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就任后,提出了在“新常態”下保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新思維,打出了一組新經濟政策組合拳。
首先,大力反腐,打破特權利益集團對資源和市場的壟斷,使市場經濟在有效配置資源、理順生產關系、促進供給側在經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打破壟斷,是經濟改革和經濟轉型的必要條件。
第二,緊緊抓住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潮、發揮中國作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在金融資本、產能制造、工程建設及營運管理等方面優勢,積極引導中國經濟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圍內為中國經濟的轉型和持續發展進行長遠布局。
第三,提出了經濟全方位發展的新概念,不僅追求經濟發展的速度,更追求質量,同時強調生態環境和人文經濟的發展。在此前提下推動城鄉一體化,從改變社會經濟結構入手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克服分配扭曲。
第四,大力推動創新,具體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企業創新和科研技術創新。通過創新使供給側改革落到實處,為經濟轉型夯實基礎。
反腐的根本目的是反壟斷,是經濟轉型的突破口
反腐并不僅僅是一場重建執政黨形象、維護執政信譽、提高執政能力的斗爭,更是經濟轉型、從而保持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突破口。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獲得了30余年的高速發展。但在此期間,中國經濟長期以投資拉動的需求側發展以及基礎建設為主要動力。在法律制度不完善、行政權力過大、權力尋租泛濫的情況下,出現了大批政商結合、互相勾連的特權利益集團。他們在各個領域中對資源、市場以至分配等各方面形成了嚴重的壟斷。壟斷與腐敗是一對孿生的怪胎腐敗導致壟斷,壟斷滋養腐敗。
要推動經濟轉型,就必須按市場機制規律重新分配資源、規劃市場,理順生產關系,使經濟的供給側有效快速地發展,為持續穩定發展奠定基礎。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打破特權利益集團的經濟壟斷。否則,中國經濟難以前行。
反腐敗其實是一場以政治形式表現出來的經濟斗爭。特權利益集團為了維護壟斷其特權利益的根基所在,必然做出殊死抵抗。反腐敗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打破壟斷,從而突破遏阻中國經濟轉型的瓶頸,進而按市場機制有效地配置資源、規范市場、合理分配,以此促進供給側的迅速發展,為中國經濟的轉型和持續穩定的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
順應經濟一體化趨勢,中國經濟面向世界“三箭齊發”
世界經濟一體化是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中國快速崛起的一個根本原因,就在于改革開放伊始,便義無反顧地推動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接軌。今天的中國經濟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中國卻是世界第一貿易大國。由此可見,中國經濟已經與世界經濟休戚相關。
習近平執政以來,中國經濟長期注重需求面發展的弊端迅速顯露。一方面,長期出口導向經濟所積累的大量美元資本,由于種種的體制和結構性限制而長期得不到有效利用。加之西方各國主導的世界金融體系的種種限制以及各發達國家對中國資本設置的政治藩籬,使得中國資本的投資范圍十分有限,投資效率低下,而所承擔的金融風險卻高居不下。另一方面,需求面主導的快速經濟發展形成了巨大但卻不均衡的工業產能。在出口萎縮、國內基礎建設放緩的雙重壓力下,產能過剩造成巨大壓力,不僅危及經濟發展,而且也對社會穩定造成重大隱患。
但中國周邊的亞太各國以及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卻普遍面臨資金不足、產能低下、基礎建設滯后的困境。習近平經濟發展全球布局的新思維,就是要順應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潮流,大力推動中國經濟全面走向世界,在世界范圍內為中國經濟發展作出長遠的戰略布局。其目的是要在世界范圍內為中國的金融資本找到更好的投資領域,提高投資效率,分化金融風險。同時,充分發揮中國在產能制造、工程建設和營運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同周邊以及世界上其他發展中國家合作,在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中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正是在經濟“全球布局”的新思維引領下,在短短兩年時間內,中國經濟面向世界“三箭齊發”。其一,促成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以及絲路發展基金等一系列新的國際金融投資機構,打通中國金融資本走向世界的“國際通道”;推動世界金融體制進行有利于中國發展的改革;有效緩解分化中國長期以來承擔的金融風險。
(摘自《人民論壇》2016年第1期 黃 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