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亨利·詹姆斯是美國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其小說以細致心理細節描寫見長。本文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尤其是其人格結構理論,進一步分析小說中的主要人物的性格,同時也透過人物的言行進一步研究作者本人的同性愛傾向,從而更深入的揭示作家的創作動機。
關鍵詞:弗洛伊德;亨利·詹姆斯;學生
作者簡介:黃瑩(1993-),女,漢族,廣西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碩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胡戈,女,漢族,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廈門大學博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0--01
學生,是亨利·詹姆斯早期文學創作的作品之一,主要講述了一個早熟卻天真的學生和他的年輕家庭教師間的曲折故事。小說主要借教師彭伯頓視角描述和學生摩根及家人發生的故事。從某種程度而言,摩根與彭伯頓之間的師生情誼是超正常邊界的。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能更好闡釋人物復雜的心理,同時也能窺見作者創作本身時的心里真實狀態,從而更好的理解作品。
1923年弗洛伊德在《自我與本我》一書中,詳細闡述了三重人格結構理論。他認為人格結構是一種動態的能量系統,形成后便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中。同時這三部分在人的精神活動得整個過程中都始終處既矛盾又融合的狀態。三者間彼此牽制也使人處于道德約束下。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能清楚闡釋出《學生》中彭伯頓的復雜心理變化,并且通過這一人物的言行舉止也能窺見作者本人的同性愛傾向。
一.本我
在人格結構的三大系統中,“本我”處在最底層,主要靠遺傳而獲得,是人體結構中內在固有的。弗洛伊德認為,“本我”是最原始的自己。包含了滿足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欲望,在快樂原則指導下只求滿足個體欲望。
小說中,體弱多病的小男孩摩根從小在疾病的折磨下無法像正常小孩那樣接受系統的學校教育。因此他的家人只好給他請家庭教師,恰逢身無分文的窮學生彭伯頓受生存所迫急需工作,二人得緣相識。小說開篇對彭伯頓的描述中,作者使用了一系列帶女性色彩的形容詞如:“hesitated”,“procrastinated”來修飾彭伯頓,他反復躊躇如何開口詢問摩根太太薪酬的描寫尤其突出了他靦腆羞澀的性格特點,也為他遇見摩根的心理沖擊埋下伏筆。初次見面,摩根的早熟和聰穎給彭伯頓留下了深刻印象,后來的學習生活中二人逐漸熟悉并相交頗深,其情誼已超越了正常的師生情,甚至一個眼神,一個對視都能讓立刻對方會意。然而現實是殘酷的,摩根一家人體面優越的生活只是虛偽的假象,他們的經濟基礎是建立在坑蒙拐騙的不道德行為上,不僅如此,在發現教師和學生間的情誼之后,他們甚至有恃無恐的拒絕提供應給的薪酬。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彭伯頓不顧自己的現實情況,毅然遵循快樂原則,無怨無悔的選擇陪伴在摩根的左右二,人的親密關系也維持了數年之久。
二.超我
弗洛伊德認為“超我”是社會性的,反映了社會道德規范作用于個人。它按照社會道德標準監督“自我”行動,壓抑著本能的沖動。小說中最能體現彭伯頓按照“道德原則”行事的“超我”行為,就是他在受社會道德“自我”約束下離開摩根一家。根據當時的道德標準,同性愛是可恥的,而像摩根這樣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青年絕對不應該是戀童或者同性,更何況摩根還是他的學生。因此,二人積累的深厚的感情不可能為社會所接受,是注定沒有結果的。雖然彭伯頓的自我在快樂原則下不顧具體社會現實,但是在現實原則的超我作用下,他不得不選擇離開,這對在超我作用下理性選擇。
三.自我
“自我”處于“本我”和“超我”間,從“本我”中分化出來聯系 “本我”與外部世界,它能調節本能需求和現實社會規范間的矛盾。小說當時的社會現實環境中,彭伯頓在物質匱乏的情況下,本是為生存而工作,然而在得知薪水無望時,卻做出違背常理的選擇。這樣反常的舉動背后,作者給與的解釋是師生情深,然而細讀文本后不難發現字里行間流露的模棱兩可的曖昧之情。例如;在小說的第六章中,二人的對話玩笑間都透露著對彼此的深厚情感,摩根感激的稱彭伯頓為他的治病良醫,他的陪伴勝過最高明的醫生,彭伯頓也對此熱切回應。早熟的摩根心里深知父母秉性,真心相勸后彭伯頓離開又回來。雖然有心帶摩根遠走高飛卻無奈屈服于社會道德的約束。因為彭伯頓的“自我”遵循了“現實原則”,根據周圍環境的實際情況他自我實現了“本我”和“超我”間的矛盾調節,采取了相對理性的行為。因此最終面臨選擇的機會時,考慮到二人的感情無法被現實社會所接受,他選擇了退縮,這也間接導致了摩根看透現實之后的心碎離世。
四.結論
正如本文所述,根據“本我”的快樂原則,他在小說中無所顧忌地展露了自己的原始性沖動,非理性的借工作陪伴了深愛的摩根;然而他并沒能無視二人感情能否實現的可能性,在社會道德的束縛下,他無法做到蔑視倫理道德的權威,不得不接受“自我”對其行為的監督和指導,最終選擇了跟現實妥協。事實上,詹姆斯本人在這部小說的創作中,借由師生情的神圣外衣、巨大的年齡差也含蓄地通過彭伯頓的內心煎熬和遭遇,間接表露了自身的潛在同性愛的傾向。詹姆斯在小說中的精心安排,也說明了他自身在面臨社會道德約束時陷入的矛盾處境,作品人物的妥協間接反映了作者對同性愛的妥協。
參考文獻:
[1]亨利·詹姆斯,亨利·詹姆斯中篇小說選[M].巫寧坤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7.
[2]朱立元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