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吐槽,大眾文化生活的一種,結合自媒體時代的便利和大眾文化生活的日趨豐富而不斷發展。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吐槽的流行有許多原因,包括傳媒對信息的選擇與受眾對信息接受、傳播的娛樂化趨勢以及受眾的心理需求等。與此同時,網絡吐槽也對現代文化生活產生諸多影響。一方面,它帶來一些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一種新的大眾傳播方式。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它自身的局限和問題,應當實現網絡吐槽的理性建構。
關鍵詞:網絡吐槽;傳播;大眾文化
作者簡介:王凌霜(1991-),女,漢族,陜西漢中人,青島大學碩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3--02
一、現象分析
隨著網絡傳播的不斷發展,網絡吐槽越來越成為一種現代生活娛樂方式。吐槽原指對某些對話、事物不符合邏輯事實等方面予以犀利的批評,現在可延伸至挖苦、抱怨、找茬,其主要是評論性質。吐槽對象從對抗戰“神劇”、穿越“雷劇”,到春晚,到熱點新聞,從各類電影電視到社會熱點事件,可謂包羅萬象。吐槽者則從各類段子高手、名人明星發展到普通民眾,幾乎是全民參與,全民狂歡。網絡吐槽的興盛憑借網絡傳媒,從最初的BBS、天涯、豆瓣、人人網、百度貼吧等社區論壇,到微博、微信、A站、B站新興視頻網站等社交媒介,傳媒技術的發展與傳播手段的豐富,為人們提供了廣闊的自由交流平臺。信息傳播方式的轉變源于“自媒體”時代的來臨。自媒體,即個體依存于網絡,借助新的媒介工具進行信息的傳播,個體成為信息終端,可以提供分享信息并選擇信息受眾,較之傳統網絡具有更高的自由度,也不再是傳統的“點到面”傳播,而是源于大眾,又回到大眾的“點到點\"的傳播。麥克盧漢提出過“媒介及信息”。傳播工具發生改變,于是相適應的人類從事的傳播和其他社會活動也發生改變。吐槽,正是新生的自媒體時代下網絡傳播的一種。
二、原因探析
1、傳媒的信息選擇
網絡吐槽,作為一種盛行的傳播現象,由媒體和受眾兩方面主導,兩者相互影響,可謂信息傳播的一體兩面。熱點信息的選擇與傳播不可避免地受到大眾傳媒的影響,當今消費主義價值觀的盛行,傳統的媒體運作方式發生轉變,大眾傳媒極盡所能的滿足大眾信息消費的欲望,所選擇的報道視野日趨窄化。具體到我國的傳媒運作則更為特殊,一方面出于國情要求,傳媒機構要進行意識形態宣傳,傳播的信息往往具有政治化色彩,強調主旋律。并且出于保護自身利益的需求,傳媒經常會與國家、政治集團或其他利益群體達成妥協,事件選擇和報道模式往往固化。比如網絡中對《新聞聯播》的吐槽,認為其因其“主旋律”太強。另一方面,傳媒機構又受到商業邏輯的控制,具有市場意識,常常為追求經濟效益而選擇迎合受眾,以致喪失其社會獨立品格,放棄其社會公共立場。大眾傳媒本身的雙重屬性,使得“意識形態的國家取向和市場利益的傳媒取向貫穿傳媒產業發展的全過程。”[1]這樣的選擇與呈現,使得人們對信息的看法與評價越來越多元化,也就有了越來越多的“吐槽點”。
在傳統媒體的影響下,受眾或許會被動的接受信息。而自媒體時代的來臨,大眾在對信息的接受與判斷上日趨獨立。人們的吐槽,正代表了大眾的一種評論態度。是一種對真實的不確信,反映了大眾對信息自由、公開、全面的追求。而對“主旋律”的吐槽,則是一種對正統的消解,表現了一種反叛,以及對個性的表達的呼喚。例如“我是來打醬油的”一詞的流行。此詞出現于某新聞之中,在記者就某個新聞事件采訪群眾時,一個路人做了如此回答。一時間“醬油體”在網絡爆紅,“打醬油”延伸成為不談政治,不談敏感話題,純屬圍觀看熱鬧的意思。因為各種“神回復”而引發全民討論熱潮,而如上述看似無厘頭的吐槽背后,卻反映著不同的文化心理。不同于語言的解構游戲,這些爆紅的網絡吐槽背后有著更深層的反叛心理。每一個熱點事件的激發,每一次大規模的吐槽惡搞,都在某種程度上表現著對一種意識形態霸權的反抗。網友們通過諷刺或調侃的方式打破了僵化的、固有的話語形態,用極具個性的文化符號,劃定了自我話語空間與共同語境,變現了“自我認同與主流文化的區隔,且這種區隔也是一種對主流文化的儀式性和風格化的抵抗。”[2]吐槽,是人們對于所獲取的關于政治、文化和生活的各類信息的解構與重構。
2、傳播的娛樂化趨勢
從信息傳播自身來看,娛樂功能被看做是大眾傳播各功能中最顯露、最有力的功能。當下新聞產業與影視節目都以為追求收視率而順應大眾口味,在內容上和制作上以更貼近、更具吸引力的娛樂因素來爭奪受眾。而自媒體時代使得傳播呈現雙向化,大眾在接受的同時,也以吐槽的形式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評價。吐槽者往往秉承娛樂至上的精神。個體吐槽代表如老濕,其“老濕系列”在網絡上有很高的點擊率,其幽默犀利的語言和獨特的觀點更是被廣泛傳播。群體吐槽代表如《暴走大事件》,這是一檔脫口秀節目,主持人頭頂一顆漫畫面具,用輕松幽默的語言播報生活中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新聞事件。以其點評辛辣,吐槽犀利的娛樂風格而受到網友追捧。來自主流平臺的吐槽比如央視的《第十放映室》“恭賀新春系列”,對每一年的影視娛樂節目做盤點和梳理,語言犀利風趣,一針見血,旨在以批判的方式倒推影視節目質量的改進。吐槽的日漸犀利也和廣泛也和當下的泛娛樂化有關。一些粗制濫造、內容低俗,毫無審美可言的節目作品得到廣泛傳播,從“手撕鬼子”到“褲襠藏雷”,可謂槽點滿滿,網友直稱“毀三觀”。而這樣吐槽背后表現著人們對于泛娛樂化的不滿態度。
3、受眾的心理需求
吐槽的盛行,是自媒體時代的網絡狂歡。巴赫金的“狂歡理論”指出,狂歡節構建了親昵的、自由的、平等的世界,與官方的、嚴肅的、等級森嚴的現實世界隔絕,人人可以參與,在“狂歡廣場”里用最世俗的最喜劇的最生活化的語言來表達和宣泄,體現了強烈的反抗意識和主體意識。[3]新媒體所帶來的自由交流的平臺,使得大眾可以暢所欲言,可以互動狂歡,可以解構一切顛覆一切。吐槽”文化正是現代與后現代并置語境下的特殊產物,是大眾的集體狂歡。其典型案例要數近兩年的春晚吐槽熱潮。
從使用與滿足理論方面來看,網絡吐槽也滿足了人們一定的心理需求。當下社會繁忙的工作高壓的生活環境,來自傳統的壓迫,來自各種追求的壓迫,普通大眾的無力感挫敗感需要一個宣泄的渠道,吐槽演化成個性化的表達和抒發。另一方面,大眾吐槽也存在著從眾心理。個體行為總是盡可能與群體的總趨勢保持一致,進而使得群體影響由壓力變為動力。[4]所以,依存于網絡的吐槽永遠有著無限的結成社群的可能性,各種各樣的社區板塊,豐富多樣的影視資源,幾乎不受限制的話語環境,使得每個不同的個體都可以在網絡中尋求到屬于自己的同伴和知己,以吐槽的形式獲得一種歸屬感與集體感。“彈幕”的流行,就證明了這一心理需求的廣泛性。用戶在同一塊視屏上交流互動,分享感受而獲得共鳴,它的及時性、開放性、互動性,使得用戶有一種“天涯若比鄰”的感覺。
三、網絡吐槽之于現代文化生活的影響
吐槽的發展,彈幕的流行,體現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交融,這也帶來一些新的發展機遇。現代傳媒已經越來越明白,吐槽即關注,而有關注就能帶來經濟效益。網絡吐槽所帶來的巨大的話語空間,使得傳媒越來越重視吐槽的影響。近兩年春晚主動發起的吐槽互動,就是希望以此來拉回受眾。吐槽作為一種宣傳手段,逐漸被運用于電影電視的發行之中。而隨著基于吐槽的一些視頻、文案的走紅,越來越多的網絡達人開始進行專職創作,一種新的娛樂產業逐漸成型。但與此同時網絡吐槽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和問題。根據近幾年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的平均學歷偏低。大量綜合素質并不高的網民所表現出的吐槽質量也必然不高,很都是抱怨式的調侃或是片面苛責“抖機靈”,缺少客觀理性地分析和建議,更少有對事件后續關注的嚴謹。而從接受方面看,這樣的網民也容易沉浸在表面的文字解構,進行一種膚淺的娛樂。面對這樣的吐槽,大眾容易失去思辨能力,忘記事物原本的中心點,看待事物容易盲從,關注點也具有易轉移性。因此呼吁網民理性吐槽,進行適當的合理的輿論引導,努力發揮吐槽的正面效應,是網絡吐槽必須思考的出路問題。
參考文獻:
[1]張金海,李小曼;傳媒公共性與公共性傳媒——兼論傳媒結構的合理建構[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7年11月.
[2]趙慶寺.青年網絡亞文化的文化邏輯[J].當代青年研究.2012年1月26 日.
[3]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五卷[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P176-178.
[4]陳曼麗、喬云霞:新聞傳播學辭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