,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人生的意義。
專家指出,圈層生活是一種難以復制的效應,對于生活懷有同樣期待并擁有類型價值觀、習慣意識通過圈層得以集合,并進一步吸引越來越多的同階層群體進駐,隨之實現圈層擴大。對于業主而言,圈層實現對于舒適的“定義”,也創造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傳遞出一種生活價值。
1887年,當“社區”這一概念最早由德國社會科學家滕尼斯提出時,關注它的人微乎其微。如今,以住宅為核心形成的社區已不再拘泥、局限于行政劃分。好房子往往也意味著一個有序的社區,以及背后所蘊含的圈層文化。“文化氛圍的營造讓產品無法被復制,這文化不僅僅是建筑文化,更是圈層文化”,某房地產業內人士直言不諱地說,“對于業主來說,現在買房根本不是純粹的置業消費,而是付出其所向往的某種文化或者生活方式的成本而已。”
只不過,社區文化屬于深層次、高難度建設。硬件細節是良好基礎,如果真正能做好社區文化的營造,才能高舉品質生活的大旗,賦予居者真正的尊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