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曲折描寫是中國古典小說常用的描寫方法,它以多種表現手法,把紛繁復雜的矛盾現象和故事安排于精巧的情節結構中,立體式地刻畫人物形象,深入挖掘生活中豐富的社會內涵,揭示社會生活主題,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給讀者帶來極大的審美享受。《三國演義》中的幾個小例即可讓人領略其妙處。
關鍵詞:中國古典小說;曲折描寫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3-0-02
曲折描寫是文學描寫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文學描寫的藝術技巧,其中小說用得最多,在中國古典小說佳作中更是得到充分的完美的運用。曲折描寫是通常所指的轉折描寫,它包括對故事的時代背景、人物活動環境和人物命運、心理活動以及人物間的關系等所做的轉折描寫,同時還包括對作品的結構、布局、格調、運行速度等方面所做的轉折式的安排。也就是說曲折描寫不僅以曲折有趣的敘事方式來描寫和敘述人和事,以此來增加作品的感染力;而且使作品在反映生活的空間和時間上得到拓展,讓錯綜復雜的矛盾現象和紛繁萬緒的故事情節于精巧的作品結構中得到巧妙地安排布局,并借此來充分展示人物命運和思想感情,多層次立體式地刻畫人物形象,深入挖掘生活中豐富的社會內涵,揭示社會生活主題。因而曲折描寫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能給讀者帶來極大的審美享受,難怪金圣嘆有“文章之妙,無過曲折”的慨嘆。
曲折描寫藝術技巧在中國古典小說中也并不是一開始就被完美運用的,比如早期的小說就寫得過于直白、平庸、淺露和狹窄,有直錄生活瑣事、簡單膚淺地描寫生活的局限,根本談不上曲折描寫藝術技巧的運用,魏晉小說就有此之嫌。但從唐代傳奇開始,小說家們就開始注意客觀故事的奇特性,并能注重主觀構思的精巧,以曲折離奇的描寫來展現人生命運,揭示社會主題,使作品內容顯得波瀾起伏,跌宕多姿。例如傳奇小說《鶯鶯傳》和《柳毅傳》就已經能比較成功地運用曲折描寫的藝術技巧,把故事寫得騰挪跌宕,生動多姿,達到一種藝術勝境。隨著小說創作的日趨成熟,曲折描寫藝術技巧的運用也日臻完善。到了宋元話本和明清小說,尤其是明清小說,在反映生活的廣度和深度上,把中國古典小說推向頂峰。其中曲折描寫藝術技巧的運用也達到爐火純青、難以超越的高度,涌現出許多精品佳作,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就是典型的例子。這些古典小說精品在曲折描寫藝術技巧的運用上表現得豐富多姿,手法多樣,妙趣橫生,堪稱典范。
曲折描寫藝術技巧在中國古典小說中的運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手法:第一,善于在含蓄的虛筆中渲染氣氛,通過組織懸念來呈現情節的曲折性,做到避實就虛、蓄中顯曲;第二,善于通過一波三折的復雜狀態來呈現現實生活中事態變化的曲折性,做到一章三唱、回旋成曲;第三,善于化隱為顯,隱而愈現,故意把事情內部的實質或重要人物隱藏起來,通過某個幫腔或幫閑從側面揭露出來,由此顯現出故事情節的曲折性和人物性格的豐富性;第四,善于化靜為動,動中見曲,主要表現在善于對人物的肖像做動態描繪,層層渲染,使人物形象多層次富有立體感,有生機富有鮮活感;第五,詳略得宜,疏密相間,粗細結合,濃淡有別;第六,化平為奇,平中見曲……總之曲折描寫藝術技巧的表現手法豐富多樣,搖曳多姿。下面通過《三國演義》中的幾個精彩片段,來領略一下曲折描寫的妙處。
《三國演義》關于諸葛亮出山的故事,構思可謂意蘊深遠,曲徑通幽,采取的就是虛中見實,以藏代露的筆法,堪稱避直就曲、蓄中顯曲的典范。諸葛亮是在漢室瀕危、劉備逃命之際出場的。他有“斡旋天地,補綴乾坤”的偉力,因此,他的亮相必須不同凡響。小說第三十七回,本來寫水鏡先生力薦孔明后順勢寫孔明出山,也是可以的,但這樣未免平鋪直敘,缺乏懸念,不能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容易造成意境的單一狹窄。因此,作品巧妙地組織眾多的故事懸念,圍繞見、聞 、說、尋諸葛亮這條線索,處處回避寫實,將諸葛亮的真面目始終隱藏于迷霧中,蓄而不露。小說從劉備躍馬過檀溪,驚魂未定寫起,先讓徐庶、司馬徽兩人出場,引出“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的懸念。至于“伏龍”是誰?除了簡略的家世介紹,并無更多交代,在劉備心里,孔明就是一個未解之謎。此后,劉備求賢心切,三顧茅廬。在訪賢途中,作品又布下陣陣迷團,先后讓孔明之友、孔明之弟、孔明之岳父穿梭上場,通過這些山野隱士的容顏、服飾、風度、才識的比較,來虛擬孔明其人,創造一種濃重的神秘氣氛。孔明雖然久久沒有上場,但通過這些虛筆的渲染和烘托,他的貌、神、才、學已得到巧妙又含蓄地介紹了,讀者雖不能直見其人,卻能對他的氣質、品德和抱負引起翩翩聯想,產生鮮明的印象。小說就是這樣在含蓄的虛寫中,以人物出場的神秘氛圍來構成情節的曲折和波瀾,激起讀者極大的好奇心,讓讀者心生急于解除懸念的欲望,并從中品味到曲折描寫的意境之美和奇趣之妙。精彩!此例又成功做到詳略得當,疏密相間。作品對孔明出場前的描寫真可謂是不惜筆墨,揮毫慷慨,極盡鋪寫之能事,真正做到精雕細刻,酣暢淋漓;但對劉備思才拜賢的背景卻只寫了寥寥幾個字:“命運多蹇,所以至此”。對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孔明也只寫了二十九個字:“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慨”。用筆有的點墨成趣,惜墨如金,有的鋪墨酣暢,盡致淋漓,這樣粗細結合,濃淡有別,詳略得宜,疏密相間,使得文勢蜿蜒曲折,給人一種曲徑通幽的美感享受,超贊!
小說第五十回,寫曹操逼走華容道,此例又寫得一波三折,回旋多變。從故事情節看,此回書不過寫的是赤壁之戰的尾聲,但作者并沒有草草收尾,而是抓住這個尾聲導演出許多精彩故事來:曹操狼狽敗逃,不因損兵折將而灰心喪氣,反而因旁無伏兵而“仰面大笑”,他笑孔明失算,笑周瑜無謀,并為自己的胸懷韜略,敗而不餒而自我陶醉。可是笑聲未絕便殺出趙云來。此后,曹操舍命逃竄又遇關羽、張飛伏擊,等他逃到華容道,見小道有烽煙,又“仰面大笑”,他笑孔明墨守兵法,布陣無變,于是決定以“虛”就“虛”走小道,可是偏偏在小道上又遇埋伏。最后不得不逃到南郡,他的部下正為死里逃生而大笑時,他卻一反常態,嚎啕大哭……曹操這兩大笑一大哭真是出人意料。作品這樣安排使得文勢一波三折,回旋多變,造成一種重巒疊嶂的勝境,使人應接不暇;同時使曹操的復雜心理和多層性格得到更加精彩的刻畫,曹操的形象顯得更加鮮活、飽滿、富有立體感,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真是寫得精彩紛呈,讓人拍案叫絕。
作品第六十回,寫張松獻圖的故事。此回書是要表現孔明超人的謀略,卻并沒有讓這位主角直接出場指揮,而是寫趙云、關羽的接待和劉備的對答之詞,這樣寫給讀者留足想象空間,使讀者能夠突破有限的字面限制,想象到更為深遠的內容,使孔明更顯得超凡脫俗,更具有神秘色彩。這里運用的就是化隱為顯,隱而愈現的表現手法;而第三回對呂布的肖像描繪,采取的又是化靜為動、層層渲染的方法。作品避開平面的靜止的人物肖像刻畫,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情勢和環境氣氛中做動態的描繪,通過旁人的觀察和反應,層層出落,層層渲染,使人物肖像有層次感、立體感和鮮活感,也使故事情節的發展更顯波瀾;此外作品還善于運用化平為奇的手法,使原本平淡無奇的情節故事聲波震蕩,余音繞梁,平中見奇,盡顯曲意,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隱淪》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當然《三國演義》還很注重矛盾沖突的反常描寫,依據對立面轉化的意外性來呈現情節的曲折性,這樣的例子在三國紛爭中不勝枚舉,它使小說的故事情節曲折多變,豐富多姿,引人入勝……
以上所舉不過是《三國演義》紛繁眾多曲折描寫中的區區幾例,它在明清小說乃至中國古典小說紛繁多樣的曲折描寫中更是大海中的幾朵浪花而已,然而卻能讓讀者感受到曲折描寫的無限魅力,可見曲折描寫是小說創造典型,揭示主題的重要表現手法,它大大增強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給讀者帶來極大的審美享受。當然曲折描寫不是獵奇,而是在遵循社會客觀規律、符合生活邏輯的前提下,為揭示客觀事物本質、反映社會生活主題服務的文學表現手法。
參考文獻:
[1]葉朗. 《中國小說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12.
[2]羅貫中.《三國演義》,長沙:岳麓書社,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