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白妮》有著令人驚奇的情節設計和原汁原味的冀中地方語言特色。小說人物頗具傳奇的命運遭際與中國農村近百年的厚重歷史混雜在一起,既展現了一個傳奇女性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依靠個人奮斗走向成功的“經典案例”,更為讀者展現了一幅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背景下鄉土世界逐漸走向式微的時代變革圖景。
關鍵詞:新鄉土世界;白妮;挽歌;傳奇
作者簡介:宋錦文(1994.12-),男,漢族,江蘇蘇州人,海南師范大學本科學生,研究方向為現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0-0-01
《白妮》是一部非常好看、耐看的小說。一段莫名其妙的“洋血”傳奇,帶給了三代人不同的命運和追求。百年間風云變幻,更為這段故事涂抹了一層濃厚的傳奇色彩。可以說,《白妮》講的既是一段個人成長史,一曲女性的勵志贊歌,同時也是一部清晰、深刻地展現新鄉土世界巨大變化的杰出作品。
一、傳奇故事與時代背景的雙線結構
小媳婦寧氏帶著兩歲大的金發碧眼小男孩落戶到了堤外村老矢家,從這里開始,這個古老的鄉村家族便開始了近百年的沖刷血統的宏偉計劃。然而,當這一持續了近五十年的宏愿終將實現的時候,長著藍眼睛、黃頭發的矢秀白出生了,她高高的鼻子、雪白的皮膚,就像一面懸掛于桿頭的刺眼白旗一樣,宣告著這個家族所有努力的最終失敗。就這樣,一個期待以“精血沖刷”血脈恥辱的鄉村家族,一個一出生就打破三代人所有夢想的“洋血”異類,在對立沖突中構成了故事的前世今生。小說的主人公矢秀白爭強好勝、果敢堅毅,在改革春風尚未撼及堤外村頑固根基的時候,她就敢于第一個沖出農村,帶著姐姐到長旺市場上去販賣腈綸毛衣;第一個在農村開設現代化紡織工廠;甚至還第一個把古老村民從傳統鄉村中領了出來,將他們帶進了現代化工廠里,就此徐徐拉開了堤外村由傳統鄉村向現代化社會轉變的大幕。
《白妮》固然是以矢秀白的成長、成功歷程為主線的,整部小說故事性很強、頗具傳奇色彩,極其引人入勝,但這絕不能代表這部書的全部,《白妮》中另外非常值得人注意的一點還在于,當人一氣讀完整部作品的時候,人物的活動背景——一個清晰又朦朧的鄉村世界就會不自覺地整體浮現出來。我們看到,《白妮》里的鄉村世界既是傳統的,也是現代的;既是封閉的,也是開放的;是靜止的,也是動態的,一場巨大的現代化變革已不可阻擋之勢席卷了整個堤外村,并在這片華北平原大地上迅猛生發開來,它一方面正如一次猛烈的爆裂,撕扯著傳統鄉村的固有秩序和格局;另一方面又如一股洶涌暗流,平靜中不斷探尋著傳統鄉村的全新走向。
二、“新鄉土世界”的宣告式微之作
《白妮》是一部書寫鄉村世界的文學作品,更確切地應該說是一部關于“新鄉土世界”的作品。“新鄉土文學”的概念自06年被提出之后,以對當代鄉村世界的真實展現和對鄉村價值的不斷探尋而得以迅猛生長,這其中既包涵有作家對過去鄉村田園牧歌式生活的留戀和向往,也有對中國鄉村上千年積重難返的指責與反思,當然,也或者有對農村新現象、新生活的熱烈贊頌……總之,作家對當下鄉村現狀的態度是非常復雜的,但他們卻又都無一例外地指向了一點,就是作家們都希望當下現實生活中“茍延殘喘”的鄉村還能在文學世界里生存下去。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似乎就能更好地理解關于《白妮》“紀念正在我們手中巨變的家鄉、方言、觀念和情懷……”的論述了。
小說的敘事由清末民初開始,橫跨百年,但作者真正開始著墨卻要從矢秀白的出生算起,一直到她最后“認祖歸宗”的五十年歲月里冀中平原的鄉村里發生的各種變化。原來的堤外村僵化、頑固,個人權威堅不可破,而當歲月流逝,商品經濟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席卷整個中國大地的時候,原來沉重、僵化的平原山村也在無形中被徹底瓦解了。矢秀白成了名噪一時的鄉鎮企業家,玉仙跑到工廠里做了企業工人,孟正律走上了一條求學致仕的艱難道路,而流氓氣質十足的王小池就連耍無賴也要跑到城里去……總之,我們看到的是農村人想盡一切辦法在向”城里人“的身份上靠攏,他們的這種追求是自覺而又不自覺的,但不管自愿與否,他們都在用實際行動動搖著傳統鄉村的固有秩序和古老傳統。這種動搖的力量是巨大的,結果更加觸目驚心。盡管它沖垮了舊有、惡劣的鄉村秩序和鄉村文化,為傳統鄉村送去了較高的生活質量、新的生活方式和全新的鄉村面貌,但同時也預示了傳統鄉村文明的日漸式微,以致小說最后留給我們的是老太太張秋花獨自守候著祖祖輩輩生活的農村家園,是村支書懷子喟然感嘆“說話不頂事”了的無奈……青壯年都到城里去了,原本封閉、渾圓的鄉村世界也就從此徹底失去了往昔的活力和生命力。
三、結語
探其原因,我們能清晰地看到城市文明殘忍又正義地瓦解鄉村文明的全過程,但這種瓦解廣泛卻不深刻,迅猛而不徹底,然而,恰恰是這種不深刻、不徹底才真實體現了當下鄉村世界的完整風貌。這也是《白妮》讓我們感到欣喜的地方,作者在文中為我們展現的這個清晰而朦朧的“新鄉土世界”,正說明作者對這種不深刻、不徹底的鄉村式疼痛是有深刻反思的,甚至可以說,在《白妮》這部作品中,作者正是以寂寞和懷念為號角,奏響了一曲悲涼的“新鄉土世界”的“挽歌”。
參考文獻:
[1]張同儉. 一個“假洋鬼子”的命運沉浮——劉素娥長篇小說《白妮》解讀[J]. 當代人,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