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5年,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而榮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從中醫古方中發掘出的青蒿素將人們的目光重新聚焦五千年的文化積淀。研究認為,古代中國的千年經驗積累對科技創新是財富而非束縛,關鍵在于對古人經驗的發掘而非對經驗主義的繼承,在于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分析精神和理性精神相結合。
關鍵詞:經驗;傳統文化;科技創新
[中圖分類號]:G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0--01
一、引言
1971年,屠呦呦從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中獲得靈感,成果通過乙醚提取出青蒿素[4]。2015年,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而榮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該獎也成為迄今為止中醫藥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當人們沉浸在國人榮獲諾獎的同時,也應反思,中國傳統文化是否對現代的科技創新一無是處,甚至僅起著阻礙作用。
二、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科技創新的關系
傳統文化是指一個國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累積起來的價值觀念以及知識體系。科技創新能力則是指,國家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科技創新思維模式。科技發展的核心動力正式科技創新能力。傳統文化通過創新動力、創新主體、創新對象和創新方法等中介間接影響國家科技創新能力[1]。新時期,中國的科技創新即要打破傳統文化中與科學思維不適宜的經驗主義,功利主義思想,又不能完全摒棄傳統文化,否定中華民族幾千年留下的對自然界探索留下的寶貴經驗。談中國傳統文化與科技創新的關系,要防止走向兩個極端,即“民族中心主義”和“科學至上主義”。那種認為“國學是個大籮筐,什么都能往里裝”的思想要堅決反對。盲目擴大傳統文化的作用,不分場合的用古人的思想套現代人的生活,最終只能變成手撕鬼子的抗日鬧劇,既無異于提升民族自信心,又于現代生活的實踐相脫節,引人發笑。要發掘傳統文化對科技創新的積極作用,必須先厘清傳統文化中的“良”與“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分清傳統文化中主張的與現代科學思維相悖的唯經驗主義,和對科技創新極具啟發意義的寶貴經驗。
中國人對自然的研究往往止于觀察,究其原因就在于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天人合一”和“敬畏自然”思想。中國人更看重歷史經驗,講究等級秩序和儒家傳統。這種“教條主義”逐漸成為科技創新的主要障礙,只有打破傳統的“教條主義”,科技創新才能有所發展。批判性思維的關鍵是:要勇于對一切舊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深刻反思,找出不足之處,為創新提供機會[5]。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馬克迪爾米德教授在評價中國的科學研究時說:“擁有在5年內僅發表1篇論文,但該論文得到其他國家學者引用20次的科學家,比擁有在5年內發表10篇論文,但這10篇論文僅得到1次引用甚至1次也沒有的科學家要重要得多!”[3]
林語堂先生曾說:“晉代學者則復興了道家學說,靠“直覺”來解開自己的身體與宇宙之謎,在推測自然與人體的奧秘時,中國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直覺”。經驗直覺思維方式是導致科技體系中缺乏科學理性重要原因。對思維和形式邏輯的忽視,阻礙了中國人分析精神和實證精神的培養[1]。2000年,中國大陸生物學家的數量、政府資助的生物學實驗室數量以及在此領域發表的論文總數,與美國同類數據比較,結果大致相近,但是,中國學者在這一領域發表的具有國際水準和較高影響力的論文,不到美國學者的4%[2]。
2015年屠呦呦獲諾獎后,外媒紛紛進行報道,其核心詞即Nobel prize和上Tu Youyou,國內媒體在編譯時仍將其改譯為“屠呦呦:榮譽屬于我、集體和國家”。“獨”者,不同也。這種不同是與他人的不同,與一般的不同,與群體的認識、規范和習慣的不同。強調群體價值和群體利益,把個體規定為群體中的一個角色,使個性受規定的角色行為的限制,其結果必然是對個人的壓制和壓抑。國人歷來有“槍打出頭鳥”和“人怕出名豬怕壯”之說,這些觀點表面,創造能力和創新思想產生的基礎,就在于個體的獨立意識。缺乏獨立探究事物內在規律的人,很難獲得獨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
三、結論
當前,中國政府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積極向外推廣中華文化,大力支持復興傳統文化的事業。世界范圍內,正興起一場“漢語熱”,孔子學院在各個國家開辦起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大國理想日漸復蘇。公共媒體上,名目繁多的國學講堂不斷走進公眾視野,打著“孔子老莊思想”旗號的學者大師們頻頻亮相。
總的來說,“國學熱”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國人民族文化身份的自覺意識。從思想上擺脫傳統文化對科技創新的束縛,借助先進的科技量化分析前人的經驗,抽絲剝繭,理性地提取其中的精華,這無疑能把中國的科技創新發展推向深入。這一點,從“三無”學者屠呦呦,無博士學位、無留洋經歷、無院士頭銜,獲諾獎已經可見一斑。但愿像小柴胡這樣的中國古方,不再由日本人來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但愿像中國的宣紙制作技術,不再由日本人改進,制成通行全球的“改良日本紙”。但愿中國人不再只拿四大發明去制作鞭炮、看風水。
參考文獻:
[1]鄧厚平. 傳統文化對科技創新能力的影響[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 2007(8): 42-45.
[2]段治文. 當代中國的科學文化變革[D]. 浙江大學, 2004: 78.
[3]龔旭(整理). 為世界科學把脈 為中國科學建言:出席“21世紀科學前沿與中國的機遇”高層論壇的三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談世界科學與中國科學[J]. 中國科學基金, 2006(4): 200-205.
[4]黎潤紅. “523任務”與青蒿抗瘧作用的再發現[J]. 中國科技史雜志, 2011(4): 488-500.
[5]宋純鵬. 傳統文化的“雙刃劍”與科技創新:高校創新人才成長的文化思考[J]. 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 2007(1): 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