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職業教育在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其中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尤為突出。如何解決就業問題,提高辦學能力和,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就當前高職院校需要考慮的重要課題。本文從大學生的自我認知水平出發,探討通過加強自我認知力教育來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途徑和方法。
[關鍵詞]自我認知;高職院校;就業競爭力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140
[中圖分類號]G71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6)22-0-02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投入的不斷增加,各種職業院校如雨后春筍般的增加,同時各院校也擴大了辦學規模,各種專業層出不窮,招生人數逐年增加。由此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而畢業生的就業率又是衡量一所高職院校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指標,所以如何提升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是高職院校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筆者通過對高職院校大學生自我認知力的分析研究來探索提高其就業競爭力的新途徑和方法。
1 高職院校大學生自我認知力對就業競爭力的影響
自我認知具有一定的特異性,其受多種情況影響,因個人的年齡、性別、教育水平和家庭環境等的不同,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高職院校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與大多數年青人一樣,其心理認知有其獨特性,同時也存在心理困惑等問題。
1.1 自我認知的含義
自我認知也叫自我意識、自我,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的覺察能力,即自己對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狀態等一切的認知,例如:對自己的身高、體重等生理特征的認識,對自己興趣愛好、性格等心理情況的認識以及與他人相處的關系地位等的認識。具體來說,自我分為主觀和客觀兩個自我,而自我認知就是主觀自我對客觀自我的總體評價和認識。客觀、正確地評價自我,在個人健康成長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個體對自我認知過高,則會導致在個人成長道路上出現坎坷和曲折,從而常常導致失敗。反之,如果個體對自我認知偏低,則會導致自我心理封閉和自卑感,不利于個人的心理健康成長。
1.2 自我認知在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競爭中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大學生有其特殊性,他們一般都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水平,但又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大學生,他們學習的重點更偏于實際技能的培訓。但是,在企業更注重文憑的時代,他們可能承受著更大的心理壓力和沖突。所以,客觀、正確的自我認知對他們來說尤其重要。客觀、正確的自我認知能夠讓他們在就業時有著明確的態度和方向。反之,錯誤的自我認知對高職院校大學生來說,可能會讓他們在就業遇到更大的困難和阻礙。自我認知過高,往往會導致就業時高不成、低不就,當心理預期無法滿足時,可能會出現巨大的失落感,出現嚴重的心理創傷;而自我認知過低,則可能會產生自卑感,出現一些消極的人生態度,從而嚴重影響其就業競爭力。所以,客觀、合理的自我認知對高職院校大學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大學生只有客觀地認識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才能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脫穎而出,尋找到自己合適的工作。
2 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自我認知力與就業競爭力的應對策略
不合理的自我認知對高職院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會產生不利影響,影響其作出正確的就業選擇,增加其就業的難度。因此,提升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讓其充分就業,必須努力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自我認知力,培養全面的素質,確定正確的擇業目標,規劃合理的人生。同時,正確地引導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合理自我認知也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方面共同努力,需要對高職院校大學生進行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父母對子女的支持和理解,需要社會、企業等對高職院校有充分肯定的認識。
2.1 加強自我認知力的思想教育
自我認知形成受內在和外在雙重因素的影響,因此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自我認知,一方面需要學生自己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另一方面也需要學校和教師的引導,加強大學生的自我認知教育。
首先,高職院校應該積極開展各種合理的自我認知教育課程,引導大學生培養正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加強自我認知力的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高職院校應該加強師資力量和基礎設施的建設,開展相應的認知教育,建立培養自我認知的社團,為自我認知的形成和發展提供良好的外在環境。最后,高職院校應該加強校企合作,重視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讓大學生對社會環境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客觀評價自己,培養其自我認知水平,引導其樹立一個合理的自我認知能力,從而提升其就業競爭力。
2.2 樹立合理的就業觀念
高職院校大學生在就業時必須樹立合理的就業觀念,客觀評價自己,明確自己的專業方向和優缺點。高職院校不同于一般的普通本科院校,高職院校大學生要合理地了解自身的條件,應該清楚自身的優勢和不足,不能盲目就業。有些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時就給自己定了不進企業一線工作,要去就去事業單位或企業的管理層的目標。還有些大學生就業時只找與自己專業對口的崗位,稍不關聯,就重新選擇,不給自己留余地。這樣的就業觀念顯然是不合理的,現在的大學生普遍缺乏先就業,再擇業,再積極創業的就業觀。因此,在高職院校的就業指導課中,要給大學生們樹立合理的就業觀念,培養他們客觀合理認識自我的能力,使他們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社會形勢,樹立合理的就業觀念。在學校期間就給自己規劃一個合理的職業目標,擺正心態,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
2.3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高職院校的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本科院校的教育方式,高職院校主要培養的是技術型和應用型的人才,所以在平時教學中可能會偏重于應用實踐教學,而往往會忽視高職院校大學生的自我認知教育和心理教育等。而且高職院校的培養周期一般只有三年時間,比普通本科院校都要少一年,所以必須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在招聘教師時既要考慮其專業能力,又要考慮到其有無學生管理的工作經驗等。另外,可以學習國外的一些職業教育的經驗,招聘一些企、事業單位的兼職教師隊伍。學以致用,學產結合,鼓勵這些兼職教師將工作中一些經驗和方法帶到教學中來,讓學生能夠更早地接觸校園以外的先進知識。最后,高職院校還應該鼓勵從事學生工作的教師積極開展職業規劃教育之類的課程,加強大學生的心理輔導,提升他們的自我認知能力,合理地規劃就業方向。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建立完善的教師考核制度,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全面發展的現代大學生。
2.4 加強校企合作
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是技術型和應用型居多的,所以高職院校應該考慮市場的需求來合理配置專業課程,加強校企合作。如果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夠被企業所接受,那么如何提高就業率。所以,現代化的職業教育要與時俱進,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這樣學生可以更好地就業,企業也可以招到需要的人才,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有些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10余年沒改變,與校外企業合作的專業更是一個沒有,這樣的職業教育存在嚴重的問題。現代社會是一個飛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市場需求日新月異,變化迅速,所以必須增強校企合作力度,讓職業教育成為企業的教育。建立一個良性循環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培養企業需要的專業型人才,并且建立企業實訓基地,讓在校大學生能夠深入企業了解自己所學的知識的運用方法,從而可以根據自己對所學專業的認識,及時地調整自身的職業規劃。同時,可以加強與企業的應用研究和技術的開發,讓企業分享到學校的資源,這樣企業可以加大對學校的支持力度,讓學校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
3 結 語
高職院校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關系到高職院校的生存與發展。職業教育的目的就是讓高職院校的大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服務社會。要解決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單單提升學生自我認知力,可能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政府、家庭、社會的支持,高職院校也需要加大投入力度,重視學生的心理輔導,加強對父母的支持。此外,社會也要給予合理的引導。筆者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通過多方面的努力,能夠讓每一位高職院校大學生找到心儀的崗位,并且在工作中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從而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
主要參考文獻
[1]劉娜,李向陽,黎鴻雁.高校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自我認知研究[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0(3).
[2]張本鈺,林麗華.大學生就業自我認知與就業焦慮的階段性差異研究[J].高校輔導員,2014(4).
[3]魏萍,李園,戴媛媛.大學生職業發展能力開發與培養途徑研究[J].江蘇高教,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