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時間是跨文化交際中非語言交際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同文化群體所塑造的不同時間觀直接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效果。因此,本文分別從三個角度對中美時間差異進行對比,線性時間觀和循環性時間觀、“過去”“現在”“未來”、一元時間和多元時間模式,其目的在于分析造成差異的深層文化原因,削減對時間觀的誤解,達成最佳交際的目的。
關鍵詞:時間;差異;線性時間觀和循環性時間觀;“過去”“現在”“未來”;一元時間和多元時間模式
作者簡介:柳亞萍(1991-),女,西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翻譯學)。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3--01
一、引言
時間既是非常古老的問題,也是極其現實的問題,是一個古老而時新的迷。人類對死亡的先天認識,對青春和衰老的體驗,過去的已無法挽回,未來的卻不可斷定,以及我們日常對實踐的分配和工作地計劃——這一切都跟時間有關(李光偉 1987:481)。時間是客觀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是人們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逐漸要去認識的?;魻栍?959年出版了《無聲的語言》一書,指出每個文化都擁有自己的“時間語言”,因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在交流中無法達到成功有效的溝通。
本文從:對線性( linear)時間觀和循環性( circular)時間觀、對“過去”( past)“現在”( present)“未來”( future)的時間態度、和對一元時間( monochronic- time M- time)和多元時間( polychronic- time P- time)的模式——這三個前提來比較中美時間文化差異,意圖最大化地消解文化活動中的誤解和沖突,分析和修正自己的行為以適應跨文化交際的需要,克服民族中心主義帶來的偏見。
二、線性時間觀和循環性時間觀
有學者將西方人的思維方式總結為開門見山,陳述主題,然后描述細節,這是線性(linear)思維;將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總結為隱晦曲折,含沙射影,再進入主題,這是螺旋式(circular)思維。
中國傳統哲學認為時間具有線性和循環性的雙重特點。如:天可補,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復追。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同時,時間也是循環性的。如:老子創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時間觀。在《三國演義》第一回有“說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體現了循環時間觀,時間陰陽交錯,周而復始。
美國人則認為時間是線性的。時間不可逆轉,只有向前看,珍惜眼下,才是正確的方向。富蘭克林在寫于1748年的《給一個年輕商人的忠告》中說:切記,時間就是金錢。莎士比亞也曾說過:“拋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拋棄他”,告誡人們要珍惜時間。因此,美國人注重邏輯思維,高效率。
三、“過去”“現在”“未來”
20世紀60年代,美國人類學家Kluckhoh將時間取向分為三種:過去取向、現在取向和未來取向(轉引自李慧 2013)。
“過去”取向的文化看重歷史,中國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英格蘭對傳統和貴族階層社會的重視。如漢語中所說:“吃一墊,長一智”,“前車之鑒,后事之師”,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美德。以“現在”時間為導向的文化認為注重眼下才是實際,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未來”時間為導向的文化,如美國,認為“變化”著的機遇十分重要。美國因為歷史本不長,所以較中國,其所繼承的資源有限,只能往前看。對此,在各自的影視作品中就有所表現,中國的古裝片收視率一直是居高不下,而美國的未來太空時代等科幻題材的電影受到熱捧。
四、單向制記時和多向制記時
1970年,Hall以人類時間觀的視角提出了單向制記時和多向制記時。他以此為理論依據對不同文化人們的行為做了研究,發現在單向制記時中,人們在規定時間內做一項活動,注重效率。多向制記時的人們在同一時間處理多項任務,變化度大。
霍爾認為,高度工業化的美國人持一元時間觀念,工作的時候就一門心思干活,消遣娛樂時就娛樂,這是大多數美國人崇尚的生活方式。而作為一個農業大國的中國,從傳統意義上講,多元時間模式占據著主導地位,由于思想觀念的影響,一樣的效率,一樣的態度。由于多元時間文化重視與實際參與問題解決的人打交道而一元時間文化強調日程安排和嚴格執行的重要性,兩種模式的人在交往時就會因為對時間的不同模式而產生沖突。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由多元時間制向一元時間制轉化,人們越來越注重效率的重要性。
五、結語
本文從時間的三個不同角度出發,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美國對待時間采取一元記時,在時間問題上非常嚴謹,并嚴格遵守“準時”原則。同時,美國屬于未來取向,他們堅信獨立奮斗會取得成功。中華民族是比較典型的過去時間取向的民族,人們把閱歷看做一種財富,尊重過去。和一些西方學者的分類不同,在時間取向方面,現代中國并非完全意義上的多向制記時社會。形成中美時間差異的原因主要有歷史背景、政治形態、社會現狀、宗教信仰和哲學觀等。
參考文獻:
[1]蔡寧, 馬越等. 跨文化交際中中美時間觀差異之研究[J].考試周刊, 2011: 28.
[2]李光偉. 《時間管理的藝術》[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