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頭腦風暴”的方法現如今被廣泛運用于各個需要創造性的工作領域,而本文以教學課堂為基地,將其作為一種新型的可以激發學生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的教學法而被研究。本文以高職院校的大學英語課堂中的翻譯部分為對象,著力研究“頭腦風暴法”在翻譯課堂中的應用狀況,目的是為了得出正確應用“頭腦風暴法”的方法。
關鍵詞:頭腦風暴法;大英;翻譯;應用研究
作者簡介:侯慧芳(1984.9-),女,內蒙古包頭人,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國際交流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0--02
從當前高職院校的大學英語課堂的現狀來講,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例如:課本內容的僵化無生活性;教學方式的教條無靈活性;師生之間的情感斷裂無互動性等。再具象描述便可總結為:教師板書,學生筆記;教師毫無激情講,學生呆若木雞聽。總而言之,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導致教師授課熱情減退;教師授課熱情的逐漸消退越發引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減退,兩者“互相促進”“互惠互利”。從這樣的現狀中,我們其實能夠看出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人文情感交流。傳統意義上的人文情感交流在課堂上其實也被叫做“互動”,但這樣的互動僅限于師生之間在課堂上對于信息知識的一問一答,如果只問不答,這種人文情感交流便會面臨斷裂,就會出現上文中所描述的現狀。因此,一種新的人文情感交流教學方法的引入和應用,對于打破這“一潭死水”必然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何為頭腦風暴法
“頭腦風暴”由美國“創造學之父”A.奧斯本提出,是一種訓練發散思維的有效方法,被廣泛地用于創造性思維活動中[1]。顧名思義,這種方法即是以人的想象力為核心而使受訓者的思想如暴風雨般迅猛而泛濫,最終達到“集思廣益”的效果。奧斯本曾提出過應用“頭腦風暴法”的四項基本原則:自由想象;延遲評判;以量求質;綜合改進。
二.“頭腦風暴法”在大英課堂翻譯部分的應用案例
(一)大英課堂翻譯部分的簡要介紹
高職院校大學英語課本中強調聽、說、讀、寫、譯這五項基本應用技能。翻譯往往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的技能被設計。它一般分為兩個部分即英譯漢和漢譯英。英譯漢中的訓練內容是以當單元文章中的一些重點短語或詞組為基礎而設計一些句子,要求學生將此漢語句子翻譯為英文,句中必須使用該短語或詞組。而漢譯英的訓練是以句子結構為訓練的主要目標,一般分為單句翻譯和正段翻譯,為了降低難度迎合高職學生的實際水平,但又緊跟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步伐,這部分的內容多取自該章所節選文章中的句子或者段落。
例如:中國正想盡一切辦法把新技術引到西部去。(introduce)
本例句為漢譯英練習,節選自實用綜合教程(第二版)第四單元課后練習(第72頁),本書總主編為王守仁,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再例如:Yesterday I worked until 2:30 before I remembered I hadn’t eaten lunch.
本例句為英譯漢練習,節選自實用綜合教程(第二版)第七單元課后練習(第136頁),本書總主編為王守仁,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二)根據頭腦風暴法的流程探討其在翻譯課堂中的應用
本文中我們以總主編為王守仁,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實用綜合教程》(第二版)中的翻譯部分為例。因為本書是新標準高職公共英語系列教材,因此它是根據《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編寫的,具有基礎性、實用性以及科學性的特點,亦符合本文所針對的研究對象。
1、實施“頭腦風暴法”的前期準備工作
實施“頭腦風暴法”的前期工作主要包括確定主題,即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在確定時需要注意問題要具體,越具體的問題對于教師來說越容易引導,學生也容易參與討論。以教材《實用綜合教程》(第二版)的翻譯課堂為例:
Yesterday I worked until 2:30 before I remembered I hadn’t eaten lunch.
這句是第三冊第七單元的一道英譯漢的練習,主要考察學生對于not until句型的掌握和翻譯使用。教師在講解這道題目之前,首先確定我們的主題,即not until句型的翻譯方式。為了使得學生們能夠順暢地進行討論,教師甚至給出了一些有關于not until句型的其它例句,這些例句在挑選時一定要確保比我們要討論的例句更簡單,以期給學生們足夠多的提示。
2、分組并確定分工
關于分組、分工問題,教師要結合現場一些外界環境,所授課班級人數問題等。比如,如果人數較多的課堂,地點又在教室,那么可以采用按照座位現場分組的方式;如果人數較少的課堂,學生們完全可以自己根據喜好自由組隊,甚至可以放棄中規中矩的教室課桌擺放,隨意的環境更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想象力。以教材《實用綜合教程》(第二版)的第七單元翻譯課堂為例:
Yesterday I worked until 2:30 before I remembered I hadn’t eaten lunch.
教師在明確主題之后,便根據班級實際情況(人數26,地點為教室)要求同學們自由分組,可以自行選擇到地點討論(甚至可以把黑板借給所需要的組),唯一要求每組人數4-6人,并指定組長(主要負責每位組員參與討論)。
3、明示紀律及規定時間
我們之所以要將“頭腦風暴法”引入大英課堂,主要還是要建立師生之間的人文情感,所以在此法應用過程中,作為主持者即教師需要掌握師生之間的平衡,在平衡關系中建立合作。為了使參與者能夠積極參與討論,教師也需要有一些紀律要求學生們遵守,例如認真思考,直面議題,積極討論等。
關于討論的時間,要根據我們確定的主題來靈活規定,以教材《實用綜合教程》(第二版)的第七單元翻譯課堂為例:
Yesterday I worked until 2:30 before I remembered I hadn’t eaten lunch.
教師在分組后,規定用15分鐘的時間進行組內討論,由組長記錄并總結出小組討論的結果。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逐組視察,進行適當引導。
4、綜合總結
通過了小組的頭腦風暴暢談之后,各個小組得出了相當多的討論結果。例如:昨天,我一直工作,直到兩點半,我記得我還沒有吃午飯;昨天,在我記得我沒吃午飯之前,我工作直到2點半;昨天,我一直工作到兩點半,之前我都記得我還沒有吃午飯;昨天,我一直工作到兩點半,才想起來我沒有吃午飯;等等。
至此,頭腦風暴的任務并沒有完成,將小組討論的結果進行綜合整理并加以分析才是這個方法的精髓之處,目的是讓學生們找到最佳的翻譯方式。在這個步驟中,必須要求教師嚴格平等對待每一組所探討出來的觀點,再反復和學生集體比較之前第一個階段給出的例句,分析并討論哪種或哪幾種翻譯方式更為科學。
三、結論
為何大英課堂中的翻譯能夠使用“頭腦風暴法”呢?這首先取決于頭腦風暴法本身的特點,即多樣性。我們可以通過頭腦風暴討論出多于一種的結論。其次,翻譯本身的特點,即多樣化。翻譯的版本可根據譯者的不同而不同,只要能夠表達出被翻譯者的本意,如何說并不重要,而翻譯課堂有頭腦風暴的加入更能凸現人文情感連接,激發學生與教師的雙重主觀能動性。
參考文獻:
[1](美)A.F.奧斯本.王名利等譯.創造性想象[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199.
[2]陳琦.當代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3]王重力,秦君怡.討論法的新形式——頭腦風暴法[J].中學生物教學.2000(02).
[4]王秀萍.頭腦風暴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