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如何使社區共管模式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當務之急。本文試圖探討在自然保護區社區共管模式中引入“社區共管有限合伙企業”模型,使政府管理者、保護區專業管理機構以及社區居民能真正從保護區的經營中獲利。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社區共管;有限合伙企業;可持續發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121
[中圖分類號]X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6)22-0-02
21世紀以來,經過我國政府和學術界的理論和實踐探索,人們逐步認識到,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和發展,除了保護區管理機構外,很大程度上要依賴區內居民的積極參與和協助。《自然保護區條例》第五條規定,建設和管理自然保護區,應當妥善處理與當地經濟建設和居民生產、生活的關系。如何實現社區共管的可持續性發展,如何妥善處理與當地經濟建設和居民生產、生活的關系成為目前我國自然保護區發展中的重要課題。
1 “社區共管有限合伙企業”模型的提出
有限合伙,是在合伙企業的基礎上引入有限責任這一概念之后的制度創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以下簡稱《合伙企業法》)第二條的規定,有限合伙企業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依照本法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有限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企業通常由2個以上50個以下合伙人設立,且至少應當有1個普通合伙人。在有限合伙企業里,普通合伙人對有限合伙企業對外負債承擔無限連帶責任,除此之外的所有合伙人,即有限合伙人,對有限合伙企業經營中產生的責任均以其出資額為限。普通合伙人與有限合伙人享受不同的權利,承擔不同的責任。在有限合伙企業中,由普通合伙人執行合伙事務,有限合伙人不參與合伙企業的經營。這樣的制度安排,可促使普通合伙人認真、謹慎地執行合伙企業事務;對有限合伙人而言,則具有風險可控的好處。
根據以上有限合伙企業的相關概念和特征,結合社區共管的實踐需求,筆者設計了“自然保護區社區共管有限合伙企業經營模式的模型圖”,如圖1所示。
在“社區共管有限合伙企業模型”中,“有限合伙人1”為政府管理機構或保護區管理機構,“有限合伙人2”至“有限合伙人X”為參與社區管理的社區居民自然人、代表該社區的村委會等。如果需要額外融資,也可以吸納社會資金作為有限合伙人。而后,由保護區管理機構和村委會作為有限合伙人的代表通過公開招投標等形式選出一家保護區經營管理機構或團隊,并由其針對該自然保護區的特點設立專業保護區管理公司擔任普通合伙人。最后,由全體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共同設立有限合伙企業A。其中,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總人數不得超過50人。
2 “社區共管有限合伙企業”模型的特點
在社區共管有限合伙企業模型中,有限合伙人(主要包括保護區管理機構、社區居民、村委會及社會資本等)以出資為限承擔有限責任,普通合伙人(專業保護區管理公司)對合伙企業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通過這樣的設置,既能通過有限合伙人擴大融資渠道,從而避免了政府的單一性投入,又能積極防范普通合伙人的“道德危險因素”的出現,可以有效地解決傳統社區共管過程中的諸多弊端。具體而言,社區共管有限合伙企業模型有如下特點。
2.1 治理結構最優化
有限合伙企業中,普通合伙人作為保護區專業管理機構全面經營管理整個保護區,有限合伙人不用參與有限合伙企業的日常管理,但有限合伙人可通過合伙協議監督普通合伙人的日常運作。保護區管理機構、社區居民找到可信賴的經營專才實現保護區良性發展和創造保護區運營回報,而懂經營、善管理的經營專才通過提供保護區服務獲得固定加超額回報。因此,有限合伙使各方緊密結合,建立起互相信賴的機制,這樣的治理結構為保護區管理機構、社區居民與專業人士之間的合作提供了渾然天成的平臺。
2.2 利益分配最靈活
有限合伙企業的模式使保護區管理機構、專業保護區管理公司、村委會、社區居民和社會資本可以就合伙企業經營收益的分配方式進行靈活約定。《合伙企業法》第六十七條規定,有限合伙企業由普通合伙人執行合伙事務。執行事務合伙人可以要求在合伙協議中確定執行事務的報酬及報酬提取方式。通常而言,專業保護區管理公司作為普通合伙人的報酬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管理費,另一部分是收益分成。
管理費是專業保護區管理公司收入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由專業保護區管理公司按照有限合伙人對企業承諾資本的比例向后者收取,用來支付其在合伙企業的運營中產生的費用和成本。專業保護區管理公司與其他有限合伙人在確定管理費的收費標準時,主要的考慮因素包括:專業保護區管理公司的既往業績、合伙企業規模、計算合伙企業管理費的基數、是否約定在合伙企業存續期的不同階段返還合伙企業管理費、給予有限合伙人優先回報的標準、給予普通合伙人業績獎勵的標準等。收益分成是指,普通合伙人可以獲得合伙企業收益一定比例的業績報酬。通常而言,在預期投資收益內的部分,各方可以約定專業保護區管理公司按照較低的比例享有收益,如超過預期收益的部分,專業保護區管理公司可按照較高的比例享有收益,投資收益越高,專業保護區管理公司享有的比例就越高,以作為有限合伙人對專業保護區管理公司的獎勵,由此可以促進專業保護區管理公司積極、有效、有利地執行合伙企業事務。
由上可見,正是因為有靈活利益分配機制的保障,對于作為普通合伙人的專業管理團隊而言具有巨大的激勵作用。
3 “社區共管有限合伙企業”模型的法律要點
3.1 合伙人的資格問題
3.1.1 社區管理機構作為有限合伙人的資格
《合伙企業法》第二條規定,有限合伙企業的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第三條規定,國有獨資公司、國有企業、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不得成為普通合伙人。社區管理機構通常為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下設的公益性事業單位,因此,社區管理機構可以作為合伙企業的有限合伙人。
3.1.2 村委會作為有限合伙人的資格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關于村民委員會是否可以成為農民專業合作社單位成員等問題的答復》(工商個函字[2008]156號)第三條規定,《合伙企業法》規定公益性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不得成為普通合伙人,其目的在于防止參加合伙的公益性組織可能面臨承擔連帶責任風險。村民委員會作為辦理本村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不能成為合伙企業的普通合伙人,但可以成為有限合伙人,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合伙企業債務承擔有限責任。因此,村委會可以作為合伙企業的有限合伙人。
3.2 合伙人的出資問題
《合伙企業法》第十六條規定,合伙人可以用貨幣、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或者其他財產權利出資,也可以用勞務出資。合伙人以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或者其他財產權利出資,需要評估作價的,可以由全體合伙人協商確定,也可以由全體合伙人委托法定評估機構評估。合伙人以勞務出資的,其評估辦法由全體合伙人協商確定,并在合伙協議中載明。《合伙企業法》第六十四條規定,有限合伙人可以用貨幣、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或者其他財產權利作價出資。有限合伙人不得以勞務出資。
因此,普通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均可以以貨幣出資,也可以以非貨幣(實物、知識產權、土地使用權或者其他財產權利)出資,但只有普通合伙人可以以勞務出資。如果是以非貨幣出資,可以由合伙人協商作價,而不是必須進行評估。
3.3 對專業保護區管理公司的約束問題
《合伙企業法》第六十八條規定,有限合伙人不執行合伙事務,不得對外代表有限合伙企業。為了維持其有限責任,有限合伙人通常不得參與有限合伙企業的業務。為了更好地實現有限合伙人對作為普通合伙人的專業保護區管理公司監督,通常用“表決機制”“內部顧問委員會機制”和“除名機制”的方式來控制。
3.3.1 表決機制
《合伙企業法》第三十條規定,合伙人對合伙企業有關事項作出決議,按照合伙協議約定的表決辦法辦理。合伙協議未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實行合伙人一人一票并經全體合伙人過半數通過的表決辦法。本法對合伙企業的表決辦法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三十一條規定,除合伙協議另有約定外,合伙企業的下列事項應當經全體合伙人一致同意:①改變合伙企業的名稱;②改變合伙企業的經營范圍、主要經營場所的地點;③處分合伙企業的不動產;④轉讓或者處分合伙企業的知識產權和其他財產權利;⑤以合伙企業名義為他人提供擔保;⑥聘任合伙人以外的人擔任合伙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
因此,合伙企業對于特別決議事項(即《合伙企業法》第三十一條所述事項)需要全體合伙人一致同意;對于普通決議事項,需要一人一票且須經全體合伙人過半數通過;但是,該表決辦法可以通過初始《合伙協議》例外約定。比如:合伙企業可以約定,對于普通決議事項,需要須經全體合伙人過半數同意,且需要社區管理機構的同意方可通過,賦予社區管理機構一票否決權。
3.3.2 設置內部投資顧問委員會
由于有限合伙人通常不得參與有限合伙企業的業務,根據我國有限合伙企業運作實踐,通常在有限合伙企業中設置內部投資顧問委員會,委員會的委員由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代表共同組成,內部投資顧問委員會的作用是對有限合伙企業中的某些事項提出意見或建議(有些情況下是認可),比如對擬投資項目的評價、估值、利益沖突問題及違約補救,委員不會參與到項目投資和處置等具體事務上。通過內部投資顧問委員會的設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有限合伙人參與合伙企業的經營管理。
3.3.3 內部投資顧問委員會除名機制
專業管理團隊的經營水平直接決定了保護區的經營成績,在其不能按照預期計劃完成目標的情況下,有限合伙人可以將其除名。《合伙企業法》第四十九條規定,合伙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可以決議將其除名:未履行出資義務;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合伙企業造成損失;執行合伙事務時有不正當行為;發生合伙協議約定的事由。
因此,全體合伙人可在合伙協議中約定合伙企業的經營計劃和目標,并對普通合伙人進行年度考核,在合伙企業存續期內,普通合伙人不能盡職免責或者無法完成預期目標,其他有限合伙人可以通過相關程序將其除名,并重新招募新的專業管理公司作為普通合伙人。
由此可見,通過“表決機制”“內部顧問委員會機制”和“除名機制”的方式,作為社區居民和社區管理機構的有限合伙人可以合法地參與有限合伙企業的管理,更好地實施對普通合伙人的監督。
主要參考文獻
[1]張曉彤.我國自然保護區社區共管的法律規制[D].長春:吉林大學,2016.
[2]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S].1994.
[3]張華,張立.淺論構建我國自然保護區社區共管模式的法律機制[J].法學雜志,2008(4).
[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伙企業法[S].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