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建設將扶貧攻堅與PPP模式相結合所開創的精準扶貧新模式,是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的完美融合;也是以國家大義、君子大義,成就國家利益、群眾利益、企業利益的典范。
近年來,PPP始終處于聚光燈下。國家政策的頻頻出臺、地方政府的迅速跟進,以及明星企業的實踐進而引發的廣泛討論,讓這個原本陌生的字母組合成為一種前景光明的新型基建模式的代名詞。
2015年全國兩會,李克強總理首次將PPP列入政府工作報告,5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出臺關于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PPP的地位。
2016年全國兩會上,相比于去年僅提到“在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領域,積極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李克強總理在作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及PPP項目時強調:“發揮有效投資對穩增長調結構的關鍵作用。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繼續以市場化方式籌集專項建設基金,推動地方融資平臺轉型改制進行市場化融資,探索基礎設施等資產證券化,擴大債券融資規模。完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用好1800億元引導基金,依法嚴格履行合同,充分激發社會資本參與熱情。”
太平洋建設是中國BT模式的領導者,也是PPP精準扶貧的倡導者。隨著“十三五”扶貧攻堅戰役的打響,太平洋建設創造性地以PPP模式投入精準扶貧,把政府部門的社會責任、協調能力與民營企業的民間資金、管理效率結合到一起,建立起政府與企業間“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全程合作、贏得共贏”的共同體關系,在實踐中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運營模式。
企業參與精準扶貧,讓PPP地位進一步提高,充分體現出這一創新模式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正如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中國PPP研究院院長賈康所說,PPP模式使政府、企業、專業機構在一起形成伙伴關系,稱得上是一項偉大的創新。
PPP蛻變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即公私合營模式的簡稱,是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一種項目融資模式。在該模式下,鼓勵私營企業、民營資本與政府進行合作,參與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
PPP模式的前身是BT模式。1996年,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蘇北宿遷市政府計劃建設一條市府大道,但市財政一下子又拿不出那么多錢來。經過談判,工程由太平洋建設墊資上馬。由此開創了中國的BT模式。
所謂BT,即Build—Transfer,意為“建設——移交”,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資金來進行基礎非經營性設施建設項目的一種融資模式。宿遷一役成功以后,太平洋建設將這種模式迅速復制到全國其他經濟欠發達地區,為后來大規模的城鎮化建設闖出了一條市場化的中國特色之路。太平洋建設創始人嚴介和說,我做BT,我也不懂什么是“B”,什么是“T”,從最初的非法、違法走到了今天的合法,從最初的因異而爭走向了今天的異而不爭。
太平洋建設BT在中國的實踐,引領了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化發展,成就了后來國家大力倡導和推廣的PPP模式。從BT引領到PPP完善,太平洋建設直接參與全國1000多個城市3000多個園區的投資建設,先后參加了滬寧、滬珠、京滬等高速公路,以及江陰長江大橋、南京地鐵、大理海東新城、滇中產業聚集區、貴安新區、肇慶新區等多項國家、省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工程項目遍布全國各地。
2014年9月24日,財政部發布《關于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2015年,從1月1日發布《政府購買服務管理辦法(暫行)》開始,短短1個月內,國家各部委先后出臺8個PPP相關文件,這樣的頻率無疑代表著PPP實質性推進正在加速。
2015年11月底,中央召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規格的扶貧決策會議,把“精準扶貧”列入頂層設計。中央指示必須把農村貧困人口的致貧因素分析到位、對癥下藥,形成一套解決貧困問題的綜合方案。而其中基礎設施瓶頸成為制約很多貧困地區,特別是山區脫貧的重要因素。為響應中央號召,太平洋建設率先以PPP模式投入扶貧攻堅戰,開辟了一條以PPP模式助力脫貧、實現全面小康的PPP精準扶貧之路。
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基礎設施建設,精準扶貧更需要基礎設施建設。PPP模式業已成為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首選模式,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
PPP+的未來扶貧之路
2016年4月20日,國內PPP界領軍人物、專家學者和地方政府領導,會聚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共同探討“精準脫貧攻堅戰下,PPP在湘西的機遇與挑戰”。活動當天,太平洋建設與湘西州政府成功簽署500億元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框架協議,以PPP模式助力湘西脫貧攻堅。
2015年9月,太平洋建設對云南楚雄州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考察,此次合作,145個PPP基礎設施項目總投資達250億元以上,交通項目達300億元以上,總投資高于550億元,由此開辟了扶貧攻堅PPP“楚雄模式”。之后太平洋建設相繼與湖北恩施、四川涼山、湖南湘西、云南大理等貧困地區開展了扶貧建設投資合作,成功開辟了“涼山模式”、“湘西模式”、“恩施模式”、“大理模式”,所簽訂單金額超2000億元。
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中國PPP研究院理事長鄭新立看來,通過PPP模式投入幾百億元幫助湘西地區發展基礎設施,增加公共產品的供給,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要在全國大力推廣。“應該說在PPP模式上太平洋建設在全國做得非常成熟,帶了頭。”
既然是利用PPP模式進行精準扶貧,那么如何做到“精準”?太平洋建設創始人嚴介和在接受《中國經濟信息》記者采訪時介紹:“第一,我們沒有受投資回報率的影響,利息不僅沒上浮,而且下浮幅度很大。第二,根據貧困地區的特色實施產業扶貧,比如湘西古丈是產茶大縣,古丈老百姓種的茶葉現在由太平洋建設一家承包,收購價格過去是500元,我們漲到1000元,老百姓種茶積極性高了,收入翻了一番,得到了實惠;政府過去茶葉沒有稅收,我們在古丈成立茶葉公司,積極交稅,政府財政收入也增加了。”除此之外,嚴介和還表示,太平洋建設準備從貧困縣招工,先從古丈開始,特別貧困的家庭解決一個人來太平洋建設就業,并且進行技能培訓。“我們的目的是從扶貧到脫貧,脫貧從教育開始。高考考上大學但經濟困難的孩子我們來管,寒暑假可以來太平洋建設勤工儉學,畢業之后安排到企業就業,培養出的精英可以回家創業,為家鄉做貢獻。”這就是嚴介和所說的從精準扶貧到精準脫貧。
太平洋建設在PPP模式上有怎樣的比較優勢?“作為民營企業,我們具有‘進度快、質量優、成本低’的比較優勢,政治上比任何國企都安全,法律上比任何國企都有底氣。”嚴介和自信地說,“太平洋建設秉承‘零掛靠、零分包、零爛尾’原則,創新投融資機制,全力助推地方脫貧攻堅戰。”
太平洋建設經過前期的實踐,已經積累了成熟完備的運行體系,把精準扶貧與PPP模式結合,從而實現了社會責任與企業發展的有機結合、有效統一,是在引領市場力量更積極地介入扶貧事業做更大膽的嘗試。嚴介和向《中國經濟信息》記者透露,太平洋建設將進入云南88個國家級貧困縣,計劃用五年時間投入3000億元開展PPP精準扶貧。
在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看來,像太平洋建設這樣有實力的民營企業的投入不僅能夠幫助貧苦地區擺脫貧困走向小康、走向富裕,而且對當地的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帶來根本性的變化,進而為穩定整個經濟增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