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舍的作品中,論構思謀劃之日久、保存發表之曲折、反映老舍生平之豐富、留給讀者的遺憾之深重,非《正紅旗下》莫屬?!墩t旗下》的存在為眾多關注老舍先生及其作品的研究者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正紅旗下;老舍;滿族;未完成;自傳體小說
作者簡介:王曉寧(1984-),女,河北大城縣人,燕山大學研究實習員、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文化管理研究;褚玉晶(1982-),女,山東巨野縣人,燕山大學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管理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3-0-02
《正紅旗下》是老舍先生未完成的一部自傳體長篇小說。它創作于20世紀60年代初,共有11章約8萬字。因為老舍是滿族人,屬“八旗”中的正紅旗,于是這部自傳體小說命名為《正紅旗下》。老舍先生曾寫過一篇《自擬小傳》,于1938年2月1日發表在文藝期刊《宇宙風》第六十期上。全文前后不過400余字,文筆幽默輕松,洋溢著安貧樂道的曠達和灑脫,對于老舍先生的生平經歷只是幾字帶過,算不得真正的自傳,也難以從中找到太多老舍先生的生活、創作細節。盡管老舍先生的小說創作中經常會滲透個人的生活經歷,如《牛天賜傳》、《四世同堂》。但是以老舍的個人經歷為主要線索表現社會風俗和歷史變遷的自傳體小說,《正紅旗下》是唯一的一部。
老舍先生寫滿族,占有天時地利人和的獨特條件,為什么一直沒有寫,到1961年才開始寫作?1949年以前,老舍甚至羞于提起他的滿族血統。他曾經對好友說過,他為自己是滿族人、是旗人而羞愧。作為一個具有愛國情懷的知識分子,老舍對于清朝末年清政府向列強割地賠款的行為感到羞恥,對滿清皇室的昏聵懦弱恨之入骨。因而不愿意提及自己的滿族出身,老舍甚至不愿意在創作中明確寫出哪個人物形象是滿族人。這一狀態一直持續到1949年從美國回國,老舍對于滿族的態度才有所改變。這種改變的發生,很大程度上受毛主席和周總理的影響。毛主席和周總理都曾對老舍表達過對滿族的敬佩之意。他們認為康熙大帝捍衛了民族的統一、確立了中國版圖、建立了統一戰線、開創的“康乾盛世”為清朝的興盛奠定了基礎,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帝王。從此以后,老舍先生轉變思想、加深了對滿族和旗人認識,進而改變了態度。作家認識上的轉變也體現在他的創作里。自此,老舍開始了對滿族人物和風俗地積極描摹 ,小說《正紅旗下》不僅成為老舍的代表作之一, 也被學界盛贊是當代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的優秀創作。創作滿族人民生活圖景的愿望老舍先生早已有之,早在抗日戰爭之前,老舍就準備在晚清時期的社會背景下寫一篇北京家族小說,并開始搜集相關資料。[1]但是,抗日戰爭開始后,老舍被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常務理事兼總務部主任,對內主持日常事務,對外代表“文協”全面負責總會的領導工作。[2]在這一特殊的歷史時期,眾多作家把人民利益和民族大義放在第一位,致力于創作能夠激發民眾抗日激情的文字,自傳性作品的創作計劃必然要被擱置。1946年,老舍受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直到1949年12月回到中國。50年代,老舍先后擔任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全國文聯主席、作協副主席并分管少數民族文學工作。[3]60 年代初,老舍先生又擔任了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委員。周總理在1961年的文藝工作座談會和故事片創作會議上鼓勵作家自由選擇題材,用多樣化的藝術形式加以表現。分管工作的相關性和寬松的創作環境使得老舍終于開始了《正紅旗下》的創作。
經過了幾十年的謀篇布局和素材累積,老舍先生終于不需要再將自己的民族屬性隱藏在字里行間了,老舍的《正紅旗下》每寫完一頁,就會收進書桌抽屜,好像珍藏起心愛的寶貝。然而,飽含作者期待的小說《正紅旗下》的創作只持續了半年就被迫停止了。老舍的妻子胡絜青曾在文章中提及停筆的原因。作家李建彤應工人出版社邀請撰寫長篇歷史傳記小說《劉志丹》,1956年開始創作,六易其稿,小說于1962年出版。不想,小說《劉志丹》在出版的同時被康生帶頭誣陷為反黨小說,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習仲勛、時任國家經委副主任的賈拓夫、李建彤的丈夫劉景范等大量中共干部因而牽涉其中,后演變為先后株連、迫害上萬人的冤案。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下,像《正紅旗下》這類傳記小說不得不停止創作。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發,老舍沒有再寫什么文字,但是讀者可以在后人為老舍先生做的傳記中看到他的壓抑、憤懣?!皻v史上,外國的文化大革命,從來都是破壞文化的,文物遭到了大損害。”[4]1966年8月23號,紅衛兵打著“掃四舊”的旗號,來到國子監大院里燒毀戲服、道具。當天下午“老舍被人從北京市文 聯辦公室押往孔廟,和蕭軍、駱賓基 、端木蕻良、荀慧 生等三十多位著名作家、藝術家一起被批斗,遭受侮辱。老舍抗爭被毒打,當場暈倒,血流滿面?!盵4]8月24號凌晨兩點,老舍才得以被家人接回家。他對妻子胡絜青說:“我沒有說違心的話,我相信,毛主席、周總理是理解我的,人民是理解我的。” [4] 8月24號,老舍跟小孫女說了“再見”后,獨自來到太平湖,在邊坐了一天,最終還是不忍屈辱自沉于湖中,25日清晨被人們發現。無論老舍先生是為了氣節亦或是為了身諫而殉難,中國從此失去了一位優秀作家、語言大師和人民藝術家,也必然失去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正紅旗下》這部未完成的遺稿在胡絜青的極力保護下曾輾轉于澡盆、鍋爐、煤堆中,“仿佛被追捕的可憐的小鹿,帶著戰戰兢兢的忐忑和警戒的顫栗?!盵5] 經歷數次磨難,小說《正紅旗下》最終在老舍先生80壽辰之時得以重見天日,于1979年在《人民文學》上發表。
作為老舍先生最后一部小說,盡管沒有寫完,但《正紅旗下》現有這11章已經顯示出非常高的藝術成就。小說通過主人公“我”的遭遇和經歷,描寫了清朝后期民生凋敝社會衰敗的景象。向讀者展示了滿族的階層分化,富人和窮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隔著難以跨越的鴻溝。小說對旗人的弱點進行了精彩的諷刺和揭露,特別是對統治階層和寄生旗人進行了更為犀利而深刻的批評。從抗日戰爭前到20世紀60年代初,這部構思長達三十年的《正紅旗下》,可以說是老舍先生最成熟、獨特的作品,并且在語言、故事結構等方面延續了作者市民小說的藝術特點。小說11章中的15 個主要角色都是根據老舍身邊的人塑造的,父親、母親、姐姐、福海二哥等一系列角色都有人物原型。這為研究老舍先生的工作提供了難得的資料,這也是小說《正紅旗下》文學價值之外擁有的珍貴歷史檔案價值。正如胡絜青所說:“它(《正紅旗下》)對了解老舍本人的身世 、家庭和童年是會有很大幫助的, 雖然在細節上不必全信以為真?!词褂悬c出入,也影響不大”。[5]
與《正紅旗下》中的敘述者“我”一樣,老舍也是臘月二十三日酉時家家戶戶忙著祭灶的時候出生在北京西城護國寺一帶。老舍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舒永壽正在皇城里值班,母親由于生產過程中失血過多而昏厥,出嫁的大姐回到娘家主持大小事務。[6]母親因為沒有錢招待將要前來賀喜的親友,養育瘦弱的“老”兒子而潸然落淚,福海二哥臨危受命操辦了既經濟又體面的“洗三”典禮等事都與小說中描寫的基本一致。
老舍的父親舒永壽,屬正紅旗,是皇城護軍,月薪三兩餉銀。通過母親的描述,父親在老舍心中留下了老實、溫和、內向、熱愛花草的印象。老舍1歲半時,父親在對抗八國聯軍的戰斗中因身上的火藥被打燃而不幸陣亡,悲慘地燒死在“南恒?!奔Z店里。同是八旗士兵的福海二哥在潰敗中到這個糧店里找水喝,碰巧看到老舍的父親。福海二哥因戰亂和潰退無暇他顧,沒法兒救回老舍的父親,只能帶回舒永壽的一雙布襪子和一副褲腳帶,交給了老舍的母親。[7]老舍當時年幼對此沒有絲毫印象,但母親關于八國聯軍罪行的含淚追述在他心中刻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小說《正紅旗下》中“我”的父親基本以老舍的父親舒永壽為原型,除夕夜的閑談和對大女兒婆家生活的擔憂等情節也都是基于老舍父親樸實善良的個性。
老舍的母親馬氏是滿族正黃旗人,娘家在北平德勝門外的一個小村里,種著單薄的土地。[7]生活造就了馬氏勤勞節儉、誠信質樸的品質和健康的體魄。丈夫去世后,馬氏沒有因為失去了家里的經濟支柱而怨天尤人。她給人家清洗、縫補、裁剪衣服,用自己的勞動養育四個兒女,并給孩子們創造了整潔舒適的生活環境?!八箖号畟兿嘈牛褐灰帜_不閑著,便不會走到絕路,而且會走得噔噔的響。”[7] 母親和姐姐們干活兒的時候,老舍總在后面跟著:遞烙鐵、添火、送水、撮土、給灶王爺上香……從小學得了愛花、愛清潔、守秩序的習慣。馬氏的體面、負責、堅強、心靈手巧和任勞任怨深深感染了老舍 。老舍在散文《我的母親》一文中這樣說:“我的真正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盵4]也是這個原因,《正紅旗下》中描寫主人公母親的筆墨尤為多,被請作娶(送)親太太,領月銀分配一月開銷,干活利索委曲求全等都有事實可考。老舍的各類文學作品中也常常有母親的影子出現。
老舍小時候因家貧體弱無法上學堂,直到八歲還一字不識。是劉壽綿把老舍領進了改良私塾,改變了他的一生。劉壽綿是個非常富有的人,樂善好施,到老舍中學畢業已經一貧如洗。盡管自己的兒女饑寒交迫,劉壽綿還是去辦貧兒學校、粥廠等慈善事業。劉壽綿就是小說中定大爺的原型,他們同樣富有、大方、善良,而且不役于權財。但定大爺身上更凸現了清末滿人的自傲腐化和不學無術。此外,刻薄吝嗇的姑母、貪吃好玩的大姐夫、蠻橫霸道的大姐婆婆、無過是福的大姐公公、聰明能干的福海二哥都以老舍的親屬為原型,其社會地位和性格特征也基本相當。
當老舍重新認識滿族和旗人并開始傾盡全力在《正紅旗下》中講述它們的時候,歷史并沒有給這部小說太多的機會。這部凝聚了作者幾十年的積累小說在第11章戛然而止,留給讀者無盡的遺憾和猜想。如果老舍有機會把《正紅旗下》寫完,想必會從老舍的孩提時代一直寫到清朝的覆滅,那將又是一部史詩般的巨著。遺憾的同時也慶幸,這部未完成的小說沒有散失在紛亂的年代里,而是在歷盡周折后重見天日,以其厚重的積淀、曲折的經歷、未完成的缺憾、自傳性質的創作等獨特性,吸引著研究者的目光。
注釋:
[1]徐瑩.老舍遺著《正紅旗下》的創作始末[J].北京檔案,2014(3):56.
[2]王鳴劍.老舍創作《四世同堂》的心態及動因探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2) :25.
[3]舒乙.老舍和少數民族文學[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1):56.
[4]老舍.老舍自傳[M].吳福輝,錢理群,編. 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289,290.
[5]老舍.老舍生活與創作自述[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430.
[6]老舍.正紅旗下·小型的復活[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1.
[7]傅光明.老舍家世考[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