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家對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力度的加大,明確企業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受到阻礙的因素,并基于此提出針對性改進策略,才能夠更好地推動企業信息化與工業化的充分融合,實現企業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步提升。
[關鍵詞]信息化;工業化;融合;影響因素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026
[中圖分類號]F270.7;F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6)22-00-02
中共中央為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動經濟快速發展,明確提出“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的融合,加快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同時在黨的十七大會議上也提出了“大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等一系列決策,這為我國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工業化與信息化之間的關系研究開啟了新的方向,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在這樣的環境下,加快信息化與工業化的快速融合成為了重點,但就當前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遭遇了各種阻礙。掌握其主要影響因素,明確融合發展方向,對進一步明確兩化融合的思路和方向有積極意義。
1 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的影響因素
1.1 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仍顯不足
就當前全球發展現狀來說,與歐美等發達國家比較,我國工業自主創新能力明顯較弱,不少領域處在國際產業較落后的位置,無論是勞動生產率、技術水平,還是在產品附加值與工業增加值等方面都處在相對落后的水平。在工業企業生產中,我國所采用的大量高端、尖端、精密的裝備和技術大多數來自進口。為此,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騰飛,工業生產整體規模得到了擴展,但因重大技術裝備基礎和加工工藝方面的落后,使得高附加值與高技術含量的工業產品嚴重不足。另從發明專利上來看,我國大約有半數的專利申請均來自國外,特別是以通訊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領域的專利。而這種技術空心化和自主知識產權匱乏的問題是各個行業都面對的主要問題。
1.2 嚴重缺乏高層次、復合型人才
在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過程中,需要多個領域,包括產品涉及、軟件工程、生產加工與企業管理等,是一項復雜性較高的系統工程,要求從業人員不僅對企業生產管理非常熟悉,同時還必須懂得多種技術,還應當具備較強的集體合作意識。但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并未真正與社會需求相結合,且從某層面上來說,產學研合作也更多的趨向于形式化,這使得復合型人才的成長、培養受到了非常嚴重的阻礙,也一定程度上對兩化融合帶來了一定的制約。根據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在企業員工總數中信息技術人員的比例遠遠不到1%,而真正既懂得企業管理、生產技術,又具備熟練業務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變得少之又少。在這種條件下,談何企業信息化建設,談何加速企業信息化發展速度?就當前實際情況來看,要在短期內找出正確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對跨學科、跨領域和懂技術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是很難困難的,為此,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人才問題將持續影響著兩化的發展。
1.3 數據分析、應用有待進一步加強
就實際情況來說,我國60%以上的企業已經成功建立起了數據中心,但大部分的企業僅僅是為了能夠實現數據的集中管理,而真正意義上要實現對數據集中應用的企業還非常少。
1.4 兩化融合缺少統一的通信標準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就兩化融合發展做出了評估報告,通過對該報告進行解析發現,當兩化融合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時,行業之間、企業之間以及企業內容應當建立起協同集成體系,并通過信息化來實現,與企業某環節融合發展到設計、采購、銷售、設計、服務以及管理等環節中,這使得企業的生產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并促進企業生產收益和效率均得到了提升,從而使得企業的創新發展獲得了較為有力的信息支持。但因沒有統一的通信標準,各個企業在信息化建設時,只得根據各自情況來建設,使得企業之間、行業之間無法有效對接,從而導致兩化融合受到阻礙。為此,應不斷強化信息意識,保證信息安全,形成統一的通信標準,實現標準化的信息化發展。
2 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對策
2.1 與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密切聯系起來
面對國內工業企業的快速發展,必須對全球經濟結構改變與經濟增長趨勢有充分認識,國內需求的結構也在隨之得到調整,構建起與經濟發展需求相契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從而實現對經濟結構戰略性發展的合理調整,提升產業在國際之間的競爭力,這將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主要任務。如今信息技術已經成為了各個企業和行業發展所必須具備的技術手段,且通過將其與工業企業充分的融合、滲透,來實現對企業核心競爭力與產業技術水平的提升,促使企業呈現出新的競爭優勢,并持續對市場空間進行拓展,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行業的戰略性升級。
2.2 與技術創新能力培養關聯起來
從國內經濟發達地區與發達國家的發展情況來看,只有把握住科學發展和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真正意義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才能夠在經濟發展、生存以及產業結構升級、優化中提高主動性。而當前有些企業存在創新能力較低的問題,為此,應積極加強創新體系構建,提高核心產業技術與信息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從而實現信息化與制造產業的充分融合。
2.3 與增強區域經濟實力密切結合起來
通過大量研究成果總結發現,要實現對現代產業體系的建設與發展,關鍵之處在于對區域經濟競爭力進行持續不斷地提升,這也是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動力。只有真正意義上地將信息化與工業化發展相互融合,促進工業企業優化升級,使得省內企業、行業能夠與其他地區進行相互交流學習,吸取優秀經驗,積極參與到國內外產業分工中,才能夠促使企業生產效益和國民經濟運行質量得到有效提升,并為區域經濟實力的強化提供保障。
2.4 以政府為引導緊密結合市場機制
在發展兩化融合期間,政府應發揮主要的引導作用,而市場機制則起著推動、協調的作用。對政府而言,可從以下幾方面來加強工作:一是制定并執行好政策,為兩化融合發展營造較為規范的引導環境;二是加強市場機制的有效發揮,全面推進兩化發展,實現信息技術與應用的協調并進。
2.5 完善公共服務平臺
信息化和網絡化服務平臺的建立和完善,在實現兩化融合發展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平臺的建立也是必不可少的。為此,省政府及相關部門可將平臺搭建、信息化技術展示作為抓手,全面構建公共服務體系,實現文化、政治、經濟服務與信息技術相互結合,從而實現社會發展成活的全民共享。當然,在人才、資金允許的情況下,可將其納入到“十三五規劃”公共服務平臺發展的重點內容。
3 結 語
從市場推動與協調方面來看,信息化的建設與應用給工業企業帶來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同時為企業帶來了非常明顯的效益,控制了成本,增加了銷量,提高了作業效率,縮短了生產周期。由此可知,信息化給企業的發展和開拓帶來了實質性的作用,也獲得了企業的認可。為此,為下一步“兩化融合”建設中,借助這個趨勢,積極推動企業信息化建設發展,可較好的實現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提升,從而更好地發揮兩化建設作用,實現企業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張戈,王洪海,朱婧.企業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基于山東省調查數據的結構方程模型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11(9).
[2]陳慶江,楊蕙馨,焦勇.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對能源強度的影響——基于2000-2012年省際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1).
[3]張宏遠,吳價寶,朱國軍.欠發達地區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的實證研究——基于連云港企業數據的結構方程分析[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
[4]王晰巍,靖繼鵬,劉鐸,等.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關鍵要素及實證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