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擬從“苕”的古音、古義和其湖北話中的音義入手,考察其由指代紅薯引申的表“愚笨”義用法,并結(jié)合其他地區(qū)類似用法來說明方言特殊詞匯的產(chǎn)生途徑及引申規(guī)律。
關(guān)鍵詞:苕;湖北方言;新詞產(chǎn)生;詞義引申
作者簡介:邵華(1990.12-),女,漢族,湖北武漢人,華南師范大學(xué)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現(xiàn)代漢語方言學(xué)。
[中圖分類號]:H17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3--01
一、“苕”的前世今生
《說文解字》“苕,從艸,召聲。”本義:草,新春最先萌芽冒頭的植物。“苕”音“召”,“召”除常見的音[t?ao]外,還有一音[?ao],為姓。《廣韻》苕,徒聊切,音[thiau]。由此“苕”有[?au ][thiau]兩讀。《漢語詞典》里“苕”[thiau]解釋為:凌霄花、苕菜、蘆葦?shù)幕ㄋ搿⑺嗯c植物相關(guān)。“苕”[?au]解釋為:方言,甘薯又稱“紅苕”;方言(湖北)“傻”。
據(jù)現(xiàn)有文獻(xiàn),早在明萬歷年間福建華僑陳振龍就從呂宋(今菲律賓)引種番薯回福州,進(jìn)而推向全國各地。故最早用“苕”指甘薯是在其被引入我國后。
“苕”指代番薯,是近代從國外引進(jìn)的,而在先秦時就有“苕”一詞,可見“苕”是在現(xiàn)有的語言系統(tǒng)中產(chǎn)生的一個新詞。在現(xiàn)成的語言系統(tǒng)中,新詞有以下三種產(chǎn)生途徑:1.模擬自然聲響2.借自外族3.來源于原有的詞匯系統(tǒng)。很明顯“苕”指稱番薯來源于原有詞匯系統(tǒng)。查閱《鄂垣竹枝詞》(光緒六年)中注云“俗呼山薯為韶。”用“韶”表示番薯應(yīng)該是按一個和沿海讀音相近的字,而其字形根本不像植物,不符合漢字造字法。在更古老的漢語中“苕”有一音和“韶”相同,其字形比“韶”更像植物,且上文列舉的“苕”音[thiau]的用法也多與植物密切相關(guān),于是就用“苕”來代替“韶”。用“苕”的字形和其不常見的讀音來代替“韶”,指稱番薯。雖本有其字其音,但將一個字不同的音義混合,組成新的字音字義。苕[?au]應(yīng)當(dāng)為假借字。
北大教授孫玉文在《考“苕”》一文中指出“苕”是“山藥”兩字的合音,原指山藥,后引申出“紅薯”之義,也解釋得通,因?yàn)榧t薯和山藥在外觀上類似。
二、“苕”緣何“傻”
上文指出“苕”音[?au]是湖北方言“傻”的意思,那么“苕”在湖北方言中是何時開始表“愚笨”義的呢?這個問題,今人已無從查考。能查到的記載只有《鄂垣竹枝詞》:“人之蠢笨者即稱為韶家伙。”此說法還存在于湖北話里,可見用“苕”表示人愚笨的歷史也不短。人們使用方言詞語,常按自我好惡,賦予詞語感情色彩,約定俗成其實(shí)反映了人們的心理。“苕”外觀不美,灰頭土臉,實(shí)心飽滿而渾厚,給人以愚笨鈍拙感。在湖北話里“苕”音[sau],其音與“傻”[sa]近(從[sau]到[sa]是元音脫落的結(jié)果),傻也是愚笨之義。
在湖北方言中“苕”表示“愚笨”的用法如下:
1.名詞,愚蠢的人
你么將個苕啊?(你怎么像個苕啊)
2. 動詞,近似于“發(fā)傻”
苕了吧? (傻了吧) 莫苕了。 (別傻了)
3.形容詞,愚蠢的
你好苕啊。
4. 程度副詞,非常、特別
這個伢的頭真是苕大。(這個小孩子的頭特別大)
因方言語音的特點(diǎn),普通話里的[?au]在湖北話里變成了[sau]。有一個順口溜“生苕甜,熟苕粉,夾生苕就冒得整”,“苕”直接生吃,當(dāng)然很甜;如果把“苕”煮熟或烤熟了吃,就會比較;而若性子急,在“苕”還未完全煮熟或烤熟時就拿來吃,肯定就不好吃,當(dāng)然就“冒得整”(沒辦法)了:吃又不好吃,扔了又覺得可惜。妙用“苕”的特性刻畫出人的性格,故在說人“有些傻,讓人沒辦法”時也會說“他是個夾生苕”。
“苕”易養(yǎng)活,產(chǎn)量高,雖給人呆笨之感,但若一個人呆呆的,又給人“老實(shí)、善良”的感覺。故“苕”在親朋好友的善意調(diào)侃、女孩稱男友“苕貨”時則有昵稱和嬌嗔的褒義用法。
三、“苕”在全國各地表示“愚蠢、傻”的不同說法
語言的音義結(jié)合是任意的,同一個意思可能有不同的讀音。各個地區(qū)稱呼“紅薯”有“紅薯、番薯、地瓜、苕”等不同的說法,在東南一帶稱呼為“苕”的較多,這應(yīng)該和明清時期人口遷移活動--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有一定關(guān)系。人口遷移帶來了語言,故這些地方都叫“紅薯”為“苕”就不奇怪了。“紅薯”在不同地區(qū)中雖有不同的稱呼,但人們卻不約而同地用其表示“愚蠢”義:
1.四川方言。“苕眉苕眼”是土里土氣的意思。形容從農(nóng)村來的姑娘,或城里打扮得怪里怪氣的女人為“紅苕花”。
2.安徽方言。“苕叨苕叨”形容女人八卦、很羅嗦,沒事找事。
3.湖南話“苕兒”,指傻子。
4.廣西稱甘薯為番薯。說某人“大番”就是說他遲鈍,憨或笨。
5.云南昭通話“苕胯胯、苕顛顛”表示人愚傻呆笨,還有諺語“紅薯地里的珍珠—苕寶”。
6.廣州話指“蠢笨”:薯頭薯腦、佢一啲都唔薯(他一點(diǎn)兒也不笨)。
7.江西萍鄉(xiāng)“你這個番薯腦殼”,就是說人腦袋像笨瓜,不開竅。
在很多中部地區(qū)都用苕[?au]來指甘薯,這并非巧合,而是和歷史上的移民史有關(guān),考察方言不能忽略該地的移民史。在全國眾多方言中“苕”都有愚笨之義,這種語言上的一致性正說明了人的思維的一致性。漢語方言是古代漢語的活化石,而方言詞匯不僅反映了區(qū)域文化,也反映了人們的感情色彩和心理命名機(jī)制,應(yīng)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參考文獻(xiàn):
[1]吳芳.“苕”的民俗探微[J].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xué)校學(xué)報.2001.
[2]王雙懷.番薯的傳播[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8.
[3]孫玉文.考“苕”[J].長江學(xué)術(shù).2014.
[4]袁麗.湖北方言中的“苕”(sháo)[J].安徽文學(xué).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