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各方面普遍提高的今天,物質和審美的雙向互動更具有現實性,這兩者的互動表現為人的物質活動向審美活動升華,再使更高的審美回到物質活動中去,這個過程是一種永續發展的過程,人們普遍趨向將日常生活帶有“詩意”。
關鍵詞:物質生活;審美生活;日常生活審美化;詩意
作者簡介:藏燕(1992.10-),女,漢族,祖籍河北衡水市棗強縣,碩士學歷,現就讀于河北大學文學院文藝學專業。
[中圖分類號]:B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3--01
物質生活即經濟生活,能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的生活,即表現在吃穿住用行上。在進入消費社會后,物質生產的極大豐富。而這種“物質生產極大豐富”不再是簡單的物質豐富的程度,也不是普通意義上的人人吃飽穿暖,而是物質豐富到“充溢”,意味著不再是我們伸手去取物,而是物在積極包圍著我們,逼迫著我們。過去,物質極度匱乏,人們對物質的需求都無法滿足,于是人們簡單粗暴地進行著物質生產,只要能滿足人的生理需要,就不在乎外觀、功能和質量。只關注于“多”;過去,不允許人們過多地考慮自身內在的需要,即審美的需求。人們只能過分的追求物質滿足,但隨著社會發展的深化,注重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更注重于精神層面的愉悅。相對于這些鮮活的、充滿質感的“物”自然產生了對物“質無限”的追求。物質生活可以說為人的生產生活,若人的生產的物質產品不單只是滿足現實的生理需要,而是更接近于對人自我本質的確證,那么物質產品就被人化了,超越了原有的純粹的實用功能,物的提高,人的審美能力也就進一步發展,發展了“有音樂感的耳朵和發現美的眼睛”使人的物質生活向精神層面深入。實現物質與審美的互動符合人類存在和實踐活動的整體性。人的需求的“質”無限才是發展的動力所在,最終才能把發展落實到人的更新上。所說的審美,其主體是人,客體是物。馬克思說“關于對象若成為主體的對象,就即取決于對象的性質和與之相適應的本質力量的性質的關系的規定性而形成的一種現實的,特殊的肯定方式。”因此,對于審美的物,既要保持物本身的固有性質,又要在多方面予以變形加工,具有美感。對于生活就更具審美性,物質就變得只是美的載體,而不是美的實質了。美的實質,就成為了物的內涵和人的感受。同樣,在物質生產生活實踐中審美也逐漸克服了抽象晦澀的理念化,而是漸漸轉化為內在精神,并以此來引導著人的日常生活。
社會進入了消費時代,商品的符號價值代替了物的使用價值,上升到了商品的主導性價值。人們不單是對商品實用功能的消費和享用,而是對其所指向的階層以其生活方式的潛意識認同和象征性的擁有。“藝術不再是單獨的、孤立的現實,它進去了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廣告中有繪畫,雕塑成為一種工業美術,正是由于物質生活和審美生活的不斷“碰撞”,生活和藝術打破了原有的界限,人們開始用藝術的精神來改造和美化生活。個人對外在的服飾裝扮或行為舉止、生活趣味等,在努力追求一種風格化的效果,來使藝術的主旨得以張揚,進而實現日常生活的審美化。同樣,藝術和審美也會帶給人高質量的瞬間生命體驗,藝術家能更好地捕捉到這一瞬間體驗,開始對藝術化的生活進行思考,就自然而然產生了一種將“物”拔高到“藝術”的欲求。“日常生活審美化”的理論產生,是這種欲求的真實回應,日常生活審美化敏感地把握到了物質產品“充溢”的時代,主體的心靈世界發生的真實變遷。隨著審美欲求的不斷擴大,審美突破了藝術的藩籬而趨于世俗化,更多地融入商品消費或感官享樂的日常生活實踐之中,與消費一道在“讓生活更美好”的普遍訴求上形成共謀關系。對日常生活進行全方位的滲透和改造。雖然,眾多人對“日常生活審美化”存在異議,具有食利性,是一種虛假審美現象,但是,日常生活審美化,實現了物質的滿足,也達到了精神的快感,是一種社會的進步,體現了人與物的相互確證關系,將日常生活帶有藝術的氣息,能更好實現人“詩意的棲居”。
“棲居”是以神性的尺度規范自身,以神性的光芒映射精神的永恒。而“詩意”就帶有了主觀的意識,體現了物質與審美的互動關系。只有物質的滿足才能給“詩意”的生活提供堅固的保障,如果一個人,成天為房子奔波,何來的“詩意”,但是物質的豐裕,難道就真的實現幸福了嗎?其實不然,幸福其實更多的是來自心情的愉悅,審美的快感,人得到認可和滿意。但是,現在每個人都已經深切地感受到自身的困境。特別是對于現代人而言,他們不僅在身體上失去了自身的歸屬權,他們為了生存而把這種歸屬權讓渡給他者。同時,他們同樣要承受無盡的心理壓力。因此,更需要人們來追求一種“詩意”的生活,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主體,只有社會的每個主體愉快滿足的生活,才能實現社會的和諧,將日常生活審美化,會在生活的細微之處給人帶來潛移默化的改變。將美帶到千家萬戶,而不是只是在少部分人中推廣。審美開始具有普遍性,不僅群體的增加,而是還有質量的提高。人們開始關注,大眾追求,而這“詩意地棲居”就是人們最終追求的目的,是最高目標。審美會提高人們認識世界的眼光和開拓欣賞世界的視角,每個人都離不開生活,而且每個人都沉浸在生活中,將生活美化,會把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發揮到極致,主體就會在社會有存在感和幸福感,就能更好的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