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繪畫的靈魂不在于畫的是否寫實,而是在于繪畫本身情感的表達。沒有任何一位老師和任何一本書中可以給好畫下個明確的定義或是明確的標準。但我認為好畫應是真情的流露,應是人性中最本真的東西的表達,這就是我喜歡兒童繪畫的原因。
關鍵詞:繪畫;藝術;內心;表達
[中圖分類號]:J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0--01
“畫的像不像”一般是中國式家長對孩子繪畫的首要評價標準,但當家長和老師們跳出來糾正孩子“畫的像不像,對不對”的時候,未來的“畢加索”和“梵高”們就已經被扼殺了。在兒童早期的繪畫中,我們既看不到細節,又看不到透視變形,[1]不是因為兒童沒有敏銳的觀察力,而是因為他們有高度概括的能力。
回想起在讀大學和研究生階段,沒有任何一位老師和任何一本書中可以給好畫下個明確的定義或是明確的標準。但我認為好畫應是真情的流露,應是人性中最本真的東西的表達,這就是我喜歡兒童繪畫的原因。大人們的思想有太多的條條框框,太多的禁錮,太多的傳統思想,而孩子不會,他們看到的是最直接最本質的東西。
大學畢業那年我開了一間專門教兒童繪畫的工作室,想把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當代繪畫相結合。記得有一次上課教孩子們畫樹,在傳統寫實繪畫中樹都是綠色的,但今天的課程安排是打破傳統要畫對比色系粉紅色的裝飾性的樹。好多年齡大些的家長并不表示認同。他們認為樹干一定要是褐色的,樹葉也一定要是綠色的,家長們的教導行為限制了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
我個人很喜歡梵高的花卉系列,他能把平時常見的場景用他特有的方式表達出來,他畫面的顏色是那樣的純凈又那樣的強烈。梵高內心的純凈與孩子們的稚拙正好不謀而合。于是我就想開一期專門臨摹大師原作的課程。孩子們見到梵高的向日葵異常興奮,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把大師的原作徹底地翻了新。有的把向日葵原有的黃色大膽的改成了橙色,紅色,綠色甚至是藍色。孩子們畫的不亦樂乎,而這是有的家長已面有改色,認為這是在糟蹋經典,老師在“糊弄”孩子。這時我在反問難道孩子內心的真正想法不是最珍貴的嗎?難道學畫畫不是陶冶性情而是單純為了學一門技巧嗎?
好多家長來學畫畫第一句話問的就是孩子多久才能畫好,每畫一張畫有沒有進步。那么我想問的是天天喝牛奶,多久能身體好,這和來學畫畫是一樣的道理,做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循序漸進,都不能一口吃個胖子。事實上,不光是孩子,大人在重新開始做一件事情時也需要時間。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人們的功利心也越來越強,但孩子是最簡單,最單純的,不該被大人們附加太多與這個年齡不相符的東西。
記得在在魯美讀本科的時候,老師要求同學們上創作課,把身邊常見的事物用不同的方式畫出來或是畫出畫面中的矛盾。,起初我們幾乎所有同學都摸不到頭腦,可我班的三名韓國留學生在一天之內就交出了十多張油畫的創作小草圖。當時我們都非常驚訝,發現他們交出的小稿都非常有趣,所有的想法都來源于小時候的經歷或是小時候畫的一些兒童畫,這些兒童畫只要稍加改動就能變成一幅完整的油畫作品。出于好奇就問他們小時候老師是如何叫他們畫畫的。他們說在韓國,家長都非常注重兒童時期對繪畫興趣的培養,家長在家里都會留出一小面墻的地方讓孩子小的時候隨意的涂鴉,孩子可以畫一切他們想畫的東西,不受任何束縛,等孩子再大些請老師來家里教小朋友們畫畫,但不會教具體的形象而是引導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作畫。
國外的教育恰恰與我們相反,他們認為孩子是創意大師,每個孩子也都是夢想家,都有自己心中獨特的世界。畫的“像”,并不是美術教育的目的,我認為繪畫是孩子認知世界的最好媒介,最好的過程,最好的橋梁。繪畫只是媒介,只是方法,只是過程。重要的是孩子在繪畫的過程中提高他們的能力,比如邏輯思維,洞察力,創意思維,想象力,耐力,審美,性情,修養。學過素描的人,眼鏡像把尺子,墻上的瓷磚有一點不對稱,一眼就能看出來,這是個本事也是種眼力;畫畫久了的人慢慢就會練就一種洞察力,甚至能看穿一個人的內心;世上所有不存在的東西畫家都能創造出來;一個人的耐力我認為是最重要的,如果他做所有的事情都三心二意,半途而廢的話,將來也注定一事無成。
幼兒通過繪畫表達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愉快和不滿,還有的孩子會通過繪畫來發泄自已的不良情緒,就會好像我們大人有人通過運動,購物甚至是暴飲暴食來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是一樣的,幼兒也有他自己的獨特方式。如果我們大人不僅不理解幼兒的畫作,還阻止了他們唯一發泄不良情緒的途徑,他們就也無法再畫“真畫”了。
再看看我們成年人,在考學時期接受的教育是畫素描寫生,上了大學之后仍然是重復著畫寫實的內容,這些重復的勞動抹殺了一部分人的創造天性,孩子們一年一年的復讀就只為了考上一所大學,似乎已經忘了當初學習繪畫的初衷,只因當今社會功利性太強,人們所做的一切都必須是為了什么,做一切都必須要計算著得到應有的回報。也就不難理解,家長帶孩子來學習繪畫必須要問多久能畫好,孩子畫的“像不像”諸如此類的問題。
行至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初心易得,始終難守。希望永遠有一顆兒童般的赤子之心,不忘繪畫初衷。
參考文獻:
[1]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