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鄭大圣導演的電視電影《王勃之死》極具中國古典韻味。影片畫面富有詩意,配樂古典優雅,對白具有明顯的文學化傾向,思想意蘊和敘事方式都體現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借鑒。
關鍵詞:詩意;古典;傳統文化
作者簡介:劉慧(1991-)女,漢族,山東東營人,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學生,研究方向:敘事學。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0--01
電影《王勃之死》展現了詩人王勃短暫卻絢爛的一生。唐高宗年間,長安才子王勃意氣風發、卓爾不群,但卻因為卷入皇室斗爭而被貶謫。他送好友杜鏡外出做官,寫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詩句;他與歌女落霞同病相憐,為她創作了千古名文《滕王閣序》。然而他內心的苦悶卻無法排解,終于在一次醉酒之后赴水而死。
影片畫面精致大氣,色彩飽滿,充滿詩情畫意,具有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美。影片開頭:清冷的月光,搖曳的蘆葦,緩緩飛過的水鳥,讓人聯想起《紅樓夢》中的詩句“寒塘渡鶴影”[1]。王勃策馬奔騰的場景與嵇康《贈秀才從軍》詩中的描寫十分相似:“良馬既閑,麗服有暉。左攬繁弱,右接忘歸。風馳電逝,躡景追飛。凌厲中原,顧盼生姿。”[2]影片后半部分,王勃南下尋父,主要場景由“廟堂之高”變為“江湖之遠”,電影的畫面變得更加廣闊,其中有暮色蒼茫的江畔,也有篝火冉冉的夜晚,有冷月和寒塘,也有落日與晚霞。此外,影片的色彩也很多元化,大面積色塊奪人眼球,清冷的藍、明麗的黃、優雅的綠,呈現出一幅幅如詩如畫的美景。
影片的聲音部分亦有特色。探獄一場戲,寂靜的長安街上忽然響起一陣馬蹄聲,營造出緊張不安的氛圍;之后觀眾跟隨杜鏡的腳步進入死牢,此時磨刀聲、雞血的淅瀝聲,劊子手喑啞的歌聲此起彼伏,烘托出環境的壓抑和恐怖。影片配樂由琵琶、簫笛、古箏、古琴等中國古典樂器組成,劇情不同,樂器和曲風也不相同。電影開始,古琴的聲音首先響起,然后加入琵琶和古箏的聲音,變清靈為悠揚、為蘊藉,逐漸進入劇情。當王勃志得意滿時,配樂是節奏感極強的琵琶;而當王勃身陷囹圄時,配樂則是清冷幽怨的長笛。每到關鍵劇情,配樂就會響起,旋律悠揚、纏綿、熱烈、奔放,充滿大唐盛世的旖旎風情,讓觀眾感受到王勃理想與激情;配樂還有一段女聲吟哦版的變奏,這段變奏空靈、哀怨,像一首的挽歌,嘆息著詩人的早逝。
影片臺詞具有十分明顯的文學化傾向,如王勃對前來探監的杜鏡說:“你帶著雷電的氣息,必將與長風通行;而我,渾身卻泛著腐爛的氣味,馬上就成為蛆蟲和螻蟻的美餐了。”又如,當眾人歡慶節日、載歌載舞時,王勃卻在角落里自言自語:“為什么,為什么我的心理空蕩蕩,全無主宰?王勃,王勃身在何處?是世人遺棄了我,還是我遺棄了世人?”再如,王勃和秋水翁的對話:“我要去大海,聽說海水是腥的,像血一樣。”“沒有風,哪里也去不了。”“世人等風,惟王勃等死。”“小老兒我活了七十多歲了,天天兒在等死。這個死就像那個風一樣,它說來就來,哪里是受人擺布的?”“可人心似風,又是聽誰擺布的呢?”都是韻味十足的文學語言。
影片故事來源于“三言二拍”的《馬當神風送滕王閣》篇,最初劇本只是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經過導演鄭大圣的改編,才有了現在的格局。鄭大圣出身于電影世家,母親黃蜀琴是女性主義電影《人·鬼·情》的導演,外祖父黃佐臨是新中國第一代電影人。鄭大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比較深刻。影片中的王勃不再是簡單的才子符號,而是一個生動復雜、有血有肉的人。他愛慕虛榮,想通過攀附權貴來彰顯才名,但又不愿與人同流合污,因此經常處于尷尬境地,矛盾、痛苦,不知何去何從,這也是封建文人面臨的一個共同難題。導演十分注意鏡頭的運用,通過推拉搖移,改變拍攝的距離和角度,既交代了人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又揭示出人物內心的情感。王勃出場,仰拍鏡頭表現出他桀驁不群的氣質;王勃被英王羞辱,俯拍鏡頭展現了封建文人在政治權力面前卑微、惶恐的狀態。
電影還借鑒了詩詞的藝術手法,利用意象進行敘事。孤鶩在影片中出現了三次,分別是在王勃打腹稿時、看落霞起舞時和寫下傳世奇文《滕王閣序》時;影片中,王勃多次張開雙臂作孤鶩狀,孤鶩象征著他杰出的才華及卓爾不群的性格。影片后半部分是王勃的一個夢。秋水翁長得很像廟中泥塑,落霞姑娘則與風箏美人有幾分神似。王勃被秋水翁所救,醒后問自己身在何處,秋水翁淡淡一笑:“少年人,你是做著夢來的吧?”由此可以推測,秋水翁和落霞姑娘都是王勃夢中幻想出來的人物,是他性格的兩個側面,一個淡然瀟灑,一個郁郁寡歡。這個夢暗示了王勃內心的矛盾與掙扎。花朵也多次出現在影片中。片頭,一席白衣的王勃身邊環繞著許多花朵,這些花朵象征著他的才華。王勃說他曾經夢見仙人贈給自己一件袍子,袍子上面開滿了墨色的花朵,于是便自稱“上天假借的一支筆”。才華給王勃帶來了名聲和榮耀,但也給他招致了禍患與不幸。片尾,王勃飄浮在空中,但身邊卻沒有了飛舞的花朵,暗示著這時的王勃不再是“上天假借的一支筆”,他以生命為代價獲得了靈魂的自由。
總之,《王勃之死》是一部極具古典韻味、充滿浪漫色彩的中國風電影,是國產電影不可多得的佳作。
注釋:
[1]見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評注》第304頁,北京出版社,1979年10月版。
[2]嵇康《贈秀才從軍》,見李慕南《歷代詩歌》第75也,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年6月版。
參考文獻:
[1]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