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無處不在,文化滲透在各個領(lǐng)域,在翻譯的過程中,文化因素是考慮的必要因素之一,譯者總是要在文化偏向的問題上斟酌再三,既要最大程度保留原文本的意圖,又要考慮譯入語讀者的接受程度,偏向哪一種文化才能達到兩者的平衡,譯出優(yōu)秀的譯本,本文試圖剖析文化取向的內(nèi)涵、基本結(jié)構(gòu)和影響因素來讓譯者對文化取向的選擇有一個更深的思考,從而讓自己的譯文更加精致。
關(guān)鍵詞:翻譯;文化取向;譯者
作者簡介:巨瑾(1988-),女,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翻譯學)。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3--01
一.文化取向的內(nèi)涵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與精神財富,特指精神財富。在跨文化交流日益增進的時代,文化作為國與國之間加深認識和理解的紐帶,肩負著巨大的時代使命。要了解外國文化,首先就要理解它的文字,那么譯者就起到了一個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譯者的翻譯,能夠讓不懂外語的讀者也能了解到外國的文化,開拓了他們的視野,拓寬了他們的思想。在翻譯的過程中,怎樣才能更好地傳達原作者的思想而又要讓讀者易于理解,這是譯者們需要好好平衡的問題。在這一問題的處理上,就引出了文化取向。文化取向,顧名思義,就是文化偏向,就是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偏向于哪種文化。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文化,正是由于國家之間的這些文化差異,才會出現(xiàn)不同的文化取向。翻譯中存在兩種文化,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源語文化就是原來作品所使用語言的文化,從另一個角度看,它也可以代表一個國家的文化。原作是法語寫的,那么它反映的就是法語文化,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法國文化。譯語文化就是翻譯后的作品所使用語言的文化,當然它也可以代表一個國家的文化。翻譯后的作品是中文的,那么它代表了漢語文化,也可以說是中國文化。在翻譯的過程中,有兩種文化取向,一種是源語文化取向,一種是譯語文化取向。若偏向于源語文化,它保持了原來語言的本真,呈現(xiàn)給讀者的是一種新奇感和陌生感,讀者有時會覺得新鮮,這可以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和產(chǎn)生愉悅感,但有時讀者也會覺得怎么和自己的習慣和常識等不太一樣,無法理解,有時也會加重他們的理解負擔。
二.文化取向的基本結(jié)構(gòu)
翻譯是一種文化活動,它是兩種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作為一種文化交流,每一次的翻譯行為都有它的文化目的。翻譯實際上就是兩種文化的中和,是譯者的文化選擇。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不僅是面對兩種不同的文字,而且要面對兩種不同的文化,所以,譯者必須要真正地懂得不同國家的文化。他不能站在兩種文化體系之間,而是要對他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取向做出選擇。那就是說,要想實現(xiàn)翻譯的預(yù)設(shè)效果,譯者要么要忠實于源語言文化的形式或意義,要么要忠實于目標語文化的形式或意義。
一般來說文化取向有兩種基本形式。源語文化取向和譯語文化取向。源語文化取向指的是譯者試圖通過直譯,異化或其它的手段保留源語言的文化意象。它從表面來看更接近源文本,但對于讀者來說,讀者對其中非本土化的東西的可讀性不高。它保持了原來語言的本真,呈現(xiàn)給讀者的是一種新奇感和陌生感,讀者有時會覺得新鮮,這可以調(diào)動他們的積極性和產(chǎn)生愉悅感,但有時讀者也會覺得怎么和自己的習慣和常識等不太一樣,無法理解,有時也會加重他們的理解負擔。相反地,譯語文化取向指的是譯者致力于表達源語言的內(nèi)在含義,用目標語文化詞來替換源語文化詞,因此經(jīng)常采用歸化或意譯的手法。由于譯者喜歡在很大程度上變換語言的表達,以此來迎合目標語文化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和審美價值。這種方式下的譯文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因為它與自己的知識結(jié)構(gòu)很貼近,易于理解,但這樣可能就無法傳達源語那種異國情調(diào)和韻味了,為了讀者能夠看懂原作品,有時也會不可避免的丟掉一些文化因素。用后殖民主義理論來說,它與帝國征服與殖民有關(guān)。
三.文化取向與哪些因素有關(guān)
首先,就是所針對的讀者。一般來說,翻譯都是為譯入語這邊的讀者所服務(wù)的,看翻譯作品的人,大多數(shù)都是因為看不懂源語才來看翻譯過來的版本,對于這一類人,如果譯文是源語文化取向,那不免對他們是不利的,讀者看不懂,理解不了,那這個譯本就不能算是好的翻譯,它沒有達到翻譯的目的。所以,對于這群讀者,最好是以譯語文化取向為主。比如英語翻成中文,讀者是中國人,那就以漢語文化取向為主,把原文中生僻難懂的外來詞匯用中國人習慣的表達翻譯出來。
其次,是譯作的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
此外,還有譯語文化的背景。
再次,譯者的文化能力。譯者在解讀原文時需要譯語語言文化的形成過程,在表達時又有源語語言文化的滲透,譯者的文化能力就體現(xiàn)在對雙語語言文化的協(xié)調(diào)。一般來說,譯者本族語能力較強,在外語譯為本族語時,譯者更趨向于譯語文化,而當本族語譯為外語時,則更趨向于源語文化。在這其中,可能還會有一點譯者主觀性的因素。
四.小結(jié)
無論以哪一種文化取向為主,這兩種文化取向都不能走向極端,在翻譯的過程中,要兼顧二者,達到二者的辯證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郭錦輝,姜毅超. 基于翻譯可逆性過程的“文化異化”與“文化歸化”[J]. 教育理論與實踐,2008,(30):48-50.
[2]何萍. 文化視角下異化和歸化翻譯策略的結(jié)合[D]. 贛州:贛南師范學院,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