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語序、停頓、句中語氣詞及其他標記等四個方面對漢韓語話題標記分別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對比兩種語言的話題標記從而歸納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關鍵詞:漢韓語;話題標記;對比研究
作者簡介:金明艷(1982-),女,遼寧本溪人,吉林大學外國語學院朝鮮語系講師,博士,主要從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H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0--03
一、引言
話題標記是用來標記話題的結構位置與功能的形式手段。從一個較寬泛的角度來看,語序、停頓、各種音段(或超音段)成分都可被視作話題標記。而從一個較窄的角度來看,話題則專指那些后附于話題的虛詞。但是我們又研究發現,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語言里還會存在各不相同的具有具體外在表現形式的話題標記。本文將以現代對比語言學的相關理論為指導,對漢韓語話題標記進行對比研究,試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二、漢語話題標記
一)語序
語序,因為其具有跨語言的特性,是一種表現范圍最廣的話題標記。范開泰從顯性形式角度把現代漢語的話題切分為有標記話題和無標記話題,同時指出無標記話題作為零標記形式出現的可能性。范開泰(2000)認為,語序是無標記話題的外在表現形式,話題具有前置特征,往往出現于句首。因此,語序位置是一種廣義范疇的話題標記。
二)停頓
停頓,一般與句中的語氣詞(提頓詞)相呼應充當話題標記,如:
(l)環保呢,是表現一個城市的競爭力的重要參考指標。
(2)新疆啊,還是很值得一去的。
陸儉明也對停頓作為漢語話題標記的資格提出了相同的觀點,同時他也指出這是我們區別漢語中出現的話題和主語的一個重要標準。但是,陸儉明(1982)認為停頓在漢語語法中與其說專門表示話題,還不如說主要用于表達單純意義上停頓。另外,停頓作為一種話題標記不僅可以突出其前成分的話題性,甚至還可以減弱其他后面沒有停頓的成分的話題性(徐烈炯、劉丹青,2007),如:
(3)a)昨天晚上我們家后院跳進來一個人。
b)昨天晚上,我們家后院跳進來一個人。
c)昨天晚上我們家后院,跳進來一個人。
d)昨天晚上,我們家后院,跳進來一個人。
上述例句中的“昨天晚上”和“我們家后院”均為話題,在(3a)中兩個成分都沒有被刻意突出,而在(3d)中則都被突出了。在(3b)和(3d)中分別突出了“昨天晚上”和“我們家后院”,而相對應的另一個成分的話題性則被削弱了。當然,與狹義理解的具有語音及詞匯表現形式的話題標記相比,停頓所標示的話題性則沒有那么強烈。
三)句中語氣詞
方梅(1994)認為句中語氣詞不都是話題標記。原因在于,句中語氣詞可以加在非話題成分后,如:
(4)他最喜歡啊,吃冰糖葫蘆。
按照方梅的解釋,句中語氣詞至少應被看作是兼用的話題標記。韓魏峰(2010)指出,要區別句中的一個成分究竟是語氣詞還是話題標記,主要應看,一、在結構上其前成分能否占據句法分析中的話題位;二、功能上其前成分有無引入或對比新信息的話題功能。若滿足以上兩點,則相應成分應被優先分析為話題標記,我們同意此觀點。
句中語氣詞“啊、嘛、呢、吧”均有引起話題功能,表示一定的“提示”意義。其中,語氣詞“呢”通常用于提示性話題后,具有“對比”雙方的語法功能,而另一個具有此項功能并用于提示性話題之后的則是“吧”,但是我們發現“吧”常常用在話題后,表示“舉例”的語法意義。一般來說,從漢語里的四個停頓詞來看,“吧”在提示話題時,可以加強舉例的語氣;“啊”的虛化程度最高,因此它表示的實質意義也最少;“嘛”一般可以表達話者的多個語氣。另外,研究發現語氣詞“嘛”在陳述句中提示話題時,可以省略述題,如:
(5) a) 這個小孩真是太調皮了,三天兩頭地闖禍。
b) 小孩子嘛。
(6) a) 他跑得可真快!
b) 運動員嘛。
四)其他話題標記
漢語里還有其他的一些話題標記,如介詞“就”、“對于”、“至于”、“關于”等。介詞“關于”用于表示關涉,引出關涉的對象;“至于”一般不用于始發句,表示一個新話題,同時也具有對比意義,但是其對比性通常都沒有句中另一個語氣詞“呢”強,因此往往用于表示一種隱性的對比。語氣詞“至于”提示話題通常帶有新信息,這也其焦點性相對較強,而話題度受到削弱的原因所在,如:
(7)星期二休息,至于星期三,我們研究后再通知大家。
通常漢語中的介詞提示話題時,在其后會有停頓出現。介詞還能與其他成分構成相對固定結構來提示話題,如“對……來說”、“就……來看”、“于……來說”等即是。
(8)關于這件事,我不想發表評論。
(9)就這次事故來說,這家公司要承擔很大的責任。
作為前附性的話題標記,“連”字一般與后面的動詞搭配表達最低標準或要求。因為“連”字結構的使用,句中的動詞次話題具有了“突出”特征成為話題焦點。而這時的話題不僅具有了較為顯著的對比性,其所在句子的動詞結構仍然保留原有的重要信息。如:
(l0)連看他都沒看一眼。
(11)連動他也懶得動一下。
“連”字句可以通過兩種途徑來表示強調:1.通過“連”字突出強調意義;2.通過動詞拷貝表現其強調意義。因此,不管是通過哪一種途徑實現,其往往在句子中表示一個話題焦點。如:
(l2) 他連看都沒看過我一眼。
這首歌連聽也沒聽過。
三、韓國語話題標記
一)特殊助詞“-?/?”
韓國語的話題絕大部分是有標記話題,經常使用的話題標記是特殊助詞“-?/?”,使用率非常高,且語序較為自由。韓國語是語序較為自由的語言,因此作為話題標記的特殊助詞“-?/?”的位置也較為松散。如:
(14)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
e) 昨天在公園發生了打架事件。
通過例句不難看出特殊助詞“-?/?”不僅可以直接接在名詞“???(昨天)”、“???(打架)”后面充當話題,還可以與其它助詞或詞尾“?????(在公園)”、“?????(發生)”搭配而完成話題標記功能。
二)主格助詞“-?/?”
一直以來人們把“-?/?”局限于主格標記的范圍里進行研究,我們發現在韓國語句子結構中存在著“主語—謂語”結構無法駕馭,必須以“話題—陳述”結構進行說明的情況。如:
(15)a)?? ??? ????.
b)??? ???.
c)*今天金君是結婚.
d)*弟弟是病.
例句中不難發現“??”與“??”,“??”與“?”都是無法直接進行搭配完成句子結構對主語與謂語的要求。而這種現象從“話題—陳述”的角度就不難理解和解決了。
主格助詞“-?/?”作為話題標記的資格,我們還可以從否定句結構中進一步得到佐證。在韓國語語法中否定形態分為兩種,即“????(??)”與“??”。雖然人們逐漸在淡化兩者之間的差別,但是我們還是會從中發現它們之間的差別。前者是對整個句子,而后者是對陳述語的否定。因此,我們可以說“????(??)”相對來說表達較為復雜的意義。
(16)a)???? ?? ?? ???.
b)*???? ?? ??? ???.
c) 永洙不吃飯。
d)??? ?? ???.
e)??? ??? ???.
f) 孩子不哭。
g)?? ??? ???.
h)?? ???? ???.
i) 鈴不響。
上述例句中之所以e)與h)成立,而b)無法實現的原因就在關于靜態的表達方法問題。即,句子結構應表達的是對某一動作或變化的狀態的陳述,而非對其動作或變化發生的記錄。也就是說擁有[+Human]性質的單位是無法實現話題化的,只有[-Human]性質的伴隨才能夠完成話題化。例句中的e)表達的意義在于‘人為地想去弄哭孩子,但是還是沒能使他(她)哭泣’,而h)的意義則在于‘可能用力地去敲了鈴,但是仍沒有動靜’。
通過下面的例句我們可以進一步證實關于上述主格助詞“-?/?”作為話題標記的資格問題。如:
(17)a)?? ?? ??.
b)?? ??? ??.
c) 水不深。
我們對(17b)的理解只能是對其某種狀態的把握,而不會是對某一狀態的陳述。當然如果該句子發生以下的變化的話就另當別論。
(18)a)?? ??? ?? ?? ?? ??.
b.水不足以過船。
這種情況下則是對將來要發生的動作或行為的說明。
總之,否定句的話題化既能對已經發生或現在發生乃至將要發生的行為進行說明,將來時的情況下表達一種愿望或期許等意義。
從迄今為止對韓國語話題的分類中可以看出,相對于助詞“-?/?”在話題表達功能上的普遍性,格助詞“-?/?”主要限定于體詞并應具備[+Stative]特性的單位上。這也許是“-?/?”本身作為格助詞特征所導致的結果,也許是話題化過程中發生的變化。
三)其他話題標記
漢語中有由介詞結構充當的話題,而在韓國語中往往以慣用詞組或副詞性單位的形式出現,但仍為話題。如:
(20)a)? ??? ???? ?? ?? ??? ???.
b)關于這個問題我們明天再討論。
(21)a)????? ????? ??? ?? ??? ??? ??.
b)在房間里,爺爺看報紙,弟弟做作業。
(20)例句中的“關于這個問題”與“? ??? ????”慣用詞組,(21)例句中的“在房間里”與“?????”副詞性單位相對應。
此外,柳英綠(2009)指出,韓國語雖然沒有謂語性單位直接充當話題的情況,但是通過名詞性功能轉換之后,仍可充當話題成分。如:
(22)a)???? ??? ?? ?? ?? ???.
b)學習漢語不容易。但是我們知道上述例句在韓國語中還有另一層內容。
c)???? ??? ?? ?? ?? ???.
如果說(22a)中的“學習漢語”不能夠直接成為韓國語中的話題,只有在經由“-?”轉換之后才能完成話題功能的話,c)中的格助詞“-?/?”的功能我們要如何解釋呢?
(23)a)? ????? ?? ?? ?? ???.
b)正要出門的時候,下了雨。
c)?? ??? ??? ? ???.
d) 他一天都在干活。
如果我們要對例句中“?? ?? ?”與“?? ??? ??? ? ?”進行說明的話,仍會出現我們在對例句(15)中所出現的現象,當然也就只能夠參照對例句(15)的理論進行說明。
例句(22),(23)不僅說明了韓國語謂語性成分可以直接充當話題,而且還進一步證實了我們關于主格助詞“-?/?”作為話題標記資格問題。
四、漢韓語話題標記對比
下面我們在對兩種語言分別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對比漢韓語話題標記的類型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一)語序
語序作為重要的語法手段,這一特征在漢語句子結構中是顯而易見的,而在韓國語句子結構中因為語序是不具備此語法功能,所以約束力較弱。換言之,在大部分的情況下話題作為舊信息通常是位于句首的,但是在韓國語語法中由不同的助詞或詞尾去完成漢語語序的語法功能,因此話題的位置相對而言又是較為自由的。通過上述例句中的(14)可見一斑。
二)停頓
因為特殊助詞“-?/?”語法化程度相對較高的原因,停頓的使用范圍受到很大的制約和限制主要用于口語中,而書面語中不會出現停頓表示話題的情況。但是,停頓有時也會出現于較長的短語或小句后與提示助詞搭配使用來表示話題,也會出現于較短的話題后表示強調意義。
三)語氣詞
語氣詞并非只有“呢”具有某種表示對比的意義。語料分析發現,在對比話題句中可以用其他語氣詞來代替“呢”。并且,漢語的對比話題句多以無標記話題句形式實現。“呢”表示對比話題通常只局限于口語中的無標記對比話題句。因此,“呢”并非必須出現于漢語的對比話題句中,但是韓國語的對比話題一般必須使用話題標記,而且均以特殊助詞“-?/?”標記實現。我們認為比起語氣詞“呢”來,特殊助詞“-?/?”對比話題功能更加具有典型性,語法化也相對更高。
四)其他話題標記
上述例句中的(20)—(24)說明韓國語語法中雖然沒有介詞成分,但是慣用詞組或副詞性單位將完成此功能。而且,韓國語謂語性成分也可直接充當話題成分。如:
(25)a)? ????? ??? ? ??.
b)如果是他的話,你可以放心了。
c)???? ?? ??? ??? ???.
d) 我呢,不是很滿意。
a)?? ??? ?? ?? ???????.
b)要說他是全天下最懶惰的人了。
五、結論
一直以來人們對韓國語話題標記的認識僅僅局限于對特殊助詞“-?/?”的理解上,通過研究我們發現主格助詞“-?/?”雖非典型的話題標記,它作為話題標記的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人類語言具有共同性,我們通過對比漢韓語話題標記,發現它們從語序、停頓、語氣詞及其他話題標記方面,不僅擁有一定的共同點還具備各自的特點。
研究發現,韓國語話題化現象非常普遍而又頻繁,使用頻率非常之高。屬格助詞“-?”、對格助詞“-?/?”、與·處格助詞“-?”“-??”及造格助詞“-(?)?”等等,都具有此語法功能。這不僅為本論部分提到的特殊助詞“-?/?”非唯一性提供了佐證,而且對人們一直以來認為的韓國語為話題和主語均較為分明的語言的說法,提出了挑戰。
因為這些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不再展開進行說明,會在以后的研究中另行分析和歸納。
參考文獻:
[1]范開泰,“語用說略”[J].《中國語文》,1985年第一期。
[2]方梅,“北京口語中語氣詞的功能研究”[J].載《中國語文》, 1994年第2期。
[3]顧鋼,“話題和焦點的句法分析”[D].《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
[4]陸儉明,“現代漢語語法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4期。
[5]費惠彬,“漢日話題對比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6]徐烈炯、劉丹青,“話題的結構與功能”[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增訂本)。
[7]楊興銳,“從漢韓對比看漢語話題”[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8]柳英綠、崔載光,“漢韓語話題對比”[J].《華夏文化論壇》, 2009年第00期。
[9]韓巍峰,“主題與主題標記結構的語序類型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林新宇,“漢語和韓國語話題句對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11]吳丕,“漢語和日語句子話題顯現形式對比研究”[D].廣西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12]???(1988),“????? ??? ?? ? ??.- ?? ‘?/?’,‘?’,‘?/?’,‘???’? ???” [J].?? 192?.
[13]???(1980),“?? ??‘?’? ???” [J].?? ?170?.
[14]???(1972),“??? ??? ??”,“????”[J].?28?.
[15]???(1987),“‘?/?’? ‘?/?’? ????”[D].????? ??????.
[16]???(1990),“???”,“???? ????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