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婭是上海一家金融公司的人力資源經理。她說,三四年前,收100份簡歷只有五六個海歸,現在100份簡歷中可能有約20份是海歸投送的。2007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為14.4萬人,海歸人數為4.4萬人,當年留學歸國與出國留學人數占比為30.5%;到2011年,這一比例達54.8%。去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增至52.37萬人,海歸則達40.91萬人,歸國與出國人數比提高至78.1%。
看好國內發展環境與機遇是“海歸潮”興起的重要因素。一些國家受金融危機影響,工作簽證和移民門檻提高,也加速了“海歸潮”的形成。業內人士指出,隨著出國留學從“精英化”逐步走向“大眾化”,海歸已從“黃金時代”逐步進入“鍍金時代”,現在已步入“青銅時代”。
半數選擇“北上廣深”求職,也有海歸甘當“村官”
教育部發布的《中國留學回國就業藍皮書2015》顯示,參與調查的留學回國人員中,49.34%的人期望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地區尋找職業發展機會。業內人士分析稱,一方面,海歸留學攻讀的工商金融、高新技術等領域專業,在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能夠獲得更多、更合適的就業選擇機會;另一方面,當前留學大軍中,帶有教育投資性質的自費留學占據絕大部分,他們在歸國就業時薪酬回報是重要考慮因素,各類企業總部聚集的一線城市具有更強的吸引力。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表示,2009年左右調查顯示,當時歸國人員中98%集中在北上廣等大城市,只有2%去了中西部地區。當前,中西部城市通過政策層面吸引人才的力度逐漸加大。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發布的“2015中國海歸就業與創業報告”顯示,中西部城市對海歸的吸引有所增加,調查群體中有11.6%的海歸選擇在成都、西安、武漢、鄭州四城就業。
而各地基層干部甚至農村村官中,近年來也陸續出現海歸的身影。2011年北京市招考大學生村官首次向歸國留學生放開之后,首次招考便有20人報名參加,其中4人最終被錄取。2012年,湖南長沙縣引進留學歸國人才當“政府雇員”,吸引了110多名海歸報名,最終10名海歸被選中并被派往鄉鎮基層工作3年。
專業扎堆優勢難顯,留學投入和薪酬回報形成落差
滿懷預期和憧憬,現實中卻遭遇就業難,成為不少海歸人員的共同遭遇。曾在澳大利亞留學的張俐(化名)說,“求職四處受阻,自己的留學和外語優勢,招聘企業并不看重,這讓我多次對當初選擇留學充滿懷疑”。一家知名美資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趙蕊說,“外企現在更加注重本土化,有的連英文面試都取消了,只要求能夠簡單交流和讀懂英文郵件就行。”趙蕊說,除少數頂尖商學院外,他們現在更加偏向招聘能腳踏實地的國內畢業大學生。
高額留學投入和實際薪酬的落差,讓海歸難以“屈就”。教育部留學生服務中心對留學歸國人員薪酬區間調查顯示,博士和碩士學位的留學回國人員,月薪主要在5000元至1萬元,而本科和專科畢業海歸的工資多在5000元以下。從英國攻讀碩士畢業后回國的小董說,在英國留學一年花費約50萬元人民幣,“本以為可能會比國內畢業生多拿一倍左右的月薪,但事實上薪金水平差不多。”啟德教育發布的《2014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調查結果也顯示,約96%的海歸都有拒絕工作OFFER(入職通知)的經歷,其中約62.7%的海歸是因為收入不理想。
記者采訪發現,當前留學主要集中在海外普通高校的經濟管理、語言藝術等商科類和社會科學類學科,或者知名學校的心理學、宗教學等冷門學科,導致求職扎堆熱門崗位,或者所學專業與國內就業難匹配。同時,一些發達國家在金融危機后,將留學教育當成重要產業來支持,需要大量留學生支付學費來支持教育機構運營,留學幾乎“零門檻”,也讓海外留學教育質量難以保證。
不少專家表示,隨著留學普及,海歸群體“去光環化”將是必然趨勢。因此,留學人員需要加快適應海歸常態化的調整,社會各方對海歸群體也需要寬容與理性,創造條件讓有實力的學子能夠真正報效祖國。
(摘自《中國青年報》2016年7月20日 李勁峰、熊 琳、劉 碩/文)