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財政部發布了《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評估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7月1日起施行。對此,諸多業內人士認為,《指導意見》注重對評估實踐的指導提出可操作性的部分條款,是文化產業盼望已久的重要指導意見。
值得一提的是,《指導意見》實施后,如果公司擁有“范冰冰”“馮小剛”等IP明星,可以納入無形資產評估,向金融機構作為抵押品貸款了。破題文化企業“輕資產、融資難”
文化企業“輕資產、融資難”問題一直阻礙文化產業大發展。
據大眾報此前報道稱,全國政協委員、中外名人文化產業集團董事局主席陳建國表示,文化行業的機構大都是輕資產公司,沒有廠房設備作為抵押向銀行貸款,“這個時候如果向銀行去貸款,既沒有抵押又沒有擔保,去獲得銀行的支持是很難的,這個是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我也知道并不是那么很容易就解決的”。
以《星光大道》為例,他透露,“當年我們做《星光大道》的時候,《星光大道》在央視去參加招標,需要用一個億的資金,可是十年前,那個時候需要這么多錢,我們自有資金只是三千萬,需要銀行貸款幾千萬,我剛才講了,像我們這樣的公司,沒有足以抵押給銀行1個億,1.5個億的資產,銀行貸款大家都知道,抵押物市場價值是值1個億,銀行給你打七折。
我們沒有那么多的抵押物,給我們解決資金的這家公司是北京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它以發信托的方式,跟我們去談的時候就看中了我,看中了我的個人,當然我個人要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就是你愿意把個人的房子、車拿來抵押,說明你對這件事情的信心。我在這個行業里我是專業人士,銀行和金融機構他不懂,他不是專業人士,但是他看中了你要是敢把你自己的身家性命抵上去,我就敢給你錢。”
投資范冰冰,項目未必都賺錢
相較于其他還在摸著石頭過河的細分行業,影視行業成為市場化程度最高的行業,自然也成為版權質押最先嘗試的領域。
比如2006年,華誼兄弟投資拍攝的《集結號》就是以電影版權質押方式獲得金融機構的5000萬元貸款,但在行業內人士看來,《集結號》只是金融機構的一次嘗試,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版權質押,原因有兩點,一是除了電影版權質押外,華誼兄弟的掌門人王中軍抵押自己的所有身家;二是金融機構提出了苛刻的條件,其每一筆貸款資金的使用及電影的拍攝進度都要受銀行的嚴格監控。
“金融機構的‘傲慢與偏見’并非沒有理由,因為只依靠票房為單一收入的電影本身的投資風險很大,即便押寶‘大導演+高投資+大明星’的大片同樣也會面臨票房慘敗,這一點,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都曾遭遇過,你可以細數一下,至今投資范冰冰賺錢的電視劇有幾部?”一位關注文化產業的綜合類基金負責人這么說。
盡管如此,《集結號》的票房成功還是吸引了諸多金融機構開始尋找與影視行業合作的機會,但為了降低風險,從2008年開始,打包的版權質押成為金融機構信貸的主流模式,比如北京銀行與華誼兄弟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版權質押方式向華誼兄弟提供1億元打包貸款,用于其多個電視劇項目;北京銀行和光線傳媒合作,貸款上限為1億元,2009年授信額度調至2億元;2009年6月中旬,保利博納影業獲得了工商銀行的貸款支持,首批項目貸款5500萬元,用于三部影片的制作發行費用。
“從玩法上,即便其中一部電影虧損了,還有其他電影獲得收益,如此,整體上,金融機構信貸風險還是可控的,但許多項目背后都有政府性質的擔保平臺給予擔保,而無論是信貸的企業法人還是出品人、大導演,還是要有部分實物抵押。”一位知名的電視劇導演表示。
“知識產權的不穩定性以及變現困難決定了銀行不能完全占有用于質押的知識產權,因而不能對其進行有效的利用。”新暉資本創始合伙人徐慧表示。據悉,金融機構授予的貸款額度一般在1000萬到3000萬之間,如果一旦發生壞賬,金融機構將承擔較大的損失。不管金融機構與文化產業如何惺惺相惜,輕資產無法評估的鴻溝還是橫亙在彼此之間。
淘金文化熱
另據央行數據顯示,2015年一季度,文化產業本外幣中長期貸款余額達2124億元,同比增長25.1%,高于同期中長期貸款平均增速9.4個百分點。
無論是金融信貸還是股權投資,從2010年開始,關注文化產業的確成為金融機構業務增長的一種方式,但是,在諸多服務模式中,以項目帶動城市、地區轉型與建設,從而使得土地增值在一段時間內成為探索的盈利模式,這也使得這一時期的文化產業投資中,地產企業成為重要的一支力量。據統計,在排名前50名的地產企業中,將文化產業納入其多元化業務的企業占到了大半。
不過,文化產業輕資產的評估問題依舊是最大難題,有地方金融機構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評估的技術體系很難做,若要做評估,基本都要到北京找相關專家,成本很大,風險又高。
無論現實如何無奈,但必須要面對的是文化企業的核心資產和重要資源,其無形資產的價值增加空間較大,對提升產業附加值具有較強作用,但我國文化企業在兼并重組、轉型發展過程中經常遇到“輕資產、融資難”等問題,無形資產的價值沒有合理反映在企業評估價值中或其單項資產價值難以體現。
“具體到國有文化企業的兼并重組,也就可能會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學院院長魏鵬舉表示。
2014年中宣部和財政部組織開展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評估調研工作,選取部分文化企業、評估機構、金融機構和文化產權交易機構等,通過實地調研、召開座談會、專題研究等多種形式,形成《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評估調研報告》。在中宣部和財政部的指導下,中評協成立《指導意見》起草組,啟動相關研究工作,召開多次專題會討論,形成初稿,又反復修改完善。
但諸多業內人士認為該文件的象征意義更大,上述基金負責人認為,如果社會資本參與到國有文化企業的兼并重組中,會更看重團隊,比如,團隊成員的組成結構,是新組的團隊還是在本行業里的資深人士,團隊成員之前是否有成功的案例,未來發展會怎樣等。
(文據《第一財經日報》《中國經營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